![2.2《土壤的类型》教案(5套合集) 苏版三年级科学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4939052/0-169838057496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土壤的类型》教案(5套合集) 苏版三年级科学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4939052/0-169838057505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土壤的类型》教案(5套合集) 苏版三年级科学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4939052/0-16983805750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5 土壤的类型教案设计
展开苏科版 三年级上册《研究土壤》单元 2.土壤的类型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研究土壤
课题
2.土壤的类型
课时
1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3岩石和土壤
③知道土壤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场所。⑤知道土壤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植物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
2.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科学思维
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
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探究实践
通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态度责任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鉴别土壤类型。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了解三类土壤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爱牛课件优化
学生: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玻璃棒、标签、烧杯、水、渗水性实验装置、抹布等每组各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研究水的世界。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土壤有哪些类型?
(一)认识土壤分类的标准。
1.师: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壤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土壤的类型。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习兴趣,提出要研讨的问题。
二、探索
2.关于土壤的类型,你知道有哪些?学生简单汇报。
3.谈话交流,明确分类标准:土壤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4.老师将三类土壤标本分发给各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
5.揭示:土壤的类型是根据沙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引导学生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预设:学生可结合上节课的土壤沉积实验汇报,也可能说用筛子筛等办法。
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
1.观察干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活动过程: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白纸上,引导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1)捻一捻:用手捻一捻,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描述:关于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你知道些什么?它们看上去和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3)思考:你认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分别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它们为什么不同?
2.观察湿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
(1)握一握:和点水握一握,比较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2)搓一搓: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或是一根长条。让学生把制成的球或长条放在展区的报纸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交流:描述湿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感觉和外形。
(4)想一想: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
3.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猜一猜:如果下雨时,这三种土壤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是什么样的?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
(2)师: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3)学生讨论并设计分组对比实验。
活动过程:
①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讨论交流后明确: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②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③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④让小组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后水的数量。思考: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讨论后揭示:渗出来的水多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4.了解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
(1)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2)小结: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保水性能、透气性能和渗水性能,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渗水慢的保水性好。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保水性差;土壤颗粒小的,则相反。
5.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三种土壤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分类标准,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植物需要什么类型的土壤?
(四)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
活动过程:
1.读一读:阅读卡片,了解仙人掌和水稻的生长习性,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他们的研究。
2.做一做:上网搜索有关西瓜、荷花、玫瑰的生活习性,结合自己的资料和经验想一想这些植物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并在活动手册上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
3.全班集体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大胆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土壤,这一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管理和使用土壤,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四、拓展
拓展实践。
尝试选择土壤类型,种植一些植物。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动物中,能够改良土壤,并在成肥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的是( )。
A.啄木鸟B.蜜蜂C.蚯蚓D.蚂蚁
2.以下哪个小动物不是土壤里的“居民”?( )
A.屎壳郎B.蚂蚁C.蚯蚓D.蚊子
3.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土壤
B.有土壤的地方都是草木茂盛的
C.土壤都疏松肥沃的
D.草原过度放牧不会引起土壤沙化
4.按照土壤中含沙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B.黏质土﹣﹣沙质土﹣﹣壤土
C.壤土﹣﹣黏质土﹣﹣沙质土
D.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5.沙质土最适合种的植物是( )
A.水稻 B.红薯 C.小麦 D.高粱
二、判断题
6.做肥料袋时,放入果皮、菜叶的主要目的是制造腐殖质。( )
7.土壤颗粒间的间隙里空气,供地下的动植物呼吸。( )
8.把土块放入水中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现象出现。( )
9.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需要几十年。( )
10.在土壤中施农家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 )
参考答案
1.C 2.D 3.A 4.A 5.B
6.√ 7. √8. × 9.√ 10.√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注:爱牛组织老师在课堂实践后的反思,大部分是使用了爱牛配套材料,部分观点仅代表反思老师人个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如果让学生观察图片上显示的土壤的颗粒的不同,然后学生根据图片的微观的土壤颗粒进行对于土壤分类.这样虽然能够很快的进行分类,但是基本上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没有基本的体验过程,没有自己去观察研究。因此学生的体验不是很深刻,而今年我就恰恰相反的进行细致的设计,指导学生亲自进行观察,然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体验和发现。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准备自己家附近的土壤,然后在再一起走再进行观察研究。这些不同的地方的土壤的细微差别被同学们学生进行发现,从而能够为土壤的分类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很好的经历了观察探究,而且学生观察方法也已经学会了。我感觉这个设计还是非常不错的。我想相信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后面的设计三种土壤的保水性的上实验,我一开始做的不好因为我一直在翻过倒过去的讲解什么是保水性,结果学生的理解效果还是不好。我想试着让学生去理解,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慢慢的了解,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多说,而是让学生去说。相信学生能够说的更好,说道点子上去。
在设计保水性的实验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大部分的设计设计效果不错。有的小组设计的不是合理,当时我没有引导一下现在想来,还是引导一下,效果会更好的。虽然学生经历了错误,可能会更好的。
4 土壤的成分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的类型,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不同特点;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3.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类型,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仙人球、西瓜、荷花、水稻的图片,引导思考:你知道这些植物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土壤中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土壤的类型。
二、讲授新课
活动1: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的发现
你能根据观察结果,给土壤分类吗?
学生思考。
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做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土壤叫做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做壤土。
活动2: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
(1)用手捻一捻,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感知,说出感觉。
有些土壤颗粒比较粗,有些比较细。
(2)和点水握一握,比较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有些能够握成团,有些不能握成团。
(3)加点水搓一搓,比较哪一种能够搓成条
学生操作,然后回答:黏质土能够搓成条状,壤土有可能搓成条状,沙质土则不能。
(4)倒进同样多的水,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
学生操作,然后回答:沙质土渗下的水最多,黏质土渗下的水最少,壤土渗下的水居中。说明,沙质土的保水性最差,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好,壤土的保水性居中。
(建议播放视频:【知识解析】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教师小结:
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特点,适合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建议播放视频:【知识解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阅读卡片,了解仙人球和水稻的生长习性,它们分别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中
仙人球:耐高温、干旱、贫瘠,不喜潮湿,适合于沙质土壤。
水稻:耐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水能力、保肥能力要求较高,适合于壤土。
拓展延伸
说一说你知道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适合哪些植物生长?
沙质土:花生、大豆、果树等;黏质土:芦苇;壤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适合于各种植物。
三、课堂反馈
1.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是( )。因为这种土壤( )。
2.土壤的透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与( )有关。
答案:
1.壤土 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保肥能力都较好
2.土壤中的沙粒、粉粒、黏粒的含量
土壤类型
特点
适宜生长的植物
沙质土
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
芝麻、花生……
黏质土
渗水性、透气性最差,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
荷花、芦苇……
壤土
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保肥能力都较好
蚕豆、苹果树……
5.土壤的类型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2课。本单元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一、观察土壤的外观,发现其外形的颗粒状特征以及颜色、颗粒等状况,形成对土壤特征的初步认识。二、通过阅读材料,知道可以按照土壤中沙粒、粉粒和黏粒含量的而不同,将土壤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三、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描述它们各自的特征。运用的方法有:看、捻、握和搓。四、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并能举例说出某种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上一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知道植物要生长在土壤里面。本节课,在上一课实地考察土壤,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土壤。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展开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了解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所含颗粒大小不同。
2.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2.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差异。
3.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
难点: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等。
学生准备:每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各若干,每组白纸3张、放大镜1个、漏杯3个、烧杯3个、搅拌棒1根、纸巾若干、水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很开心,小象也很开心,因为周末大象爸爸想带小象去植物园玩。出门旅游需要做攻略,去植物园也需要知道植物分别适合什么样的土壤。所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植物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吗?
2.生:仙人掌适合干旱的土壤,西瓜适合比较湿润的土壤,荷花适合很湿润的土壤。
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通过刚刚我们发现其实这些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土壤有很多种类型,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的类型吧。(板书课题)
二、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不同
1.师:既然土壤有这么多的类型,那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研究这些土壤呢?
2.学生回答观察方法。(用放大镜、用手捻、加水搓一搓)
3.老师归纳学生的观察方法。师:你们帮小象想出了这么多观察土壤的方法,那老师也帮你们找了一些办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捻,和水握一握,加水搓一搓。
4.老师演示实验,讲解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6.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完这些土壤了,那你们有什么样的发现呢?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8.师:你们都做的很棒,老师其实也事先做了实验,填写了记录单。(贴土壤的特点)同学们,那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1号容易搓成团而3号不容易搓成团呢?生回答。
9.师小结:1号容易成团的原因是因为一号颗粒小,孔隙小,加了水之后就容易黏在一起,而3号颗粒大,孔隙大,比较疏松,所以不容易成团。
10.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刚刚摸到的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的土壤,它们都是有名字的,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土壤中有些大颗粒的摸起来比较粗糙的是沙粒,中等颗粒的是粉粒,而一些比较细小颗粒、摸起来比较细腻、还会沾在手上的叫做黏粒。大象爸爸为我们准备的这三种土壤也是按照他们含量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的,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质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三、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1.师:我们和小象一起了解了土壤的类型,但小象还是没有办法知道怎么去种植这些植物,于是小象想到了一个办法,它把这些植物分别种植在这些土壤里,并往土壤中浇水,发生了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快,而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慢。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流的快的是什么土?流的慢的又是什么土呢?
2.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3.师:为了更好地验证自己的想法。小象准备了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等量的水和过滤器。同学们待会儿要和小象一样来进行这个实验。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沙质土下面的水最多,壤土次之,黏质土下面的水最少。这说明沙质土的渗水性好,黏质土保水性好。)
师:那为什么会流的比较快,而黏质土流的比较慢呢?
生:沙质土,颗粒大,孔隙大;黏质土,颗粒小,孔隙小。
6.师:我们发现所有的土壤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把土壤的特点读一读吧。
7.总结:这是我们研究土壤的特点。小象也把自己观察到的土壤做成了一个小视频,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做的这个视频吧。(播放视频)
四、土壤的特点
1.师:小象终于可以和爸爸去到梦寐以求的植物园啦,去到植物园,爸爸问小象:仙人掌耐高温、干旱,不喜潮湿。那它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呢?生:沙质土。
2.师:荷花是水生植物,停水一日,荷叶边焦。生:黏质土。
3.花生需要土壤松紧适宜,有利于结果发育。生:沙质土。
4.苹果树需要排水系统良好,土质优良,阳光充沛。生:壤土。
5.水稻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生:壤土。
6.教师小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今天我们终于帮助小象找到了适合这些植物的土壤了。谢谢同学们。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卡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板书设计】
5.土壤的类型
黏质土 壤土 沙质土
颗粒小 颗粒中 颗粒大
孔隙小 孔隙中 孔隙大
易成团 不易成团 不易成团
保水性好 良好 渗水性好《土壤的类型》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在第二单元教学中,本课既是对第一课时内容的深入,又是为下一课时《肥沃的土壤》的教学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首先给出了三类土壤的分类标准,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学会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然后,通过各种方法观察、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可以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植物生长习性的卡片,判断它们分别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本课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根据分类标准给土壤分类。这样降低了归类活动的难度,更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实际。
二、学情分析
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但要他们学会鉴别土壤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对比实验区分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性质,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沙粒、黏土成分的多少,并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
利用对比实验,了解三类土壤在保水、渗水等方面的不同性质;
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鉴别土壤类型。
难点: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了解三类土壤的性质。
五、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玻璃棒、标签、烧杯、水、渗水性实验装置、抹布等每组各一。
教具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土壤有哪些类型?
(一)认识土壤分类的标准。
1.师: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壤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土壤的类型。
2.关于土壤的类型,你知道有哪些?学生简单汇报。
3.谈话交流,明确分类标准:土壤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4.老师将三类土壤标本分发给各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
5.揭示:土壤的类型是根据沙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引导学生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预设:学生可结合上节课的土壤沉积实验汇报,也可能说用筛子筛等办法。
【意图解析】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分类标准,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有什么办法鉴别土壤中沙和黏粒的含量”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善于总结并灵活运用自己的研究方法,让学生明白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
◎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
1.观察干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活动过程: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白纸上,引导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1)捻一捻:用手捻一捻,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描述:关于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你知道些什么?它们看上去和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3)思考:你认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分别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它们为什么不同?
2.观察湿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
(1)握一握:和点水握一握,比较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2)搓一搓: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或是一根长条。让学生把制成的球或长条放在展区的报纸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交流:描述湿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感觉和外形。
(4)想一想: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
3.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猜一猜:如果下雨时,这三种土壤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是什么样的?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
(2)师: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3)学生讨论并设计分组对比实验。
活动过程:
①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讨论交流后明确: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②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③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④让小组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后水的数量。思考: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讨论后揭示:渗出来的水多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4.了解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
(1)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2)小结: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保水性能、透气性能和渗水性能,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渗水慢的保水性好。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保水性差;土壤颗粒小的,则相反。
5.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三种土壤的特点。
【意图解析】 这一教学活动环节,通过让学生捻一捻、握一握、搓一搓等多角度去观察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进一步深刻认识土壤的不同性质。渗水性能实验环节是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把握好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习惯,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植物需要什么类型的土壤?
(四)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
活动过程:
1.读一读:阅读卡片,了解仙人掌和水稻的生长习性,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他们的研究。
2.做一做:上网搜索有关西瓜、荷花、玫瑰的生活习性,结合自己的资料和经验想一想这些植物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并在活动手册上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
3.全班集体展示交流。
【意图解析】 大胆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土壤,这一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管理和使用土壤,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拓展实践。
尝试选择土壤类型,种植一些植物。
【意图解析】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土壤的类型(课题)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颜色
浅
较深
深
颗粒
粗
细
中等
黏性
松散
黏
较黏
渗水性
好
差
较好
5.土壤的类型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二课。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上一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知道植物要生长在土壤里面,土壤里有许多他们熟悉的小动物。本节课,在上一课实地考察土壤,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土壤。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展开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了解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沙土、黏土和壤土所含颗粒大小不同。
2.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科学探究:
1.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2.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土与黏土的差异。
3.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态度: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沙土、黏土、壤土各若干,每组白纸3张、放大镜1个、漏杯3个、烧杯3个、搅拌棒1根、纸巾若干、水若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很开心,小象也很开心,因为周末大象爸爸想带小象去植物园玩。出门旅游需要做攻略,去植物园也需要知道植物分别适合什么样的土壤。所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植物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吗?
2.生:仙人掌干旱的,西瓜比较湿润的,荷花很湿润的。
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通过刚刚我们发现其实这些植物生长的土壤都是不同的,可以把土壤有很多种类型,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的类型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激趣导入、产生学生对探究土壤的兴趣。]
二、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不同
1.师:既然土壤有这么多的类型,那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研究这些土壤呢?
2.学生回答观察方法。(用放大镜、用手捻、加水搓一搓)
3.老师归纳学生的观察方法。师:你们帮小象想出了这么多观察土壤的方法,那老师也帮你们找了一些办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捻,和水握一握,加水搓一搓。
4.老师演示实验,讲解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6.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完这些土壤了,那你们有什么样的发现呢?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8.师:你们都做的很棒,老师其实也事先做了实验填写了记录单。(贴土壤的特点)同学们,那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1号容易搓成团而3号不容易搓成团呢?生回答。
9.师小结:1号容易成团的原因是因为一号颗粒小,孔隙小,加了水之后就容易黏在一起,而3号颗粒大,孔隙大,比较疏松,所以不容易成团。
10.师总结:那同学们,我们刚刚摸到的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的土壤都是有名字的,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土壤中有些大颗粒的摸起来比较粗糙的是沙粒,中等颗粒的是粉粒,而一些比较细小颗粒摸起来比较细腻还会沾在手上的叫做黏粒。大象爸爸为我们准备的这三种土壤也是按照他们含量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的,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三、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1.师:我们和小象一起了解了土壤的类型了,但小象还是没有办法知道怎么去种植这些植物,于是小象想到了一个办法,它把这些植物分别种植在这些土壤里。并往土壤中浇水,发现奇怪了,为什么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快,而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慢。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流的快的是什么土?流的慢的又是什么土呢?
2.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3.师:为了更好的验证自己的想法。小象准备了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等量的水和过滤器。同学们待会要和小象一样来进行这个实验。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沙质土下面的水最多,壤土次之,黏质土下面的水最少。说明沙质土的渗水性好。黏质土保水性好。)师:那为什么会流的比较快,而黏质土流的比较慢呢?生:沙质土,颗粒大,孔隙大;黏质土,颗粒小,孔隙小。
6.师:我们发现所有的土壤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把土壤的特点读一读吧。
7.总结:这是我们研究土壤的特点。那小象也把自己观察到的土壤做成了一个小视频,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做的这个视频吧。(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四、土壤的特点
1.师:小象终于可以和爸爸去到梦寐以求的植物园啦,去到植物园,爸爸问小象:仙人掌耐高温、干旱、瘠薄,不喜潮湿。那他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呢?生:沙质土。
2.师:荷花是水生植物,停水一日,荷叶边焦。生:黏质土。
3.花生需要土壤松紧适宜,有利于荚果发育。生:沙质土。
4.苹果树需要排水系统良好,土质优良,阳光充沛。生:壤土。
5.水稻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生:壤土。
6.教师小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今天我们终于帮助小象找到了适合这些植物的土壤了。谢谢同学们。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卡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板书设计】
5.土壤的类型
黏质土 壤土 沙质土
颗粒小 颗粒中 颗粒大
孔隙小 孔隙中 孔隙大
易成团 不易成团 不易成团
保水性好 良好 渗水性好
小学18 食物的旅行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18 食物的旅行教案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上册16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16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4 海洋教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4 海洋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