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3.3.1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课堂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3.3.1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课堂教案01
    13.3.1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课堂教案02
    13.3.1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课堂教案0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

    2.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并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

    难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1.          两边相等                           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1.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叫做            ,另一边叫做       底边       ,两腰的夹角叫做     顶角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        底角       .

    3.等腰三角形具备一般三角形所有的性质,如内角和为    180    °;两边之和     大于        第三边,两边之差       小于          第三边.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旧知,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为本节课做准.

    【新知探究】

    知识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提出问题]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剪法:

    [动手操作]学生观察后动手剪纸,观察,思考发现: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即△ABC中AB=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

    [提出问题]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着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对折过程:

    [动手操作]学生观察后动手对折,观察,思考发现:重合的线段:AB和AC,BD和CD;重合的角:∠BAD=∠CAD,∠B=∠C,∠ADB=∠ADC.

    [提出问题]由这些的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小组讨论]学生之间讨论.之后代表回答小组间讨论的结果.教师纠正.最后得到:“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和“猜想2:AD既是△ABC顶角的平分线,也是底边BC上的中线、高线.”

    [提出问题]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种方法.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验证方法:

    验证方法一:折叠法

    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剪下来,请你试着折一折,你的猜想仍然成立吗?

    [动手操作]学生动手剪纸,观察,测量,思考发现:猜想仍然成立.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验证方法:

    验证方法二:几何证明

    [提出问题]还有其他的证法吗?

    [小组讨论]小组之间讨论.教师巡视,利用几何证明方法验证时,要分清“已知”和“求证”.之后代表回答小组间讨论的结果.教师将学生的验证方法板书到黑板上,纠错,改正,鼓励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验证方法:

    [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该性质定理的几何语言:

    如图,在△ABC中,

    ∵AB=AC,

    ∴∠B=∠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该性质定理的几何语言:

    如图,在△ABC中,

    ①∵AB=AC,AD平分∠BAC,∴AD⊥BC,BD=CD.

    ②∵AB=AC,AD⊥BC,∴AD平分∠BAC,BD=CD.

    ③∵AB=AC,BD=CD,∴AD平分∠BAC,AD⊥BC.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例题和变式:

    例1   如图,在△ABC中 ,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解:∵AB=AC,BD=BC=AD,

    ∴∠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 .

    解得x=36°.所以,在△ABC中,∠A=36°,∠ABC=∠C=72°.

    【变式】(2021•新疆)如图,在△ABC中,AB=AC,∠C=70°,分别以点A,B为圆心,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M,N两点,作直线MN交AC于点D,连接BD,则∠BDC=     80°       .

    例2   (2020•青海)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D   )

    A.55°, 55°          B.70°, 40°或70°, 55°

    C.70°, 40°          D. 55°,55°或70°, 40°

    【解析】因为题干中没有说明70°角是顶角还是底角,所以应分情况讨论.当70°的角是底角时,顶角的度数为40°;当70°的角是顶角时,两底角相等,均为55°.故选D.

    【变式】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40°和40°           .

    【解析】题干中没有说明100°角是顶角还是底角,但分析可知,该角只能是顶角.而两底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得底角是40°.

    [归纳总结]

    (1)“等边对等角”是证明三角形中两个角相等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比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两个角相等更方便.

    (2)在等腰三角形中,依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以由顶角求底角,也可以由底角求顶角.

    并提醒学生:(1)应用“等边对等角”的前提条件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不能使用.

    (2)如果已知一个内角,则这个角可能是底角也可能是顶角,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直角、钝角、锐角,而底角只能是锐角.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例题和变式:

    例3  如图, AD是等腰三角形ABC的顶角平分线, BD=5,则CD等于(  B   )

    A.10          B.5         C.4          D.3

    【变式】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D为BC的中点,若∠BAD=35°,则∠C的度数为(    C   

    A.35°        B.45°      C.55°    D.60°

    例4  如图,已知AB=AC,点D,E在△ABC的边BC上,且AD=AE,求证:BD=CE.

    证明:过点A作AG⊥BC于点G.

    ∵AB=AC,AD=AE,

    ∴BG=CG,DG=EG,

    ∴BG-DG=CG-EG,

    ∴BD=CE.

    [归纳总结]

    1)“三线合一”这一性质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来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线段垂直,也是等腰三角形中常作的辅助线.

    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

    并提醒学生:应用“三线合一”的前提条件是等腰三角形,且必须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和顶角的平分线才能互相重合.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2021•兰州模拟)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46°,CDABD,则∠DCB等于( D )

    A33° B30° C26° D23°

    2.(2021•赤峰)如图,ABCD,E在线段BC上,CD=CE .若∠ABC=30°,则∠D的度数为(   B  )

    A. 85°       B.75°       C.65°         D.30°

    3.(2021•陕西模拟)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点DDEAB于点EBFAC于点FDE2,则BF的长为( B )

    A3 B4 C5 D6

    【解析】∵在△ABC中,ABACADBC

    AD是△ABC的中线.

    SABC2SABD.

    DEAB于点EDE2,∴SABDABDEAB.

    BFAC于点F,∴SABCACBF.ACBF2AB.

    ACAB,∴BF4

    故选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④⑥           .(填序号)

    ①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钝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锐角,也可能是直角或者钝角.

    ③钝角三角形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④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一定垂直底边.

    ⑤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一定平分顶角.

    5.(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65°,则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65°, 50°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36°,则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72°,72°或36°,108°              

    (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90°,则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45°,45°                 .

    6.2021•武汉模拟)△ABC中,DEBC上,且EAEBDADC,若∠EAD30°,则∠BAC 105° 

    【解析】∵∠EAD30°,∴∠AED+ADE150°,

    EAEBDADC

    ∴∠B=∠BAE,∠C=∠CAD

    又∠AED+ADE=∠B+BAE+C+CAD

    ∴∠AED+ADE2BAE+2CAD,即150°=2(∠BAE+CAD

    ∴∠BAE+CAD75°,

    ∴∠BAC75°+30°=105°.

    故答案为105°.

    7.在△ABC中,ABAC,∠B的角平分线与AC边所夹的锐角为60°,求∠A的度数.

    解:设∠B的角平分线交AC于点E.

    如图1,当∠BEC60°时,

    ABAC

    ∴∠ABC=∠C180°﹣∠A),

    ∴∠ABEABC180°﹣∠A),

    ∵∠ABE+A=∠BEC

    180°﹣∠A+A60°,

    ∴∠A20°;

    如图2,当∠AEB60°时,

    ABAC

    ∴∠ABC=∠C180°﹣∠A),

    ∴∠ABEABC180°﹣∠A),

    ∵∠ABE+A+AEB180°,

    180°﹣∠A+A+60°=180°,

    ∴∠A100°,

    综上所述,∠A的度数为20°或100°.

    1. 如图,在△ABC中,AB=AC,∠BAC、∠ABC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若∠ADB=125°,求∠BAC得度数.

    方法一:解:设∠BAC=4x.

    ∵在△ABC中,AB=AC,

    ∴∠ABC=(180°﹣4x)÷2=90°﹣2x.

    ∵BD是∠ABC的角平分线,AD是∠BAC的角平分线,

    ∴∠ABD=(90°﹣2x)÷2=45°﹣x,∠DAB=2x.

    ∵∠ABD+∠DAB+∠ADB=180°,∴45°﹣x+2x+125°=180°.

    解得x=10°.∴∠BAC=40°.

    方法二:解:如图,延长AD交BC于点E.

    ∵AD是∠BAC的角平分线,

    ∴AE为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高.∴∠AEB=90°.

    ∵∠ADB=∠AEB+∠DBC,即125°=90°+∠DBC,

    ∴∠DBC=35°.∵BD是∠ABC的角平分线,∴∠ABC=70°.

    ∵AB=AC,∴∠C=∠ABC=70°.

    ∴∠BAC=180°﹣∠C-∠ABC=40.

    【教学反思】
       节课通过剪纸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中,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在例题设置上围绕知识点循序渐进,使学生体会了分类讨论思想,体验“三线合一”作辅助线在几何论证中的作用.反思整个课堂教学:在探究中学生的参与还不够全面;学生习惯用全等解决问题,运用“三线合一”解题仍存在困难,今后仍需加强练习.

    相关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