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
2.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并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
难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1. 两边相等 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叫做 腰 ,另一边叫做 底边 ,两腰的夹角叫做 顶角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 底角 .
3.等腰三角形具备一般三角形所有的性质,如内角和为 180 °;两边之和 大于 第三边,两边之差 小于 第三边.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旧知,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为本节课做准备.
【新知探究】
知识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提出问题]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剪法:
[动手操作]学生观察后动手剪纸,观察,思考发现: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即△ABC中AB=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
[提出问题]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着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对折过程:
[动手操作]学生观察后动手对折,观察,思考发现:重合的线段:AB和AC,BD和CD;重合的角:∠BAD=∠CAD,∠B=∠C,∠ADB=∠ADC.
[提出问题]由这些的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小组讨论]学生之间讨论.之后代表回答小组间讨论的结果.教师纠正.最后得到:“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和“猜想2:AD既是△ABC顶角的平分线,也是底边BC上的中线、高线.”
[提出问题]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种方法.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验证方法:
验证方法一:折叠法
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剪下来,请你试着折一折,你的猜想仍然成立吗?
[动手操作]学生动手剪纸,观察,测量,思考发现:猜想仍然成立.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验证方法:
验证方法二:几何证明
[提出问题]还有其他的证法吗?
[小组讨论]小组之间讨论.教师巡视,利用几何证明方法验证时,要分清“已知”和“求证”.之后代表回答小组间讨论的结果.教师将学生的验证方法板书到黑板上,纠错,改正,鼓励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验证方法:
[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该性质定理的几何语言:
如图,在△ABC中,
∵AB=AC,
∴∠B=∠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该性质定理的几何语言:
如图,在△ABC中,
①∵AB=AC,AD平分∠BAC,∴AD⊥BC,BD=CD.
②∵AB=AC,AD⊥BC,∴AD平分∠BAC,BD=CD.
③∵AB=AC,BD=CD,∴AD平分∠BAC,AD⊥BC.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例题和变式:
例1 如图,在△ABC中 ,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解:∵AB=AC,BD=BC=AD,
∴∠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 .
解得x=36°.所以,在△ABC中,∠A=36°,∠ABC=∠C=72°.
【变式】(2021•新疆)如图,在△ABC中,AB=AC,∠C=70°,分别以点A,B为圆心,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M,N两点,作直线MN交AC于点D,连接BD,则∠BDC= 80° .
例2 (2020•青海)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D )
A.55°, 55° B.70°, 40°或70°, 55°
C.70°, 40° D. 55°,55°或70°, 40°
【解析】因为题干中没有说明70°角是顶角还是底角,所以应分情况讨论.当70°的角是底角时,顶角的度数为40°;当70°的角是顶角时,两底角相等,均为55°.故选D.
【变式】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40°和40° .
【解析】题干中没有说明100°角是顶角还是底角,但分析可知,该角只能是顶角.而两底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得底角是40°.
[归纳总结]
(1)“等边对等角”是证明三角形中两个角相等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比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两个角相等更方便.
(2)在等腰三角形中,依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以由顶角求底角,也可以由底角求顶角.
并提醒学生:(1)应用“等边对等角”的前提条件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不能使用.
(2)如果已知一个内角,则这个角可能是底角也可能是顶角,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直角、钝角、锐角,而底角只能是锐角.
[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例题和变式:
例3 如图, AD是等腰三角形ABC的顶角平分线, BD=5,则CD等于( B )
A.10 B.5 C.4 D.3
【变式】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D为BC的中点,若∠BAD=35°,则∠C的度数为( C )
A.35° B.45° C.55° D.60°
例4 如图,已知AB=AC,点D,E在△ABC的边BC上,且AD=AE,求证:BD=CE.
证明:过点A作AG⊥BC于点G.
∵AB=AC,AD=AE,
∴BG=CG,DG=EG,
∴BG-DG=CG-EG,
∴BD=CE.
[归纳总结]
(1)“三线合一”这一性质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来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线段垂直,也是等腰三角形中常作的辅助线.
(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
并提醒学生:应用“三线合一”的前提条件是等腰三角形,且必须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和顶角的平分线才能互相重合.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2021•兰州模拟)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46°,CD⊥AB于D,则∠DCB等于( D )
A.33° B.30° C.26° D.23°
2.(2021•赤峰)如图,AB∥CD,点E在线段BC上,CD=CE .若∠ABC=30°,则∠D的度数为( B )
A. 85° B.75° C.65° D.30°
3.(2021•陕西模拟)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点D,DE⊥AB于点E,BF⊥AC于点F,DE=2,则BF的长为( B )
A.3 B.4 C.5 D.6
【解析】∵在△ABC中,AB=AC,AD⊥BC,
∴AD是△ABC的中线.
∴S△ABC=2S△ABD.
∵DE⊥AB于点E,DE=2,∴S△ABD=AB•DE=AB.
∵BF⊥AC于点F,∴S△ABC=AC•BF.∴AC•BF=2AB.
∵AC=AB,∴BF=4.
故选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④⑥ .(填序号)
①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钝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锐角,也可能是直角或者钝角.
③钝角三角形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④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一定垂直底边.
⑤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一定平分顶角.
5.(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65°,则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65°, 50° ;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36°,则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72°,72°或36°,108° ;
(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90°,则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45°,45° .
6.(2021•武汉模拟)△ABC中,D、E在BC上,且EA=EB,DA=DC,若∠EAD=30°,则∠BAC= 105° .
【解析】∵∠EAD=30°,∴∠AED+∠ADE=150°,
∵EA=EB,DA=DC,
∴∠B=∠BAE,∠C=∠CAD,
又∠AED+∠ADE=∠B+∠BAE+∠C+∠CAD,
∴∠AED+∠ADE=2∠BAE+2∠CAD,即150°=2(∠BAE+∠CAD),
∴∠BAE+∠CAD=75°,
∴∠BAC=75°+30°=105°.
故答案为105°.
7.在△ABC中,AB=AC,∠B的角平分线与AC边所夹的锐角为60°,求∠A的度数.
解:设∠B的角平分线交AC于点E.
如图1,当∠BEC=60°时,
∵AB=AC,
∴∠ABC=∠C=(180°﹣∠A),
∴∠ABE=∠ABC=(180°﹣∠A),
∵∠ABE+∠A=∠BEC,
∴(180°﹣∠A)+∠A=60°,
∴∠A=20°;
如图2,当∠AEB=60°时,
∵AB=AC,
∴∠ABC=∠C=(180°﹣∠A),
∴∠ABE=∠ABC=(180°﹣∠A),
∵∠ABE+∠A+∠AEB=180°,
∴(180°﹣∠A)+∠A+60°=180°,
∴∠A=100°,
综上所述,∠A的度数为20°或100°.
- 如图,在△ABC中,AB=AC,∠BAC、∠ABC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若∠ADB=125°,求∠BAC得度数.
方法一:解:设∠BAC=4x.
∵在△ABC中,AB=AC,
∴∠ABC=(180°﹣4x)÷2=90°﹣2x.
∵BD是∠ABC的角平分线,AD是∠BAC的角平分线,
∴∠ABD=(90°﹣2x)÷2=45°﹣x,∠DAB=2x.
∵∠ABD+∠DAB+∠ADB=180°,∴45°﹣x+2x+125°=180°.
解得x=10°.∴∠BAC=40°.
方法二:解:如图,延长AD交BC于点E.
∵AD是∠BAC的角平分线,
∴AE为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高.∴∠AEB=90°.
∵∠ADB=∠AEB+∠DBC,即125°=90°+∠DBC,
∴∠DBC=35°.∵BD是∠ABC的角平分线,∴∠ABC=70°.
∵AB=AC,∴∠C=∠ABC=70°.
∴∠BAC=180°﹣∠C-∠ABC=40.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剪纸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中,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在例题设置上,围绕知识点循序渐进,使学生体会了分类讨论思想,体验“三线合一”作辅助线在几何论证中的作用.反思整个课堂教学:在探究中学生的参与还不够全面;学生习惯用全等解决问题,运用“三线合一”解题仍存在困难,今后仍需加强练习.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