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知识体系三角形》教学设计3-八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展开教 学 设 计
课 题:《三角形》复习
教 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重要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及“三线(高、中线、角平分线)”解决常见问题;
2.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外角的性质及其证明,会用其解决常见问题;
3.理解多边形的内(外)角和定理,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会用其解决常见问题;
4.了解镶嵌的一些知识,知道利用一种或多种(正)多边形完成镶嵌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回忆三角形内(外)角和及多边形内(外)角和的探索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化归思想,了解添加辅助线的一些策略;
2.通过教师引领下的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借助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并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2.在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3.通过回忆与总结章节知识及其结构,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认识到方法和规律对数学学习与研究的价值。
教学重点:
- 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 会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有关角度。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知识中的方法规律,从较高的观点出发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领、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法的教学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一.关于课前准备的定位
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课堂作了如下定位:
1.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习惯、心理等特点,采用教师启发、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明确所讲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充分理顺知识结构,挖掘深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及教育价值,争取让课堂融趣味、知识、能力、思想、艺术于一身;
3. 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展开课堂;
4. 强调结构化知识、能力化知识与思想化知识;
5. 合理运用多媒体,从课件的精、准、新与有效性上下功夫;
6. 充分设计课堂组织过程中的时间分配、语言组织与应急处理;
7. 充分发挥数学组教师集体优势,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打造一堂精品课。
二.关于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同教学设计,不再赘述。.
三.教学流程安排
1. 活动流程安排:本节课共安排四个活动,分别为:建构章节知识结构;抽取知识点;回忆常用的思想、方法、技巧;练习。
2. 活动内容和目的:见相应“设计意图”。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分析:
1. 强调数学源于生活:在引入时,强调三角形的生活背景,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强调问题教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 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内在驱动价值: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与迫切感.
5. 强化数学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6. 强调发展性:通过小结为学生创造交流空间,调动积极性,既引导学生从教材角度认识三角形,,又从其它角度拓展研究思路、方法,为学生留有继续学习的空间和兴趣.
五. 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分析与渗透
1. 渗透化归和构造的数学思想;
2. 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借用特例和“橡皮筋法”完成猜想与探究;
3. 演绎推理能力;
4. 一图多用与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六.关于课件准备
PPT课件注重实用、简捷、醒目、结构性好;
七. 教学效果分析
1.整节课重视知识深层建构,强调结构化的理解知识与方法,贯彻了“生本”主义.
2. 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从知识与方法、能力与素质的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参与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3.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索---问题串”式,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师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自觉实践的氛围,达到收获的目的.
4.根据课堂情况调节课讲内容和密度,设计的知识、方法或能力基本达成或实现:
5.存在众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
(1)要特别关注已有认知,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挖掘不够,做了一些无用功,不少地方还待提升;
(2)不该节省的时间不要节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要让学生充分探究出个一,二,三来;
(3)提示较多,有替代之嫌;
(4) 在练习过程中缺少对知识点的特别强调;
(4)板书设计欠妥,且不够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