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讲稿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讲稿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11页。
古代诗歌四首 讲稿
(第一课时)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我们先来学习《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诗。请同学们自行朗读这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试着把握诗句的停连。
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跟老师一起读一遍。碣、澹、竦峙、瑟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朗读的停连,哪些字词要连起来读?哪些字词之间要停顿?请听老师朗读一遍。同学们可以拿笔标注一下老师的停连之处。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观沧海》属于四言古体诗,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种诗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近体诗诗当中的绝句,绝句由4句组成,一般为五言或多言。本首诗就是七言绝句。
我们先来看看《观沧海》。
这首诗的标题已经提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即诗人在欣赏沧海。诗歌开篇点题,交代了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观赏的对象。诗人在观沧海时观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圈画相关的诗句,并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们来交流一下,诗人立于碣石山上,欣赏沧海景象。首先映入他眼帘的就是海水,澹澹,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山岛竦峙的“竦”和“峙”都是耸立的意思,向远处延伸的大海水波荡漾,向高处延伸的山岛径直耸立,一眼望去一片辽阔威严的景象,令人赞叹。
想一想朗读这句时,重读哪一个字,能把作者初见沧海时惊讶与赞叹的情感表达出来?
应该是“水何澹澹”的“何”,它的意思是“多么”。诗人用一个“何”字体现出对沧海的强烈感受,适当读得重一些,更有助于表现诗人的情感。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一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接下去诗人将视线转移到了山岛之上的景物,也就是树木和草类。根据诗句我们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第一眼看到大海的全景,苍苍茫茫,威然的山岛上一片欣欣向荣,植被繁茂的景象,整个画面极富层次感。海是波澜起伏的,草木是葱郁茂盛的,蓬勃的生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互相映衬。
秋风萧瑟的萧瑟是形容风吹拂之夜之声,秋风乍起,眼前之景再起变化。洪波的“洪”字意思是大诗人眼前的沧海翻滚起巨大的波浪,气势宏大,令人震撼。这是诗人在登山临海之时所看到的景象。我们再来朗读一下这几句,试着读出诗人初见沧海的惊喜和赞叹。
在朗读的时候注意读出轻重缓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来看下面的4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升起降落仿佛都源于沧海,又归于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璀璨闪耀的星辰仿佛孕育于沧海之中。
“若”的意思“仿佛”,从这个字可以得知,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日月星辰作为宇宙和自然的象征,他们是神秘莫测的,而在诗人眼中,他们似乎依附于沧海,这样的想象把沧海的浩瀚博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像诗人那样想象一下大海,吞吐日月,包括星辰的壮丽场景,把这两句诗来朗读一遍,感受诗人想象出的恢宏场景,朗读出这种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从所观的眼前实景写到了想象中壮丽恢弘之景,这与曹操当时的境遇和心境有关,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注释三,其中提到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乌桓族盘踞在边塞地区,是北方的大患。建安12年8月,曹操打败了乌桓族以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这让他距离一统中原的目标又进了一步。此时的曹操事业如日中天,而这首诗就创作于诗人的归途中。
了解了创作背景之后,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不是能够读出一些不一样的意味了?
表面来看诗人写的是沧海,实际上诗人是借沧海之景来表达自己包举宇内、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他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诗歌当中。
清朝的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这首诗“有吞吐宇宙气象”。清朝的张玉毂在《古诗赏析》中认为这首诗“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日月”四句,转就日月星汉,凭空想象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自写也。
《观沧海》以“观”字统摄全诗,由眼中所见之实景写到想象出来的虚景,用实虚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沧海的恢弘景象。写景的同时也是抒情,通过写沧海来表达自己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我们读这样的诗,要把握作者寄寓在诗中的心志,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闻王昌龄左天龙标遥有此寄》,标题有点长,我们先来结合一下注释一,看看标题到底应该怎么停顿。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
“闻”的意思是听说,诗人听说了什么?王昌龄,左迁龙标,意思是王昌龄降职到龙标,“遥”的意思是远,李白在远方听闻这件事,于是写下这首诗,寄给王昌龄。标题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缘由,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断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诗歌,看看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可以做一下圈画和批注。
我们来交流一下,诗人开篇写了“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结合注释可知,杨花就是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诗人选了这样的两个景物,组成一幅画面,柳絮已经落尽了,杜鹃鸟在放声啼叫,这幅景象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先想一下这两种景物本身具备怎样的特征?
“柳絮”最大的特点就是轻柔,所以当它离开枝头之后,只能随风飞散,给人一种漂泊无依之感。子规就是杜鹃鸟,它的特点是叫声十分凄切,在暮春初夏时,它往往会长时间的啼叫。
杨花落尽了,子规在哀鸣,这样的景象令人心生悲戚。而诗人正是在这悲凉哀伤的氛围里,得知了有人被贬职的消息。
“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是王昌龄将要前往的地方,这里用地名来代指人,武西在哪里?在湖南的西部,贵州东部,当时那是非常偏远的地方了,然而王
昌龄要前往的龙标得经过五溪,可见他要去的地方更加偏远,也可见有人此番受罚之重。
这里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听闻有人遭遇后担忧痛惜的心情。带着这样的理解,请大家朗读一下诗歌的前两句,想一想哪些字要读重音或轻声,朗读一下,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为了读出伤感的气氛,我们朗读的速度和力度要适当的减缓减弱,同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七言诗通常是四三式停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间略作停顿,仿佛叹息,将诗人内心的怅然若失和忧伤表现出来。同学们可以反复朗读几次,感受体会一下。
暮春的景物众多,诗人为何特意选择了杨花和子规入诗呢?杨花的漂泊无依与友人的境况相契合,暗示前路命运未卜,而子规的叫声类似不如归去,借了一份亲切的啼声,表达诗人对友人境遇的痛惜。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歌的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心”可以理解为满怀愁绪的思想感情,友人的贬谪让他牵挂,友人的遭遇让他愤慨,然而李白此时距离王昌龄有千里之遥,他再牵挂也无法与之相见,怎么办?诗人奇思涌上心头,就让这一轮明月当作你我之间的使者,我将这满怀的思念与牵挂都托付于他,让他随你前往夜郎以西的贬谪之地,陪伴你安慰你。
夜郎在湖南怀化境内,同学们注意,在短短28字的诗句中,这已经是第三次出现湖南境内的地名了。从这一连串的地名背后,你是否能读出他对有人一路寄寓的牵挂?
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对友人殷切的关怀与真挚的慰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观沧海》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诗歌,这两首诗都从景物写起,作者情感寄寓其中。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要读出作者的情感,首先需要把握景物的特征,作者在描绘景象的时候往往是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因此他会选取最能够契合内心感受的景物,把自己的情感寄寓在这样的景物中。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如果能够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就好比找到了打开作者内心情感大门的钥匙,学习古诗还要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加以体会。作者当下的情感往往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境遇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了解了诗歌创作的背景,就了解了作者情感产生的根源,结合这样的信息去读诗,推断出景物背后凝聚着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今天的作业是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诗,熟读成诵,并默写。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古代诗歌四首 讲稿
(第二课时)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诗歌四首的前两首,现在来复习一下,大家能够默写出下面的诗句吗?注意这些字的写法,竦峙这两个字的部首是不一样的。另外丛生的丛下面有一横,同学们,你都默对了吗?
上节课我们在沧海的壮阔景象中感受到曹操的豪情壮志,在暮春杨花落尽子归哀啼的景象中,体会李白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四课另外两首诗歌,《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看一看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又寄予了怎样情思。
我们先来阅读《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律诗,律诗每两句为一联,这四联又分别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诗句当中的重音和停连。
标题当中的“次”意思是停宿,停宿和居住是不一样的,居住是较长时间的停留在某处生活,但是停宿只是短暂的停留寄宿,很快还要继续赶路。从标题中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诗歌创作于诗人的旅途之中,他在北固山下寄宿之时写下了自己的见闻感受。
请同学们圈画一下诗人写到了哪些景物,他们在诗中各自体现出什么特点?
我们来交流一下。诗句当中写到了一系列的景物,青山、绿水、春潮、江岸、清风、船帆、朝阳、大雁。我们按照四联的顺序依次来看看这些景物体现出什么特点?
首联当中的青山指的就是标题里的北固山,绿水,点明了诗人行舟之所处。客,这个字的本意是旅居他乡的人,客路指的是旅人前行的路,要走的路还在青山之外,所乘的舟还在沿着绿水一路向前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首联的客路、行舟点明了标题当中的交代了诗人的羁旅现状,青山扣住了北固山,绿水与颔联的两岸一番照应,表明诗人所写的乃是基于羁旅所见。
颔联描绘了水面行舟时看到的景象,平的意思是持平、齐平。此时正是冬末春初,潮水上涨,与岸边几乎持平,因此两岸看起来格外开阔,眼前的景象显得恢宏扩大。风正一帆悬的正,意思是正中、不偏不倚。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恰到好处,风向不偏不倚,风力不大不小,正因如此,才能使船帆高高悬挂于舟上。
潮平两岸阔是远望江面的全景,风正一帆悬则将目光锁定在一片船帆。
诗人描绘景象时,既有开阔的大景,又有灵动的小景,点面结合,大小相称,描绘出富有生机的画面。
这两句是诗歌的颔联。根据格律诗的要求,颔联与颈联都需要对仗,所谓对仗又叫对偶,它要求诗歌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词性一致,声调平仄相对。
潮与风都是自然景观,平与正都是对景象的描述,两岸和一帆都是数词加名词的结构,阔与悬又都是对景象的描述。另外因为潮平所以才显得两岸阔,因为风正所以才导致一帆悬,两句话内部的因果逻辑也是一致的。同学们再来把这两句朗读一下,体会诗人立于舟上,欣赏江景时的心情。
我们继续来看诗歌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残夜指的是夜将尽未尽,这时一轮红日从远方的海面上升起,它的光芒开始驱散夜的昏暗。旧年指的是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常说辞旧迎新,旧,即过去的陈旧的。旧年未过,但诗人已在江上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新春闯入旧年,赶走寒冬。这两句诗同样遵循了格律方面的要求,形成了对仗。
日与春都是新生事物,充满勃勃生机,而残夜与旧年是阴暗和寒冷的,他们即将被新生事物的光芒和温暖所驱散,生与入是两个动词,他们将海日与残夜,江春与旧年这看似无关的事物串联起来,日生于残夜,春闯入旧年,这新旧的更迭是如此不可抑制,无法阻拦,也是如此,让人感到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首联写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处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远离故土,客居他乡。此情此景,如何不引发归思?
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下颌联与颈联,想一想如何处理停连,哪些字需要重读?五言诗的停顿一般是二三式,也就是在第二个字后面做一处明显的停顿。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与悬,强调了景物的特征,我们应该把它们读得略重一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的生与入突显出新旧时令的更替,也应该要重读。
诗人在首联交代了人在旅途的状况,颔联和颈联描绘人在舟上所见到的景象。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我们来看看尾联写了什么?与其他诗句有什么关系?
乡书何处达。同学们,这句话不是在写景,而是在发出感叹。所以我们要思考一下,诗人是如何由眼前的景象,萌生了这样的情思,原来是一群北归的大雁,正略过晴空,注释1告诉我们诗人王湾的家乡是在洛阳,而北固山在江苏镇江。此时是初春,大雁将要飞往诗人故乡的方向,于是诗人感慨道,希望空中北归的大雁能够把我的家书捎到故乡洛阳。
尾联承接颈联点明的时节,顺势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同时又扣住了标题当中的次,与首联遥相呼应。
同学们读诗如同读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需要一种整体意识。
诗歌当中的叙述、描写与抒情需要勾连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其中最为出色的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次北固山下》。
诗人在新旅途中停宿在北固山下,此时春江潮水上涨,与岸持平,春风和顺吹动船帆。虽然前路漫漫,但诗人于残夜中近日出,于旧年末赶春意。时令的交替带来蓬勃生机,令人振奋。时光的流逝又引得游子思念故土,牵挂家人。他将对美景的赞叹,对时令交替的感慨,对故土的思念全部融入了诗歌之中。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把诗歌再朗读一遍。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天净沙·秋思》。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下这首散曲,注意重音和停连。《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它限定了诗句的字数、句式和音律,秋思是作品具体名称,标题交代了作品所写的时节以及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自读,看看这首曲写了哪些景物?
我们来交流一下。作者在前三句里面罗列了九种景物,分别是藤、树、鸦、桥、水、家、道、风还有马。
作者在每个景物前面分别用一个修饰词来修饰,但没有使用任何动词去连缀它们,也没有使用任何夸张的艺术手法去对景物进行加工处理,它只是把这些景物分成了三组,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么每一组景物组合成的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先来看第一组,藤是干枯的,树是苍老的,上面栖息着黄昏时返巢的乌鸦,画面暗淡,缺乏生气。
再来看第二组,小桥下,流水潺潺,人家是有烟火气的,温馨的。如果说上一个画面的特点是暗淡,萧索没有生机,那么这一幅画面则完全相反,它充满了生活气息。
然后我们来看第三组,西风及秋风。秋风给人带来的感觉是悲凉萧瑟的。走在古道上,秋风瑟瑟,陪伴断肠人的只有一匹瘦弱的马儿,这幅景象凄苦又苍凉。我们联系曲的最后两句会发现这三组景正是断肠人所见之景。
夕阳西下,有个悲伤到极点的人行走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他看到枯藤老树昏鸦,他经过小桥流水人家,他走在夕阳西下的古道上,西风吹过身边一匹干瘦的老马,陪伴着他继续漂泊天涯。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曲,尽量读出每一组景色所具有的氛围特点。这首曲在朗读时要注意一下重音,修饰性的字词应当读得略重些。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学们,我们来想一想,这三组景物如何表现出断肠人的心境?
映入断肠人眼帘的首先是枯藤老树昏鸦,这景象的荒凉萧索,引起了游子内心的共鸣。他寓情于景将漂泊的愁苦暗含其中。随后他看到了温馨祥和的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平凡人家的普通生活。然而对于此时的断肠人来说,却可望不可及。温馨美好的生活场景近在眼前,却不属于自己。
小桥流水人家,看似最为普通平常的景象,却激发了游子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在这样的情绪之下,断肠人现在是什么状况?古道西风瘦马,形单影只,身边就一匹瘦马,人生境遇是困意,悲苦孤寂之情,在对比之中又浓厚了一层。情感堆叠到此处,不禁发出感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断肠意思是悲伤到极点,因什么而悲伤?因为断肠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这首曲要表达的是游子漂泊的愁苦与浓烈的思乡之情。
在夕阳的映衬中,断肠人牵瘦马、迎西风、行古道,他依然要继续漂泊,这份思乡之情难以排遣,无以消减。
同学们,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四首诗歌,观沧海是四言古体诗,这种诗体盛行于先秦诗体,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它与近体诗相比,对于诗歌形式的要求比较宽松,篇幅可长可短,句数可积可偶,平仄和押韵都很自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次北固山下》都属于近体诗,他们都要遵循格律要求,在字数、平仄、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又被称为格律诗。《天净沙·秋思》属于曲当中的散曲,曲是在词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诗的变体,兴盛于元代,所以通常被称为元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不同的曲牌对于诗句的字数音律有着不同的要求,但是并不像格律诗那么严格,在句式和押韵方面都更加的灵活。
通过讲读这四首诗歌,我们发现要读懂诗人际遇在作品当中的情感,可以使用以下一些方法。
首先读诗需要梳理思路,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推断诗人的思想感情。
其次,我们要特别关注诗歌当中写景的语句,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选择的景物最能表现他当下的心情。所以通过分析景物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找到打开诗人内心大门的钥匙。另外还可以关注诗歌标题,标题当中可能提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或创作背景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情感。
我们还需要适当的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了解了诗歌创作背景之后,再读诗歌,或许就能读出寄寓其中的情思与心志。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并发现更多阅读诗歌的方法,去分析和揣摩诗人的情感,去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