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上册4.3.1 角 说课稿(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2121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数学七年级上册4.3.1 角 说课稿(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2121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数学七年级上册4.3.1 角 说课稿(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2121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1 角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1 角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程序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效果与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3.1 角说课稿(二)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角。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程序,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效果和思路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我的设计与构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也是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圆、锐角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必备基础。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对后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2、教学目标分析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融为一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描述以及四种表示方法,会进行度、分、秒的换算(知识与技能)2、通过观察、探索、类比、转化、猜想等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通过课堂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拓展能力。(行为与创新)目标制定的依据: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和时间。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应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以及角度制之间的转换。因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角度制之间的转换。难点是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学关键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二、教学程序分析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五个阶段完成本节课: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迎接挑战。复习直线、射线、线段有几个端点,为后面给角下定义埋下伏笔,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哪种基本的几何图形?从而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角。那么角有哪些最基本的图形组成呢?试着给角下定义?让学生相互交流,说一说怎样给角下定义。教师巡回检查,看看学习参与活动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角的第一种定义。此时,给学生分析角的组成元素,组成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公共的端点是角的顶点,并介绍角的表示符号。通过学生的活动,就突破了角的第一种定义这个难点。 来一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如果不是,请说出错误的理由。既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角的第一定义。第二阶段:启发探究,启迪思维。教师出示了由一个端点引发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让学生通过数角,进而探究角的四种表示方法:(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 角, 表示顶点的字母要写在中间;(2)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角;(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单独一个角;(4)用数字表示单独一个角。并分析这四种表示方法的易错点。在例题的处理中,强化了学生对角的表示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检测出了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效果。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组动画,演示了锐角、直角、平角、周角是怎样由一条射线沿其端点旋转形成的过程。这样,从运动变化的观点,给角下第二种定义就水到渠成了。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形象的理解了角的第二种定义,也体现了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带来的独特魅力。通过教师演示两个度数相近的角,让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区别出这个两个角的大小,引入度量角的方法,在这里,我感到非常吃惊的是,学生不仅说出了使用量角器度量角,还说出了重叠法度量角的方法。顺势我就让学生自学教材,学出一度角是怎样得到的,从中引入度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给学生介绍角度制,并简要介绍弧度制与密位制,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接下来通过一组由浅入深的针对性练习,强化了学生对角度制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的理解。角度制是初中阶段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度量制度。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长度、面积、体积等单位之间的换算,对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度(°)、分(′)、秒(″)之间的角度制之间的换算还是第一次接触。让学生明确角度制是60进制,区别于10进制、100进制、1000进制是一个关键。第三阶段:引导落实,习题检测。教师通过出示一组检测题,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变式训练,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这组习题中,教师重点要强调讲解后两道训练角的表示方法的习题,这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计的。第四阶段:小结深化,建构认知。通过对学生的做题及发言情况进行点评,由此小结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然后,让学生指出教师上课还须改进之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五阶段:布置作业,实践创新。在课外拓展练习中,我特意设计了一道必做题,一道选做题,一个数角的课外探索题,鼓励学习探索数角的规律。这样设计,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三、教法与学法分析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采用了启发引导法、课堂研讨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可以从以下二方面得到体现:1、通过让学生观察、演示、尝试、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了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有机统一。2、本节课我的指导思想是: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重在引导点悟;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根据学情有的放矢;体现操作性,不笼统抽象,尽量具体直观;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而是梯度练习,反复强化,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初一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与小学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还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都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通过指导,让学生改进或完善原来的学法,吸纳和采用新的学法,从而尽快地适应新的学段的学习,促使学习过程形成良性循环。本节课中,我始终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理念,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我十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敢创新,促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的学法进行了指导: 个体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达到独立思考与适当交流的统一;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达到教师讲与学生思、学生练的有机统一;课堂练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达到学法于课内,提高在课外的有机统一;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数学与生活的的有机统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参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品质与团协协作相结合。四、教学效果与思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说明了我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比较到位的。上得到了圆满的解。但是在进行角度制的转换时,个别学生还是不够熟练,但由于本节课只是第一课时,后边还要深入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启发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采用启发引导,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通过自主探索,体现操作性,重在引导点拨;通过梯度练习,体现巩固性,发挥主体作用;采用形象演示,体现趣味性,尽量具体直观;学法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构建数学大课堂。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构思,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指谢谢大家,再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1 角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1 角课后练习题,共5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1 角测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1 角,度、分、秒的换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