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docx
    • 解析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docx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第1页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第2页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第3页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第1页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第2页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文件包含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docx、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1 短文两篇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qǐng) 夕日欲颓(tuí)
    B.遂至承天寺(suí) 晓雾将歇(xiē)
    C.藻,荇交横(xìng) 能与其奇者(yù)
    D.盖竹柏影也(bái) 相与步于中庭(yǔ)
    【答案】C
    【解析】A项寝qǐn;B项遂suì;D项柏bǎi;故选C。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古来共谈(共同)
    B.夕日欲颓(坠落) 猿鸟乱鸣(纷乱)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盖竹柏影也(只是)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高峰入云(耸入) 但少闲人(只是)
    【答案】C
    【解析】C项中的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盖:大概是。故选C。
    3.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
    A. 水中藻、荇/交横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A
    【解析】A项的正确停顿应为:水中/藻、荇交横。故选A。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念无与为乐者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消散;今义:休息。C 项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D项古义:只是;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故选B。
    5.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一项(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五色交辉。
    C.念无与为乐者。 E . 庭下如积水空明。
    【答案】B
    【解析】B项“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故选B。
    6.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欲界之仙都          但微颔之
    B.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C. 山川之美            花之富贵者
    D. 蔽林间窥之        乃记之而去
    【答案】A
    【解析】A项之:的/代词;B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之:的/的;D项之:代词/之:代词。故选A。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答题时先找出本段中的总领句——“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南朝游记小品名作”扣住“文苑奇葩”,故第④句应紧跟其后,同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第①⑤句(两句分别对应“游记”“小品”);第②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故选B。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之称。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与其父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合称“三苏”。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山中宰相 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韩愈 柳宗元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本题考查对“唐宋八大家”及其作品的了解。
    9.下列对语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凝聚了作者游赏江南山林的情韵,首先表现为作者山水意识的强烈和深湛。
    B.从结构上看,《答谢中书书》通过两个不同时空层次的描写,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写出了山川之美。
    C.《记承天寺夜游》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段。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D.《记承天寺夜游》渲染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这空灵的境界也映射出作者内心对于现实的畏惧和逃避。
    【答案】D
    【解析】D项中《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故选D。
    ★能力培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
    11.解释文中的加粗字。
    四时俱备(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中的后一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B.中间部分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江南雄伟的山川景色。
    C.尾句总结全文,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D.本文依次通过山水相映之美,色彩调和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称之美,勾画了令人心怡的山水画卷,堪称精美的山水小品。
    【答案】
    10.陶弘景  南朝
    11.都   欣赏、领悟
    12.太阳快阳落山,水中的潜游鱼争着跳出水面
    13.B
    【解析】
    10.本题考察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型,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常识的积累。
    11.本题考察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词语。本题的翻译难点在解释“与”。翻译技巧: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
    12.本题考察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本题的翻译重点在解释“颓”。要在认真领会原文基础上,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落实好关键词语。
    13.本题考察文章内容理解,B选项中“具体描绘江南雄伟的山川景色”错误。“雄伟”错误应该改为“清秀”。南方的山川景色用“雄伟”不合适。 
    (2021·天津八中期中)(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 下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念:思念
    B. 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C. 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D.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15.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16.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只有以闲适的心情才能发现美的审美经验。
    D. 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案】
    14. A 15. D 16. C
    【解析】
    1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故选A。
    1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故选D。
    16.C.有误。《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之时。既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又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本文的中心意思并不在介绍发现美的审美经验,而是对自己夜游后的感受的抒发,这种“审美经验”的理解偏离文章的中心意思。故选C。
    (2021·四川温江区第二学区期中)(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用人如吾两人者耳。”
    17.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五色交辉(交:交相) B. 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念)
    C. 四时俱备(俱:都)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18. 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是( )
    A. 山川之美/春冬之时 B. 相与步于中庭/问之于丁氏
    C. 何夜无月/水何澹澹 D. 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
    19.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 庭院中的积水宛如月光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吧。
    B. 庭院中的积水宛如月光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竹子和松柏纵横交错,大概是水藻、水草吧。
    C.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吧。
    D.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竹子和松柏纵横交错,大概是水藻、水草吧。
    20.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能紧扣景物特征进行记叙、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抒情。
    B. 从抒发的情感来看,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思想感情;(乙)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贬谪的凄凉、赏月的欣喜以及人生的感慨等微妙的复杂思想感情。
    C. 从文章结构来看,两文也不一样。甲文是总分总结构,乙文是起承转合式结构。
    D. 从语言来看,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精妙。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境界清新。乙文“积水空明”,极写月光之空灵澄澈;“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影的清丽淡雅;动静结合,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世界。
    【答案】
    17. B 18. A 19. C 20. A
    【解析】
    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念无与为乐者”的意思是: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不是“想念”。故选B。
    18.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之:助词,的/助词,的;B.于:介词,在/介词,向;C.何:代词,哪,什么/副词,多么;D.自:介词,从/连词,如果;故选A。
    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首先,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描写的对象是月光,不是“积水”。可排除AB项。
    其次,语句“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可排除D项。
    据此,答案为C。
    20.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A.“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抒情”错,应该是“议论”,不是“抒情”。故选A。
    (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21. 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 弟 子 由 适 在 济 南 闻 而 赋 之
    2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狱讼充斥 狱: (4)撷园蔬 撷:
    2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24.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

    25. 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答案】
    21.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22. (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狱:诉讼事件(案件);(4)撷:采摘(摘取)。
    23. (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24. (1)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
    (2)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是快乐的。
    25. (1)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2)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予弟子由”是主语,“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两个分句主语都是“予弟子由”,故在“子由”后面和“济南”后面断开。故断句为: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3)句意:案件也多得不胜数。狱:诉讼事件(案件)。
    (4)句意:(我们)采摘园子里蔬菜。撷:采摘(摘取)。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因,靠着,就是;为,建造;葺,修整;新,使……新。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乙文中“乐哉!游乎!”的意思是:“多么快活的游乐啊!”由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苏轼夜晚与友人张怀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排遣心中的愁绪而感到快乐。由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在苏轼看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这样的夜色美景让人感到快乐。据此回答即可。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作者直言自己是“闲人(贬谪之人)”,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
    由乙文“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 一方面“超然”是指弟弟子由为苏轼游玩之地取名“超然台”。由“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苏轼在被调任的地方,与朋友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一起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体现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乙参考译文】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素养拓展
    (2021·广西南宁横县期中)26.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多项活动,请你来参与
    (1)学校举行了中秋民俗知识竞赛,你需要为校广播站写一篇新闻稿,其中有一句是“精彩纷呈的中秋民俗知识竞赛结束了,同学们用振聋发聩的掌声和欢呼声表达自己的敬意。”
    画线句有一个成语用得不恰当,这个成语是“_______”,应改为“______ ”。
    (2)横小水小组需要搜集与月有关文章及作者简介,他找到了《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他和其他七人合称为___________。
    (3)中秋赏月灯谜会结束了,大家各有评论。小杨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种灯谜会,真没意思。”小水说:“灯谜能让我们开支脑筋,还能传承传统文化,很好呀!”小黄说:“这些灯谜太难了,下次再也不参加了。”
    表达最得体的同学是__________,请你帮其他两位表达不得体的同学修改他们的话,你会怎么修改。_______________(任选一句修改)
    【答案】
    (1)振聋发聩 震耳欲聋
    (2)唐宋八大家
    (3)小水 示例一:不管什么年代,灯谜都不会过时,会更有意思。
    示例二:这些灯谜确实比较难,下次我要提前准备好,力争多猜出几个。
    【解析】
    (1)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
    结合画线句“同学们用振聋发聩的掌声和欢呼声表达自己的敬意”可知,“振聋发聩”用的不恰当,其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这里用“振聋发聩”来形容“掌声和欢呼声”不恰当,应改成“震耳欲聋”。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结合题干关键词“北宋文学家苏轼”“其他七人”可知,考查的是“唐宋八大家”的知识,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小杨的表达“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种灯谜会,真没意思”可知,“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种”“真没意思”等表达不得体,中秋节灯谜由来在我国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灯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可以修改如:灯谜由来源远流长,不管在什么年代,它都不会过时,猜灯谜让我们的中秋节会更有趣,更有意义。
    根据小水的表达“灯谜能让我们开支脑筋,还能传承传统文化,很好呀”可知,小水能从猜灯谜中发现乐趣,更能明白灯谜的意义,表达有礼有节,最得体。
    根据小黄的表达“这些灯谜太难了,下次再也不参加了”可知,“太难了”“下次再也不参加了”等表达不得体,猜灯谜能锻炼思考能力,并且我们可以享受这其中的乐趣,不能知难而退,要明白灯谜的意义。因此可以修改如:这些灯谜有些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我们要迎难而上呀,参与其中感受这个活动的趣味与意义,这次积累经验,多做准备,下次我们争取多答出几个。
    27.片段练笔
    请你参加下面这场讨论,谈谈你对这个焦点问题的看法及理由。100字左右。
    妈妈:“你写作业一遇到难题就用搜题软件搜答案,这不是应付老师检查吗?”
    小军:“我看了答案就会了,这跟听老师讲课不是一样的吗?”
    妈妈:“但你只照抄答案,时间一长,就可能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军:“那我遇到不会的题,你又不能给我讲,我怎办?”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可以用。用搜题软件可以启发思路、提高效率。只要先自主思考,再搜看答案,同样可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示例二:我认为不该用。遇到不会的题,只有自己先自主思考,努力探究,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时间一长,易形成依赖性。
    【解析】
    可就“写作业时可不可以使用搜题软件搜答案”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与其中一人意见一致,也可把两人意见综合一下。注意50字左右的字数限制。
    示例:我认为写作业时应有条件地使用搜题软件搜答案。搜索答案因为确实遇到自己反复思考而不能解决的难题;且暂时也找不到老师、同学与家长的帮助,这时使用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巩固所学。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