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陶罐和铁罐教案
展开教材分析
从文本内涵看:本文是本单元第一篇现代文寓言故事,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而瞧不起陶罐。陶罐却心胸豁达,谦虚友好。世事难料,埋在土里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阐述的道理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1.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2.做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3.要礼貌、谦虚而实在地对待他人,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和克制。
从语言表达看: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有二:一是故事是以人物之间生动的对话推动故事的发展。人物语言和提示语用词生动、准确,其中一些词语的理解会有些困难,可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如奚落、傲慢、轻蔑、懦弱、覆灭、朴素、和睦相处。体会人物的不同品性时,如果仅仅抓住词语和对话来理性指导,可能学生感受不太深刻,可以通过边读边想象人物的神态语气、心理的方法去感受铁罐的做慢,陶罐的谦虚。二是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描写来突出文章的主旨。如态度上、语气上的对比:一个骄傲,一个谦虚;称呼上的对比:如“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与“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结果的对比:最后陶罐——光洁、朴素、美观,成了人们眼中有价值的东西与铁罐的无影无踪的对比。在对比中,两个品性迴异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从思维发展看:一是学会通过语言看人物本质。学会分析,学会结合生活评价人物。
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个性化解读。“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寓言的道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要鼓励学生有其他个性的理解和感悟。比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不能对别人无理,不能骄傲的道理;要有远见卓识,目光要放远的道理等等。尊重学生得出的任何有价值的感悟,同时激励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学情诊断
(一)朗读默读能力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能力,但是抓住提示语、关注标点、体会人物内心来真正读好对话,学生还有一定难度。另外课文中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有难度,教学中通过理解词语等读好人物语言也是重点。默读课文学生有练习,但是还没有默读的习惯,特别是边读边思的习惯,需要课堂加以指导。
(二)概括理解能力
三下学生正在学习初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事,学生大致知道,但是要简洁有条理地表达有困难,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来理脉络,或者根据两个场景概括,教给学生适当的概括方法。
(三)思维发展能力
文章中人物神态、语言描写突出,反映鲜明的人物性格,学生大致能读懂,但是通过语言剖析人物内心,并且与寓言告诉的道理结合,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引导。本文揭示的道理学生能说一二,但是多角度思考,全面概括还有困难。
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1)认读课文后面的10个会认的字,书写11个会写字,能理解“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羞耻、覆灭”等词语的意思。
(2)能抓住陶罐、铁罐神态、语言,了解它们不同性格。
(3)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读好人物对话。
2.思维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在链接阅读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类推和演绎思维。
3.价值目标
(1)明白课文与阅读链接中告诉的道理,能与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会正确看待事物,要全面的看待事物,要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对人要有礼貌。明白做事、做人正确方向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能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学重点
1.能抓住陶罐、铁罐神态、语言,了解它们不同性格。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读好人物对话。
3. 明白课文与阅读链接中告诉的道理,能与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会正确看待事物,要全面的看待事物,要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对人要有礼貌。明白做事、做人正确方向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1. 明白课文与阅读链接中告诉的道理,能与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会正确看待事物,要全面的看待事物,要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对人要有礼貌。明白做事、做人正确方向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语言
人物分析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对陶罐的称呼很不礼貌,它拿自己的长处去和陶罐弱点比,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弱点。
“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可以看出陶罐能正确看待自己,明白自已的作用和价值所在,既谦虚又不懦弱。
环节
教师课堂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预设时间
一、揭示课题,预习反馈
1.看陶罐铁罐图片,说说它们的特点。
2.看老师写课题,读题。认识“陶、罐”两个生字。
3.反馈预习检测单
1.看陶罐铁罐图片,说说它们的特点。
(陶罐:易碎 铁罐:坚固 )
2.看老师写课题,读题。认识“陶、罐”两个生字。“罐”组词。
3.反馈预习检测单
第二题,校对,齐读。
第三题,学生说自己不理解的词,结合出示部分词语,重点词语如“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等随文理解,部分词语相互补充理解。
第四题,发现问题,指导观察横画比较多的字,横的间距和长短变化。“懦、擦”左窄右宽,右边笔画较多。
相信学生,站在学生的起点教学,对陶罐铁罐基本认识,为课文最终道理的获得奠定基础,
预习单的反馈基于三下学生已有学习能力,发现问题,为针对性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8
二、初读课文,学会概括。
1.布置学习活动要求
默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说故事内容。
3.教给抓人物概括的的方法。
4.教给抓过渡段概括的方法。
5.小结: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可以根据故事中主要人物发生的事来概括,也可以根据过渡段把前后的内容简要概括再连起来说。
1.根据要求默读课文。
2.交流,说故事内容。
3.根据老师点播:根据人物“陶罐”“铁罐”相互之间用“先……后来……”说一说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4.根据老师点播:抓过渡段“许多年过去了……”,前面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后面是一幅怎样的场景?连起来说一说。
基于中段阅读概括能力培养要求,展开过程,教给方法。
5
三、学习1——9段,读懂人物性格
三、学习1——9段,读懂人物性格
三、学习1——9段,读懂人物性格
1.提出自主学习要求。
2.交流反馈。
3.细读第一组对话
(1)读好铁罐的话
①关注标点“!”读。
②关注说话的神态,语气(提示语)读
理解“傲慢”、“轻蔑”
、“奚落”、“懦弱”
小结:铁罐的优点是什么?陶罐的缺点是什么?你看出什么?
(2)用同样的方法,读好陶罐的话。
(3)合作读第一组对话。
4.第二组对话
(1)根据上一组方法,同桌练读,指名同桌分角色读。
(2)铁罐刚才是奚落陶罐,还没有恼怒。可是他听到陶罐说了一句话,立刻就恼怒了,陶罐说的哪些话让他恼怒?
(3)这里面暗含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
小结:你看,就是因为陶罐的话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并且跟他争辩,他就恼怒了。有原因才会有结果,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抓住这些联系去读课文就能理解的比较深刻。
5.出示第三组对话,学生拓展练习
(1)学生尝试补上神态或者语气的词。
(2)理解:和睦相处
7.整体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对话。
1.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2.反馈,预设
铁罐:骄傲、傲慢无礼
陶罐:谦虚、友好(学生交流中结合读句子。)
3.细读第一组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1)铁罐的话怎么读?
①关注标点“!”读。
②关注说话的神态,语气(提示语)读
理解“傲慢”、“轻蔑”(傲慢: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语气。轻蔑:别人在自己眼里很没用,不屑一顾的感觉。)
③结合理解再读。
④铁罐明知陶罐不敢还去问,他到底想干什么呢?(结合理解:奚落)
⑤铁罐的语言里奚落陶罐什么?理解“懦弱”。懦弱是弱小吗?(懦弱是胆小、性格软弱。)
⑥铁罐的优点是什么?陶罐的缺点是什么?你看出什么?(铁罐拿自己的优点和陶罐的缺点相比。)
(2)用同样的方法,读好陶罐的话。
陶罐为什么不敢碰?(陶罐易碎,它正视自己的缺点。)
(3)合作读第一组对话。
4.第二组对话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1)根据上一组方法,同桌练读,指名同桌分角色读。
(2)铁罐刚才是奚落陶罐,还没有恼怒。可是他听到陶罐说了一句话,立刻就恼怒了,陶罐说的哪些话让他恼怒?(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3)这里面暗含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我和你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这让铁罐恼怒,因为铁罐是看不起陶罐的。)
教师小结。
5.出示第三组对话,学生补充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 )地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 )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1)学生尝试不上神态或者语气的词。
(2)理解:和睦相处
7.整体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对话。
找伙伴读,全班展示。
紧扣语文要素,让学生抓住神态、语言描写读懂人物性格。
紧扣思维目标,透过语言发现人物实质想法,为道理的明晰打下基础。
注重语用,第一组语言到第三组语言,由扶到放,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语言实践的机会。
27
课后延伸
1.把故事读熟,准备表演。
本课适合课本剧表演,为下节课更好地角色扮演,体会人物性格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环节
教师课堂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预设时间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上节课你认识了怎样的陶罐和铁罐
1.听写词语:
骄傲 谦虚 懦弱
听写、校对(错的订正)、回顾“懦弱”的意思。
2. 上节课你认识了怎样的陶罐和铁罐
铁罐:骄傲、无礼
陶罐:谦虚、友好
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抓住重点听写,复习巩固知识。
4
二、学习10——17段,了解结果
1.学生读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下落的句子,细细品味。
反馈:(1)先看写陶罐下落的句子。你读到了什么?
(2)再看写铁罐下落的句子。你会联想些什么?
(3)微课。陶罐变化和铁罐的氧化知识
2.小结:读课文就要把词语、句子表面和背后的意思都体会到,细细地品味。
1.读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下落的句子,细细品味。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交流预设:(1)先看写陶罐下落的句子。预设: “还是”。
如果说“他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那就只是说现在;而加上“还是”,就有了言外之意,暗含着什么意思?(和过去一样)
(2)再看写铁罐下落的句子。从“连……也……”你会联想些什么?
(原来铁罐是那么的坚固;原来是那么骄傲。)
(3)微课。陶罐变化和铁罐的氧化知识
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是一种阅读体会的方法,中年级学生需要教师引导。
8
三、情境表演,再现人物
1.出示表演要求
2.班级展示。(教师提供头饰)
3.引导评价
1.学生小组根据要求准备表演。
2.班级展示
3.评价
声音响亮通顺。( )
能生动表现人物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
小组合作好()
课本剧表演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理解文本,体会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举多得。
12
四、领悟寓意,多元解读
1.原来的铁罐这样坚固,现在如何?原来的陶罐易碎,现在如何?前后对比,让人感慨万千。课文读到这里,你突然领悟到什么道理?
2.拓展问题,深层理解
(1)如果这个故事不是这样发展,而是铁罐没有被氧化,一直被人们使用。而陶罐却被摔碎了。铁罐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
(2)我们假设的是铁罐没有缺点,而陶罐没有优点,那铁罐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
1.课文读到这里,你突然领悟到什么道理?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看一个人要全面去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
2.拓展问题,深层理解
(1)如果这个故事不是这样发展,而是铁罐没有被氧化,一直被人们使用。而陶罐却被摔碎了。铁罐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
(不可以。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2)我们假设的是铁罐没有缺点,而陶罐没有优点,那铁罐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
(不可以。因为不能伤害人家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有尊严,所有的罐子都是平等的。)
根据本课阐明道理多样性特点,引导学生多元思考,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交给学生一定的生活道理。
8
五、运用方法,阅读链接
1.学生读《北风和太阳》,
思考:(1)讲了什么事?
(2)他们各用了什么方法?结果如何?
2.反馈
3.你明白什么?
1.读《北风和太阳》,
思考:(1)讲了什么事?
(2)他们各用了什么方法?结果如何?
2.反馈。
北风:使劲吹 裹得紧
太阳: 照射 脱衣服
3.你明白什么?
我们待人要晓之以理,让别人真正服从。不能命令或者强迫压制,那样会适得其反。
学会透过故事内容看到事情本质是一项较难的深度思维,教师逐步引导,初步感受即可。
8
课外拓展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创编一个寓言故事,说明这个道理,给人以启迪和教益。《铅笔和钢笔》、《小草和大树》、《鲜花和绿叶》、《手机和钢笔》
2.推荐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创编寓言故事是学生喜欢,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也可以加深对寓言文体的喜爱。
作为经典《伊索寓言》学生基本有接触,但是从明白道理的角度阅读可以巩固学生阅读该文体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蜜蜂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蜜蜂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学习活动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 池子与河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 池子与河流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拓展思考,领悟寓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5 守株待兔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5 守株待兔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猜一猜,解课题,读课文,会停顿,会背诵,促积累,拓展读,用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