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课件 单元07 燃料及其利用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1705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课件 单元07 燃料及其利用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1705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课件 单元07 燃料及其利用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1705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课件 单元07 燃料及其利用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1705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课件 单元07 燃料及其利用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1705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课件 单元07 燃料及其利用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1705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课件 单元07 燃料及其利用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1705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课件 单元07 燃料及其利用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1705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课件 单元07 燃料及其利用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课件 单元07 燃料及其利用,共48页。
燃料及其利用 1 复习导入 第六单元(框架)燃料及其利用1.燃烧的条件2.灭火原理及方法3.燃烧和爆炸4.灭火器的使用1.煤的成分及利用2.石油成分及利用3.天然气性质用途4.可燃冰1.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2. 氢能源3. 其他新能源命题分析 1 复习导入1. 本节考查内容主要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主要形式为实验探究题,也有选择题和填空题;燃烧条件的探究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往往与灭火的原理、反应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综合出题,但在中考题中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灭火的原理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中考中将会出现利用燃烧条件、灭火的原理、安全常识、自救方法来设计灭火方案,或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这样既考查了知识,又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及思想。2. 反应的放吸热问题主要记清课本中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燃烧反应及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化石燃料中天然气为清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命题分析 1 复习导入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反应的吸放热方面经常与物质溶于水时的吸放热相联系,同时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环境问题与新能与新能源知识,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3.熟记目前使用的新能源为氢气、乙醇等,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主要考查氢能的优缺点、及制备,在此基础上与环境污染相联系,举例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的种类。中考解读 1 复习导入 本单元包括两个课题。课题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课题2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使用生活燃料都是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本单元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分析探究常以情景题出现,尤其是新科技中使用的燃料和能源,更是中考的热点。 2 单元概述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 物质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 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及其不可再生性。4. 化石燃料的特点及用途。5.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6. 化石燃料的利用及其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7. 使用和开发新能源。复习目标复习重点1. 物质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4.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复习目标 3燃烧和灭火知识点1-1、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注意: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着火点是不可改变的。课题1 燃烧与灭火1.(2021·湖南株洲市·中考真题)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典型例题】B【典型例题】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才会发生爆炸,不是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符合题意;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此时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这时应调大进风口,不符合题意;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二者均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不符合题意。故选B。2. (2021·广东深圳市·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质量的21% B.由乙图可知,白磷燃烧需要和空气接触C.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冒出白烟 D.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典型例题】AA、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体积的21%,不是空气质量的21%,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乙图中,水下的白磷未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说明磷燃烧需要和空气接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P2O5固体,冒出白烟,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知识点1-2、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指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之为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常见的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课题1 燃烧与灭火3. (2021·内蒙古呼伦贝尔·中考真题)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B.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D.煤不充分燃烧有利于节约燃料【典型例题】AA、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符合题意;B、纸箱着火用水浇灭,温度降低到了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竖线,不能降低,不符合题意;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因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不符合题意;D、煤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造成环境污染且浪费燃料,不符合题意;故选A。4. (2021·甘肃兰州·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B.“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C.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燃烧D.篝火晚会时架空火柴,有利于木材充分燃烧【典型例题】AA、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说法错误;B、“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说法正确;C、物质燃烧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物质燃烧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燃烧,说法正确;D、篝火晚会时架空火柴,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有利于木材充分燃烧,说法正确;答案:A。知识点1-3、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1)如图所示。在500 mL烧杯中加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放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课题1 燃烧与灭火(2)实验现象及分析Ⅰ.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Ⅱ.水中的白磷燃烧。实验分析:①Ⅰ中,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和氧气或空气接触,但白磷的着火点低,热水使其达到了着火点,所以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和氧气或空气接触,所以不燃烧。②Ⅱ中,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在热水中达到了着火点,且和氧气接触,所以能燃烧。课题1 燃烧与灭火(3)实验结论物质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缺一不可。规律小结:(1)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温度一样、且都与氧气接触,一个燃烧、一个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Ⅰ和Ⅱ水中的白磷温度一样,且都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通入氧气的燃烧,未通氧气的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说明燃烧的物质是可燃物。通过以上的对比实验,得出了燃烧的三大条件。课题1 燃烧与灭火5.依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典型例题】CA、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正确;B、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故可以采用二氧化碳进行实验,正确;C、只从实验②就可以得到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D、实验①②对照,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正确;6. (2021·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B.区别氯化钙溶液和蒸馏水:取等量试样放人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等量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C.配制100g5%的碳酸钙溶液:称取5.0g碳酸钙,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D.验证酒精中含有氢元素:在95%的酒精燃烧的火焰上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观察现象【典型例题】BA、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正确;B、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故可以采用二氧化碳进行实验,正确;C、只从实验②就可以得到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D、实验①②对照,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正确;知识点1-3、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将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1.灭火的三种原理,任何一种均可灭火。2.方法: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火灾自救措施(1)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2)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知识点1-4、常见灭火器①干粉灭火器 用于扑灭一般失火及油、气燃烧引起的火灾。 ②二氧化碳灭火器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着火。 ③水基型灭火器 用于扑灭棉布、木材等的失火。课题1 燃烧与灭火7. (2021·辽宁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灭火的原理或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蜡烛,隔绝氧气 B.油锅中的油着火,用水浇灭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木柴着火用水浇灭,降低木柴的着火点【典型例题】CA、用嘴吹灭蜡烛,是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错误;B、油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油锅中的油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该用锅盖盖灭,错误;C、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利于灭火和保护书籍,正确;D、木柴着火用水浇灭,降低温度到木柴的着火点以下,错误。故选C。8. (2021·广西中考真题)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典型例题】A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加空气的流动,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火燃烧的更旺,符合题意;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不符合题意;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不符合题意;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迅速跑离着火区域,不符合题意。故选A。知识点1-5、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的条件: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 爆炸的原因: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迅速膨胀,引起爆炸。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的矿井内,标有“严禁烟火”的目的: 防止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发生爆炸。3.爆炸有物理爆炸(如气球爆炸、锅炉爆炸)和化学爆炸(如瓦斯爆炸)之分。 课题1 燃烧与灭火9. (2021·广西梧州市·中考真题)下列标识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典型例题】AA、该图标表示“禁止烟火”,符合题意;B、该图标表示“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不符合题意;C、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不符合题意;D、该图标是“有毒品”,不符合题意。故选A。10. (2021·湖南长沙市·中考真题)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某校举行了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灭火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典型例题】C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加空气的流动,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火燃烧的更旺,符合题意;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不符合题意;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不符合题意;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迅速跑离着火区域,不符合题意。故选A。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知识点2-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大部分反应放热:如:所有的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等。 少部分反应吸热:如:需要持续不断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都为吸热反应。判断方法:反应条件为“△”或“高温”的。如木炭与二氧化碳、碳酸钙高温分解等反应。2.人类对能量的利用 生活燃料的利用、利用爆炸产生的能量、利用食物在体内反应放出的能量等。11.在下列各化学反应中,不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天然气燃烧 B.生石灰与水反应C.镁带与盐酸反应 D.碳和二氧化碳反应【典型例题】CA、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C、镁带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D、碳和二氧化碳反应,需要在高温下反应。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典型例题】CA、化学变化过程中既有放热现象,同时也有吸热现象,比如大部分的分解反应,碳和二氧化碳反应都是吸热反应,错误;B、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不仅仅是燃烧反应,比如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部分的化合反应等也会放热,错误;C、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正确;D、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不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错误。故选C。知识点2-2 、化石燃料的利用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1.煤: 主要元素:C,少量的H、N、S和O。 称为 “工业的粮食”。 煤的干馏: 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干馏属于化学变化。 “煤气”的主要成分:H2、CH4、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 区别水煤气的成分:H2、CO。知识点2-2 、化石燃料的利用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2. 石油 是混合物,主要含义碳元素和氢元素。 石油的分馏:利用石油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可将它们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可以得到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还能得到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 3.天然气 天然气主要是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CH4)。甲烷也是沼气、坑气的主要成分。知识点2-2 、化石燃料的利用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甲烷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甲烷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2)甲烷的化学性质 甲烷是可燃性气体,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甲烷燃烧反应如下:①完全燃烧:②不完全燃烧:知识点2-2 、化石燃料的利用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4.可燃冰: 可燃冰与冰、干冰是不同的物质,可燃冰是混合物,是不可再生能源。5.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要有足够的空气;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6.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危害: ① 燃料利用率低,浪费资源; ②产生CO、黑烟等污染空气。13.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B.化石燃料主要成分都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CO2、H2O等物质 D.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能量,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典型例题】BA.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故正确;B.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故错误;C.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所以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CO2、H2O等物质,故正确;D.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能量,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环境造成污染,故正确。14. (2021·山东临沂市·中考真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燃料充分燃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D.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可以缓解面临的化石能源危机【典型例题】BA、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说法正确;B、在化学反应中不是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等也会放出热量,说法不正确;C、燃料充分燃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说法正确;D、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可以缓解面临的化石能源危机,说法正确。故选B。知识点2-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燃料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 (1)杂质如硫等燃烧,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CO等。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到空气中形成浮尘。2.煤的燃烧:产生的SO2 、 NO2 等与雨水作用形成酸雨。 酸雨的危害:① 使土壤酸化,破坏土壤; ② 影响作物生长; ③ 危害人体健康; ④ 腐蚀建筑。 防止酸雨的措施:① 使用脱硫煤;② 用清洁能源代替煤。3.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尾气污染物:CO、C、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烟尘15.选择燃料应考虑的因素是( )①是否易于燃烧 ②是否生成污染气体 ③能释放多少热量 ④是否能稳定的燃烧 ⑤是否廉价 ⑥使用是否安全 ⑦是否容易储存和运输A.①③⑤⑦ B.②④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⑦【典型例题】B选择燃料应考虑的因素是:①是否易于燃烧,②是否生成污染气体,③能释放多少热量,④是否能稳定的燃烧,⑥使用是否安全,⑦是否容易储存和运输等因素。故选D。16.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是人类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液化气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可以减少温室效应B.逐步使用核能、风能、氢能,可以减少温室效应C.使用无氟冰箱等,可以减少臭氧空洞D.对燃煤预先采取脱硫措施,可以减少酸雨【典型例题】AA、液化气燃烧也产生二氧化碳,不能减少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B、核能、风能、氢能是新能源,无二氧化碳产生,可以减少温室效应,此选项正确;C、制冷剂氟利昂能破坏臭氧层,使用无氟冰箱等,可以减少臭氧空洞,此选项正确;D、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气体之一,对燃煤预先采取脱硫措施,可以减少酸雨,此选项正确。故选A。知识点2-4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乙醇① 俗 名:酒精;化学式:C2H5OH。② 物理性质:无色、有气味易挥发。③ 化学性质:可燃烧:④ 用 途:做燃料,如乙醇汽油。 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优点: 可节省石油资源;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知识点2-4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2、氢气①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② 化学性质:可燃性 火焰为淡蓝色,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知识点2-4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③ 实验室制法。 原理: 发生装置与实验室用H2O2制O2 或实验室制CO2的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④ 氢能源的优点: 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无污染;可再生能源,且来源广。 ⑤ 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氢能源的困难之处: 氢气制取成本高、贮存和运输困难。3.其它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17. (2019·海南中考)实验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制取氢气并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典型例题】DA、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故选项说法错误;B、烧瓶中的物质不一定是锌与稀硫酸,也可能是稀盐酸,故选项说法错误;C、该收集方法为排水法,故选项说法错误;D、图中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收集方法为排水法,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氧气进而用排水法收集,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8.如图是同学们设计的储气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打开止水夹a、b,气体从d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集气瓶里 B.取用气体时,通过控制止水夹a、b,可将气体顺利排出 C.气体被储存在下面的集气瓶里,c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 D.该装置也可作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典型例题】CA、打开止水夹a、b.气体从d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水被压入上瓶,这是利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气体,故A正确;B、取用气体时,由于c是与外界通着,打开止水夹a、b,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故B正确;C、由于此装置工作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所以c必须是与外界通着,故不需要安装止水夹;故C错误;D、下边瓶中放入石灰石,上边的瓶中放入稀盐酸即能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故D正确。
燃料及其利用 1 复习导入 第六单元(框架)燃料及其利用1.燃烧的条件2.灭火原理及方法3.燃烧和爆炸4.灭火器的使用1.煤的成分及利用2.石油成分及利用3.天然气性质用途4.可燃冰1.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2. 氢能源3. 其他新能源命题分析 1 复习导入1. 本节考查内容主要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主要形式为实验探究题,也有选择题和填空题;燃烧条件的探究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往往与灭火的原理、反应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综合出题,但在中考题中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灭火的原理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中考中将会出现利用燃烧条件、灭火的原理、安全常识、自救方法来设计灭火方案,或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这样既考查了知识,又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及思想。2. 反应的放吸热问题主要记清课本中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燃烧反应及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化石燃料中天然气为清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命题分析 1 复习导入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反应的吸放热方面经常与物质溶于水时的吸放热相联系,同时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环境问题与新能与新能源知识,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3.熟记目前使用的新能源为氢气、乙醇等,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主要考查氢能的优缺点、及制备,在此基础上与环境污染相联系,举例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的种类。中考解读 1 复习导入 本单元包括两个课题。课题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课题2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使用生活燃料都是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本单元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分析探究常以情景题出现,尤其是新科技中使用的燃料和能源,更是中考的热点。 2 单元概述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 物质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 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及其不可再生性。4. 化石燃料的特点及用途。5.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6. 化石燃料的利用及其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7. 使用和开发新能源。复习目标复习重点1. 物质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4.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复习目标 3燃烧和灭火知识点1-1、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注意: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着火点是不可改变的。课题1 燃烧与灭火1.(2021·湖南株洲市·中考真题)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典型例题】B【典型例题】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才会发生爆炸,不是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符合题意;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此时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这时应调大进风口,不符合题意;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二者均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不符合题意。故选B。2. (2021·广东深圳市·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质量的21% B.由乙图可知,白磷燃烧需要和空气接触C.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冒出白烟 D.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典型例题】AA、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体积的21%,不是空气质量的21%,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乙图中,水下的白磷未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说明磷燃烧需要和空气接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P2O5固体,冒出白烟,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知识点1-2、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指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之为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常见的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课题1 燃烧与灭火3. (2021·内蒙古呼伦贝尔·中考真题)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B.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D.煤不充分燃烧有利于节约燃料【典型例题】AA、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符合题意;B、纸箱着火用水浇灭,温度降低到了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竖线,不能降低,不符合题意;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因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不符合题意;D、煤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造成环境污染且浪费燃料,不符合题意;故选A。4. (2021·甘肃兰州·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B.“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C.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燃烧D.篝火晚会时架空火柴,有利于木材充分燃烧【典型例题】AA、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说法错误;B、“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说法正确;C、物质燃烧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物质燃烧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燃烧,说法正确;D、篝火晚会时架空火柴,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有利于木材充分燃烧,说法正确;答案:A。知识点1-3、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1)如图所示。在500 mL烧杯中加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放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课题1 燃烧与灭火(2)实验现象及分析Ⅰ.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Ⅱ.水中的白磷燃烧。实验分析:①Ⅰ中,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和氧气或空气接触,但白磷的着火点低,热水使其达到了着火点,所以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和氧气或空气接触,所以不燃烧。②Ⅱ中,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在热水中达到了着火点,且和氧气接触,所以能燃烧。课题1 燃烧与灭火(3)实验结论物质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缺一不可。规律小结:(1)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温度一样、且都与氧气接触,一个燃烧、一个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Ⅰ和Ⅱ水中的白磷温度一样,且都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通入氧气的燃烧,未通氧气的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说明燃烧的物质是可燃物。通过以上的对比实验,得出了燃烧的三大条件。课题1 燃烧与灭火5.依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典型例题】CA、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正确;B、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故可以采用二氧化碳进行实验,正确;C、只从实验②就可以得到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D、实验①②对照,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正确;6. (2021·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B.区别氯化钙溶液和蒸馏水:取等量试样放人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等量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C.配制100g5%的碳酸钙溶液:称取5.0g碳酸钙,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D.验证酒精中含有氢元素:在95%的酒精燃烧的火焰上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观察现象【典型例题】BA、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正确;B、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故可以采用二氧化碳进行实验,正确;C、只从实验②就可以得到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D、实验①②对照,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正确;知识点1-3、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将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1.灭火的三种原理,任何一种均可灭火。2.方法: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火灾自救措施(1)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2)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知识点1-4、常见灭火器①干粉灭火器 用于扑灭一般失火及油、气燃烧引起的火灾。 ②二氧化碳灭火器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着火。 ③水基型灭火器 用于扑灭棉布、木材等的失火。课题1 燃烧与灭火7. (2021·辽宁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灭火的原理或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蜡烛,隔绝氧气 B.油锅中的油着火,用水浇灭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木柴着火用水浇灭,降低木柴的着火点【典型例题】CA、用嘴吹灭蜡烛,是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错误;B、油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油锅中的油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该用锅盖盖灭,错误;C、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利于灭火和保护书籍,正确;D、木柴着火用水浇灭,降低温度到木柴的着火点以下,错误。故选C。8. (2021·广西中考真题)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典型例题】A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加空气的流动,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火燃烧的更旺,符合题意;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不符合题意;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不符合题意;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迅速跑离着火区域,不符合题意。故选A。知识点1-5、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的条件: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 爆炸的原因: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迅速膨胀,引起爆炸。2.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的矿井内,标有“严禁烟火”的目的: 防止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发生爆炸。3.爆炸有物理爆炸(如气球爆炸、锅炉爆炸)和化学爆炸(如瓦斯爆炸)之分。 课题1 燃烧与灭火9. (2021·广西梧州市·中考真题)下列标识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典型例题】AA、该图标表示“禁止烟火”,符合题意;B、该图标表示“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不符合题意;C、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不符合题意;D、该图标是“有毒品”,不符合题意。故选A。10. (2021·湖南长沙市·中考真题)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某校举行了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灭火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典型例题】C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加空气的流动,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火燃烧的更旺,符合题意;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不符合题意;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不符合题意;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迅速跑离着火区域,不符合题意。故选A。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知识点2-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大部分反应放热:如:所有的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等。 少部分反应吸热:如:需要持续不断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都为吸热反应。判断方法:反应条件为“△”或“高温”的。如木炭与二氧化碳、碳酸钙高温分解等反应。2.人类对能量的利用 生活燃料的利用、利用爆炸产生的能量、利用食物在体内反应放出的能量等。11.在下列各化学反应中,不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天然气燃烧 B.生石灰与水反应C.镁带与盐酸反应 D.碳和二氧化碳反应【典型例题】CA、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C、镁带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D、碳和二氧化碳反应,需要在高温下反应。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典型例题】CA、化学变化过程中既有放热现象,同时也有吸热现象,比如大部分的分解反应,碳和二氧化碳反应都是吸热反应,错误;B、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不仅仅是燃烧反应,比如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部分的化合反应等也会放热,错误;C、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正确;D、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不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错误。故选C。知识点2-2 、化石燃料的利用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1.煤: 主要元素:C,少量的H、N、S和O。 称为 “工业的粮食”。 煤的干馏: 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干馏属于化学变化。 “煤气”的主要成分:H2、CH4、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 区别水煤气的成分:H2、CO。知识点2-2 、化石燃料的利用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2. 石油 是混合物,主要含义碳元素和氢元素。 石油的分馏:利用石油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可将它们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可以得到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还能得到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 3.天然气 天然气主要是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CH4)。甲烷也是沼气、坑气的主要成分。知识点2-2 、化石燃料的利用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甲烷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甲烷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2)甲烷的化学性质 甲烷是可燃性气体,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甲烷燃烧反应如下:①完全燃烧:②不完全燃烧:知识点2-2 、化石燃料的利用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4.可燃冰: 可燃冰与冰、干冰是不同的物质,可燃冰是混合物,是不可再生能源。5.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要有足够的空气;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6.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危害: ① 燃料利用率低,浪费资源; ②产生CO、黑烟等污染空气。13.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B.化石燃料主要成分都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CO2、H2O等物质 D.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能量,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典型例题】BA.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故正确;B.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故错误;C.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所以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CO2、H2O等物质,故正确;D.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能量,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环境造成污染,故正确。14. (2021·山东临沂市·中考真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燃料充分燃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D.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可以缓解面临的化石能源危机【典型例题】BA、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说法正确;B、在化学反应中不是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等也会放出热量,说法不正确;C、燃料充分燃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说法正确;D、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可以缓解面临的化石能源危机,说法正确。故选B。知识点2-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燃料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 (1)杂质如硫等燃烧,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CO等。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到空气中形成浮尘。2.煤的燃烧:产生的SO2 、 NO2 等与雨水作用形成酸雨。 酸雨的危害:① 使土壤酸化,破坏土壤; ② 影响作物生长; ③ 危害人体健康; ④ 腐蚀建筑。 防止酸雨的措施:① 使用脱硫煤;② 用清洁能源代替煤。3.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尾气污染物:CO、C、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烟尘15.选择燃料应考虑的因素是( )①是否易于燃烧 ②是否生成污染气体 ③能释放多少热量 ④是否能稳定的燃烧 ⑤是否廉价 ⑥使用是否安全 ⑦是否容易储存和运输A.①③⑤⑦ B.②④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⑦【典型例题】B选择燃料应考虑的因素是:①是否易于燃烧,②是否生成污染气体,③能释放多少热量,④是否能稳定的燃烧,⑥使用是否安全,⑦是否容易储存和运输等因素。故选D。16.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是人类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液化气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可以减少温室效应B.逐步使用核能、风能、氢能,可以减少温室效应C.使用无氟冰箱等,可以减少臭氧空洞D.对燃煤预先采取脱硫措施,可以减少酸雨【典型例题】AA、液化气燃烧也产生二氧化碳,不能减少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B、核能、风能、氢能是新能源,无二氧化碳产生,可以减少温室效应,此选项正确;C、制冷剂氟利昂能破坏臭氧层,使用无氟冰箱等,可以减少臭氧空洞,此选项正确;D、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气体之一,对燃煤预先采取脱硫措施,可以减少酸雨,此选项正确。故选A。知识点2-4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乙醇① 俗 名:酒精;化学式:C2H5OH。② 物理性质:无色、有气味易挥发。③ 化学性质:可燃烧:④ 用 途:做燃料,如乙醇汽油。 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优点: 可节省石油资源;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知识点2-4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2、氢气①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② 化学性质:可燃性 火焰为淡蓝色,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知识点2-4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③ 实验室制法。 原理: 发生装置与实验室用H2O2制O2 或实验室制CO2的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④ 氢能源的优点: 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无污染;可再生能源,且来源广。 ⑤ 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氢能源的困难之处: 氢气制取成本高、贮存和运输困难。3.其它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17. (2019·海南中考)实验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制取氢气并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典型例题】DA、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故选项说法错误;B、烧瓶中的物质不一定是锌与稀硫酸,也可能是稀盐酸,故选项说法错误;C、该收集方法为排水法,故选项说法错误;D、图中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收集方法为排水法,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氧气进而用排水法收集,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8.如图是同学们设计的储气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打开止水夹a、b,气体从d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集气瓶里 B.取用气体时,通过控制止水夹a、b,可将气体顺利排出 C.气体被储存在下面的集气瓶里,c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 D.该装置也可作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典型例题】CA、打开止水夹a、b.气体从d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水被压入上瓶,这是利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气体,故A正确;B、取用气体时,由于c是与外界通着,打开止水夹a、b,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故B正确;C、由于此装置工作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所以c必须是与外界通着,故不需要安装止水夹;故C错误;D、下边瓶中放入石灰石,上边的瓶中放入稀盐酸即能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故D正确。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