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ppt课件
展开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展示图片] 图一 陕西西安兴庆宫公园内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图二 日本奈良的阿倍仲麻吕碑 图一展示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5.36米,端庄峻拔。图二位于日本奈良城。 [提出问题]阿倍仲麻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时很多的日本人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 |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阿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杰出代表人物。这些日本人来到中国是为了学习中国唐朝文化。
| 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探究新知 (授新课) |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教师讲述]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活动探究]组建三人小组 材料一 遣唐使船 材料二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摘自《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鉴真东渡 [教师提问]哪一位同学简单讲述一下鉴真东渡的概况? [展示图片] 这是一尊珍贵的鉴真坐像,它就保存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内。日本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1)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先进,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3)影响:推动日本实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历史的进步。 学生思考问题。 答案提示: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鉴真仍矢志不渝,终于在754年,东渡成功。 | 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
续 表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探究新知 (授新课) | [教师讲述]日本政府的做法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材料分析] 材料一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穆罕默德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三 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2)材料二中的人物塑像是谁?“盲目航东海”指的是什么事件?“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 (3)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
|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1)唐朝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对外政策开放,对外交通发达。 (2)鉴真。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东渡日本。表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①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②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③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注意吸纳其他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为己所用。
| 理解鉴真为中日文化做出的贡献。
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教师提问]新罗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 [教师讲述]新罗位于今天的朝鲜半岛上。 [教师提问]请归纳唐与新罗交往的史实。 [教师归纳]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 学生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今天的朝鲜半岛。 学生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 |
三、玄奘西行 [展示图片] 玄奘 |
|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续 表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探究新知 (授新课) | [教师提问]玄奘西行主要是到天竺学习佛学,“天竺”是指什么地方?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教师讲解]“天竺”是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印度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它在许多方面都领先于唐朝。因此,在与天竺的交往过程中,唐朝也吸取了天竺许多优秀成就,如唐太宗曾经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中国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印度艺术风格的影响。 [展示图片]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材料阅读] 材料一 玄奘回国后就开始翻译佛经。19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 335卷。由于他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译文流畅优美,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表示时间的词“刹那”就是他确定下来的。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 材料二 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玄奘有哪些历史贡献? |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天竺”是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学生读《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指出玄奘西行和归国路线。 答案提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经天山到达葱岭,最终到达天竺。 归国路线:出天竺,跨葱岭、西域、玉门关,经河西走廊,回到长安。
学生思考问题,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将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且让唐朝人了解了天竺的历史、地理等情况。 | 帮助学生了解交往的史实。
通过观察路线图,对玄奘西行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帮助学生认识玄奘的贡献,学习玄奘的伟大精神。 |
课堂小结 |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的对外文化交往,从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以及玄奘西行中,我们可以明白唐朝的中外交流属于兼收并蓄,双向交流。 | 归纳总结。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
板书设计 | 做好笔记。 | 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
玄 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他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 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唐僧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课件ppt,共5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课件ppt,共6页。
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ppt课件,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