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2021年单元测试卷 (1)含答案和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1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2021年单元测试卷 (1)含答案和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1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2021年单元测试卷 (1)含答案和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441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本单元综合和测试单元测试巩固练习
展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
2021年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3分)下列描写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玉为床金做马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日照香炉生紫烟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3分)日常生活中见到下列现象,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冬天的早晨,玻璃窗上出现美丽的雪花
B.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爆裂
C.牛奶放置时间过长会结块
D.用电热壶烧水
3.(3分)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 B.百炼方能成钢
C.纸里包不住火 D.玉不琢不成器
4.(3分)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固态P2O5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本实验可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5.(3分)空气质量日报是环境监测部门对一个地区空气质量情况所做的监测报告。目前计入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是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下列情况能直接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把煤作为主要燃料
B.随意丢弃塑料垃圾
C.随意丢弃废电池
D.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6.(3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 )
A.液氧 B.新鲜的空气 C.干净的豆浆 D.碘盐
7.(3分)下列反应后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加热氯酸钾到完全分解
B.加热高锰酸钾到完全分解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到完全分解
D.加热氯酸钾没完全分解
8.(3分)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
A.氧气、氮气、空气 B.氮气、氧气、空气
C.氮气、空气、氧气 D.空气、氧气、氮气
9.(3分)下列化学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把盛有红磷的燃烧匙伸入氧气中,红磷立即燃烧
B.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无色的气体
10.(3分)实验室里制取氧气时大致可分为以下步骤:
①点燃酒精灯;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熄灭酒精灯;
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⑤⑥ C.②③①④⑥⑤ D.③②①④⑥⑤
11.(3分)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且极难溶于水,在空气中不易变质.那么收集该气体所用的方法是( )
①向上排空气法 ②向下排空气法 ③排水法.
A.①或② B.①或③ C.②或③ D.①②③均可
12.(3分)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到,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随风飘扬
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
D.机动车排放尾气
13.(3分)下列有关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经加热反应才能开始
B.少量高锰酸钾加入氯酸钾中,受热时反应速度比原先快,因此高锰酸钾也是催化剂
C.反应后的剩余物中的二氧化锰仍可以做其它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D.发生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条件
二、填空与简答题
14.(3分)在常温条件下,蔗糖是一种 色的固体,它 (填“易”或“难”)溶于水.蔗糖受热变黑,发生了 ,因为该过程中有 生成.
15.(3分)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水槽中的水变红.这是因为: .收集满氧气后,应用 盖住集气瓶口,并 (选填“正放”或“倒放”)在桌上.
16.(3分)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里,集气瓶底炸裂,这是因为: .
17.(3分)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如果用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 放出时就可以收集.当停止反应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里撤出,造成的后果是 .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如何证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如何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18.(3分)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两个实验。
实验1:在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余下的容积5等分,做好标记,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足量的红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如图A)。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2:将试管的容积5等分,做好标记。在试管中加入一小块(足量)白磷,用橡皮塞塞紧管口,将试管放入热水中,使白磷燃烧。等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将试管倒立于盛有室温下水的水槽中(如图B所示)并在水中将橡皮塞取下。
(1)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2)实验2中,在水中而不在空气中取下橡皮塞的原因是 。
(3)从测定结果分析,上述实验中效果较好的是哪一个?写出另一个实验的两点不足 , 。
19.(3分)如图所示,小明将两根含硫火柴点燃后迅速伸入烧杯B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烧杯A,观察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明认为是火柴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红认为这个实验还不足以说明褪色原因,应补做一个实验
(1)你认为小明应该补做的实验是什么? 。
(2)补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
20.(3分)(1)实验小组用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简答
第一步:称取3g氯酸钾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装置①的试管中,点燃酒精灯。
装置①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加热试管一段时间后,用橡皮管连接a、b。
刚开始加热时,排出的气体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 。
第三步:当装置②中水面不再下降,断开a、b,移去酒精灯,将装置②中的集气瓶密封,并贴上标签备用。
第四步:读取量筒里水的体积数并记录。
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液体凹液面的 保持水平。
在理解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请你归纳本实验的目的:(不超过20个字)
(2)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双氧水(H2O2),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均为无色液体。在化学实验开放日,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下面的方法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请填写有关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等体积的两种无色液体分别加入A、B两个试管中。
②分别向A、B两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少量)的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A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
;
B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
;
21.(3分)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2O2),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均为无色液体.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下面的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
(1)请填写有关内容:
(2)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如何验证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写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
22.(3分)人类发明并使用氟里昂(用作冰箱、空调的制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里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
(2)上述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填序号) ;
(3)经过上述反应过程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是否发生变化? (答:“是”或“否”).
(4)诺贝尔奖获得者莫里纳博士指出:“少量的氟里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请你根据循环示意图论证他的观点: .
(5)在科学家的建议下,许多国家签署了停止使用和消费氟里昂的协议,使得大气中氟里昂的含量得到了控制.请你根据本题提供的信息就怎样有效保护我们的环境谈一点建议或认识: .
23.(3分)如图是实验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的一瓶无色、无味、无毒的一种气体.
(1)请你推测该气体的物理性质 .
(2)请你猜测它是一瓶什么气体?并进行验证(要求写出步骤、现象、结论)
.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2021年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3分)下列描写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玉为床金做马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日照香炉生紫烟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2.(3分)日常生活中见到下列现象,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冬天的早晨,玻璃窗上出现美丽的雪花
B.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爆裂
C.牛奶放置时间过长会结块
D.用电热壶烧水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玻璃窗上出现美丽的雪花是水变成固体,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B、气体膨胀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C、牛奶放置时间过长会结块,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3分)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 B.百炼方能成钢
C.纸里包不住火 D.玉不琢不成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解答】解: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B、百炼方能成钢说明碳在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
C、纸里包不住火说明纸张具有可燃性。
D、玉不琢不成器说明玉的形状可以改变,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D。
4.(3分)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固态P2O5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本实验可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密闭容器内消耗氧气,测量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量确定氧气的含量。因此在选择消耗氧气的药品时,应考虑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生成物不能为气体,还应注意装置不漏气,药品的量要足,读数时温度要回到原来的温度等等。
【解答】解:A、因红磷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态P2O5,所以可用,故A正确。
B、因硫或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物都为气体,故不能用于该实验。
C、红磷的量足,能耗尽氧气,当氧气耗尽后,反应自然停止,水位不会继续上升,故C不正确。
D、该实验中,红磷只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所以只能确定空气中有氧气,剩余气体的成分不能确定,故D不正确。
故选:A。
5.(3分)空气质量日报是环境监测部门对一个地区空气质量情况所做的监测报告。目前计入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是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下列情况能直接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把煤作为主要燃料
B.随意丢弃塑料垃圾
C.随意丢弃废电池
D.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分析】题目给出了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因此,只要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确定各选项产生的污染物即可。
【解答】解:
A、含硫的煤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B、随意丢弃的塑料垃圾很难自行分解掉,因此会对土壤造成影响,常说的白色污染就是废弃塑料带来的,由于塑料的难以分解而使土壤受到破坏、地下水受到污染等。
C、废电池中含有汞、镉等有害金属元素,会使土壤、水受到污染。
D、太阳能、风能属清洁能源,没有这些污染物产生,更主要的是不产生给空气带来污染的那几种物质。
故选:A。
6.(3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 )
A.液氧 B.新鲜的空气 C.干净的豆浆 D.碘盐
【分析】液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空气、豆浆、碘盐等物质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解答】解:A、液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豆浆中含有水和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D、碘盐中含有氯化钠和含有碘元素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A。
7.(3分)下列反应后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加热氯酸钾到完全分解
B.加热高锰酸钾到完全分解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到完全分解
D.加热氯酸钾没完全分解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解:
A、加热氯酸钾到完全分解反应后的物质中含有氯化钾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正确;
B、加热高锰酸钾到完全分解反应后的物质中含有锰酸钾、二氧化锰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到完全分解反应后的物质中含有氯化钾、二氧化锰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D、加热氯酸钾没完全分解反应后的物质中含有剩余的氯酸钾、生成的氯化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A。
8.(3分)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
A.氧气、氮气、空气 B.氮气、氧气、空气
C.氮气、空气、氧气 D.空气、氧气、氮气
【分析】根据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氧气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正常燃烧,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故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氮气、空气、氧气。
故选:C。
9.(3分)下列化学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把盛有红磷的燃烧匙伸入氧气中,红磷立即燃烧
B.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无色的气体
【分析】A、常温条件下的红磷不能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B、铝箔在氧气中燃烧时,能生成白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能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解答】解:A、把盛有红磷的燃烧匙伸入氧气中,红磷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B、铝箔在氧气中燃烧,不出现火星四射,不能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故选项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能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3分)实验室里制取氧气时大致可分为以下步骤:
①点燃酒精灯;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熄灭酒精灯;
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⑤⑥ C.②③①④⑥⑤ D.③②①④⑥⑤
【分析】根据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注意要用外焰,先预热,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进行解答.
【解答】解:根据实验室用加热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移、熄,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③①④⑥⑤;
故选:C。
11.(3分)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且极难溶于水,在空气中不易变质.那么收集该气体所用的方法是( )
①向上排空气法 ②向下排空气法 ③排水法.
A.①或② B.①或③ C.②或③ D.①②③均可
【分析】气体的收集方法主要由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决定.
【解答】解: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且在空气中不易变质,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故选:C。
12.(3分)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到,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随风飘扬
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
D.机动车排放尾气
【分析】根据题干所提供信息考虑: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和二氧化硫.
【解答】解:A、环境绿化不好,树木少,粉尘随风飘扬,形成沙尘暴;
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能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还有一些颗粒物;
C、工业生产排放废液,只能形成水的污染,不能形成颗粒和二氧化硫;
D、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能形成颗粒物污染,还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有害气体;
故选:C。
13.(3分)下列有关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经加热反应才能开始
B.少量高锰酸钾加入氯酸钾中,受热时反应速度比原先快,因此高锰酸钾也是催化剂
C.反应后的剩余物中的二氧化锰仍可以做其它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D.发生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条件
【分析】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和特点判断,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特点是“一变、两不变”.
【解答】解:
A、如果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氯酸钾加热到很高温度才会缓慢分解,产生少量氧气;故本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加热时会分解出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才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故本选项错误;
C、反应后的剩余物中的二氧化锰中混有KCl杂质,所以不能作为其他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故本选项错误;
D、在化学反应中,使化学反应能够进行所必须需要的条件或加快反应速率的条件,即是反应条件。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二、填空与简答题
14.(3分)在常温条件下,蔗糖是一种 白 色的固体,它 易 (填“易”或“难”)溶于水.蔗糖受热变黑,发生了 化学变化 ,因为该过程中有 碳 生成.
【分析】蔗糖是一种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受热时能够发生化学变化.
【解答】解:在常温条件下,蔗糖是一种白色的固体,它易溶于水.蔗糖受热变黑,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该过程中有碳生成.
故填:白;易;化学变化;碳.
15.(3分)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水槽中的水变红.这是因为: 试管口没塞棉花团 .收集满氧气后,应用 玻璃片 盖住集气瓶口,并 正放 (选填“正放”或“倒放”)在桌上.
【分析】分析、评价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涉及的基础知识有文字表达式的书写、铁架台的使用;实验操作涉及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实验评价涉及气体不纯及试管炸裂的操作分析;其中还对收集不到气体、水槽中水变红等意外现象进行合理分析.
【解答】解: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水槽中的水变红,是由于试管口没塞棉花团造成的;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正放在桌面上.
故答案为试管口没塞棉花团;玻璃片;正放.
16.(3分)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里,集气瓶底炸裂,这是因为: 预先没有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垫一层细 .
【分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够产生高温的熔化物,如果直接落在集气瓶中会引起集气瓶的炸裂.
【解答】解:铁丝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防止生成的熔融物炸裂瓶底,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盛少量水,瓶底炸裂说明预先没有盛少量水或垫一层细沙.
故答案为:预先没有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垫一层细沙.
17.(3分)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如果用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 均匀、连续、快速 放出时就可以收集.当停止反应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里撤出,造成的后果是 水倒吸到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如何证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如何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分析】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气体收集和注意问题,并利用氧气的助燃性来验满和检验.
【解答】解:因用排水法集气时,开始装置中的空气还没有排净,当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得到的才是纯净的氧气;当停止反应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中气体减少,在外压作用下,水槽中的水会沿着导管倒流进入试管,使试管骤冷而炸裂;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可使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是验满的方法,伸入瓶中是检验的方法.
故答案为:均匀、连续、快速;水倒吸到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瓶口,若复燃,氧气已满;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瓶中无色气体是氧气.
18.(3分)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两个实验。
实验1:在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余下的容积5等分,做好标记,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足量的红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如图A)。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2:将试管的容积5等分,做好标记。在试管中加入一小块(足量)白磷,用橡皮塞塞紧管口,将试管放入热水中,使白磷燃烧。等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将试管倒立于盛有室温下水的水槽中(如图B所示)并在水中将橡皮塞取下。
(1)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2)实验2中,在水中而不在空气中取下橡皮塞的原因是 防止空气进入试管 。
(3)从测定结果分析,上述实验中效果较好的是哪一个?写出另一个实验的两点不足 实验结果不准确 , 污染环境 。
【分析】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解:(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故答案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B中,在水中而不在空气中取下橡皮塞的原因是防止空气进入试管,影响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防止空气进入试管。
(3)从测定结果分析,上述实验中效果较好的是实验2,实验1的两点不足:实验结果不准确(燃烧匙进入集气瓶中时部分气体逸出)、污染环境(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实验2;实验结果不准确;污染环境。
19.(3分)如图所示,小明将两根含硫火柴点燃后迅速伸入烧杯B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烧杯A,观察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明认为是火柴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红认为这个实验还不足以说明褪色原因,应补做一个实验
(1)你认为小明应该补做的实验是什么? 将火柴换成木条或无硫火柴重复以上实验 。
(2)补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排除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 。
【分析】根据含硫火柴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要排除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因为火柴燃烧不但生成二氧化硫,还生成二氧化碳,要补做一个只生成二氧化碳的实验来进行对比;因此可将火柴换成木条或无硫火柴重复以上实验。
(2)补做该实验的目的是排除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
故答案为:
(1)将火柴换成木条或无硫火柴重复以上实验;
(2)排除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
20.(3分)(1)实验小组用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简答
第一步:称取3g氯酸钾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装置①的试管中,点燃酒精灯。
装置①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ClO32KCl+3O2↑
第二步:加热试管一段时间后,用橡皮管连接a、b。
刚开始加热时,排出的气体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 这时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
第三步:当装置②中水面不再下降,断开a、b,移去酒精灯,将装置②中的集气瓶密封,并贴上标签备用。
第四步:读取量筒里水的体积数并记录。
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液体凹液面的 最低处 保持水平。
在理解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请你归纳本实验的目的:(不超过20个字) 制取氧气并测量氧气体积
(2)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双氧水(H2O2),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均为无色液体。在化学实验开放日,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下面的方法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请填写有关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等体积的两种无色液体分别加入A、B两个试管中。
②分别向A、B两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少量)的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A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
水 ;
B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
过氧化氢溶液 ;
【分析】第一步: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第二部: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第四步: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来分析;
根据实验过程来分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与鉴别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第一步: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
第二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是空气,当气泡均匀连续地冒出时,才能收集,因此刚冒出气泡就收集,收集的氧气不纯;故答案为:这时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第四步: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答案为:最低处;
根据实验的过程:制取,收集,测量收集的气体体积,由此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制取氧气并测量氧气体积(制、取、量);故答案为:制取氧气并测量氧气体积;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而水无此性质,鉴别水和过氧化氢两瓶无色液体的方法是:将等体积的两种无色液体分别加入A、B两个试管中;分别向A、B两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少量)的二氧化锰,观察现象;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则A中的液体是水,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则B中的液体是过氧化氢溶液;
故答案为:水;过氧化氢溶液。
21.(3分)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2O2),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均为无色液体.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下面的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
(1)请填写有关内容:
(2)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氧化氢氧气+水 .
(3)如何验证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写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如果复燃,则证明为氧气 ?
【分析】对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考查,同时考查了氧气的检验方法.水的分解需要在通电的条件进行,常温下,水不能分解出氧气,即使是加二氧化锰也不能使水在常温下分解.
【解答】解:
(1)实验在常温下进行,常温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可以迅速分解出氧气,而水不能发生分解.故加入二氧化锰后,有气泡产生的液体为过氧化氢溶液,无现象的为水.故答案为:H2O;H2O2;
(2)过氧化氢分解时,加入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氧气+水;
(3)实验室检验氧气: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如果复燃,则证明为氧气.
故答案为:
(1)H2O;H2O2;
(2)过氧化氢氧气+水;
(3)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如果复燃,则证明为氧气.
22.(3分)人类发明并使用氟里昂(用作冰箱、空调的制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里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O3 ;
(2)上述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填序号) ② ;
(3)经过上述反应过程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是否发生变化? 否 (答:“是”或“否”).
(4)诺贝尔奖获得者莫里纳博士指出:“少量的氟里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请你根据循环示意图论证他的观点: 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损耗,而是在循环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
(5)在科学家的建议下,许多国家签署了停止使用和消费氟里昂的协议,使得大气中氟里昂的含量得到了控制.请你根据本题提供的信息就怎样有效保护我们的环境谈一点建议或认识: 治理污染要从禁止污染源开始 .
【分析】可以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及其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化合反应是指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解答】解:(1)由图中可知,1个臭氧分子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
故填:O3;
(2)②中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
故填:②;
(3)由图中可知,反应前后氯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故填:否;
(4)由图中可知,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损耗,而是在循环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故填: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损耗,而是在循环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5)可以提出的建议或认识有:治理污染要从禁止污染源开始;人类要有地球村观点,治理污染要全球共同行动;合理使用化学物质;不使用含氟里昂的制冷设备.科学在防治污染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污染治理的时间较长,代价较大;化学是一面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答其中的任一点即可,
故填:治理污染要从禁止污染源开始.
23.(3分)如图是实验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的一瓶无色、无味、无毒的一种气体.
(1)请你推测该气体的物理性质 该气体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 .
(2)请你猜测它是一瓶什么气体?并进行验证(要求写出步骤、现象、结论)
氧气或二氧化碳 .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该气体瓶口向上放置,推测该气体的物理性质:该气体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氧气的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把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
【解答】解:(1)该气体瓶口向上放置,推测该气体的物理性质:该气体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该气体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
(2)氧气的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把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故答案为:氧气或二氧化碳;氧气的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或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把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1/11/21 11:29:08;用户:兴义民族中学;邮箱:xymz@xyh.com;学号:41406921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空气单元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空气单元测试综合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本单元综合和测试单元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本单元综合和测试单元测试综合训练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本单元综合和测试单元测试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本单元综合和测试单元测试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