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7页。
1.下图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D.我会生锈
2.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描述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D.获得结论
4.小亮在用复印机复印材料时,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他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种气味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臭氧与氧气是同一种物质
C.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D.氧气能转化为臭氧,是氧气的物理性质
5.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读数为;随后又倒入部分该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则该学生第二次倒入液体的实际体积( )
A.大于B.等于C.小于D.无法确定
6.为证明人体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含量,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
B.吸气时,应将A打开、B关闭,呼气时,则相反
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变浑浊
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含量
7.如图所示,龙龙同学采用手握试管外壁的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则将手移开一会儿后,烧杯内导管处的现象(画圈部分)是( )
A.AB.BC.CD.D
8.向试管中加入固体或液体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9.(双选)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B. C. D.
10.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
B.将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C.蜡烛在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放热,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D.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11.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①观察木炭的颜色、状态,为黑色固体;
②将木炭放人水中,木炭漂浮在水面上;
③另取一块体积相同的煤块,比较它们的质量,发现木炭比煤块质量小;
④点燃木炭并检验生成了二氧化碳;
⑤将木炭砸碎。
(1)上述发生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理由是 ;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理由是 。
(2)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是 ;木炭的化学性质是 。
12.《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1)如图A,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____________。
(2)如图B,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证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
(3)如图C,用一个大烧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后的产物是_________和二氧化碳;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 A描述的是物质的颜色,B描述的是物质的硬度,C描述的是物质的状态,三者属于物理性质;而D描述的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2.答案:B
解析:爆竹燃放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描述的是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紫气升腾,烟雾缭绕的景象,无其他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包含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炬成灰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B
解析: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是猜想与假设环节。
4.答案:C
解析:臭氧与氧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氧气变成臭氧的程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答案:C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初次读数时仰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读数为,实际体积大于;倒入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则实际加入的液体体积小于。
6.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A正确;根据瓶1、瓶2中长、短导管的位置可知人吸气时,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外界空气进入瓶中,人呼气时,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呼出的气体进入瓶2中,B正确;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无浑浊,C错误;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含量,D正确。
7.答案:C
解析:用手握住试管外壁,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表明该装置不漏气。如果把手松开,装置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导管口就会形成一段水柱,C图正确。
8.答案:A
解析:将铁钉放入试管中时应先将试管横放,把铁钉放到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立起来,使铁钉缓缓滑至试管底部,以免打破试管。
9.答案:BD
解析:俯视时,读数偏高。加热胆矾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蒸气冷凝后倒流,炸裂试管。
10.答案:C
解析: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结论,不属于实验现象。
11.答案:(1) ⑤;只是木炭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④;木炭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
(2)黑色固体,密度比煤和水都小,不溶于水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或有可燃性)
解析:(1)实验⑤中只是木炭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实验④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由实验①知木炭是黑色固体;由实验②知木炭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由实验③知木炭的密度比煤小。这些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由实验④可以知道木炭能被点燃,这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12.答案:(1)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2)白烟燃烧
(3)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1) 如题图A,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2)如题图B,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白烟燃烧,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3)由实验现象硫酸铜粉末变蓝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选项
A
B
C
D
现象放大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绪论 走进化学世界 周围的空气 综合练习-----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