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一)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6866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一)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6866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一)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6866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
展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一)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冰雪融化 C.香水挥发 D.干冰升华
2.实验室中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
A.烧杯 B.试管 C.蒸发皿 D.量筒
3.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4.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
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5.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A.倾倒液体 B.检查气密性
C.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D.滴加少量液体
6.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铁钉生锈 C.蜡烛燃烧 D.水的蒸发
7.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了 B.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绿色物质生成
C.花生米霉变了 D.银白色的镁条在空气中慢慢失去光泽
8.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
A.取液时挤入空气
B.将滴管横放在桌面
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
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
9.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固体碘受热后变成紫红色碘蒸气
B.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
C.澄清石灰水露置空气中后液面产生了一层白膜
D.通常状况下的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
10.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变质 B.水遇冷结冰
C.夏季柏油路面“变软” D.冬季钢轨之间缝隙加大
11.下列仪器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物质不需要用到的是
A. B. C. D.
12.化学家在环境问题上提出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例如将燃料进行如下循环:,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A.(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均为物理变化
1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检查气密性
C.点燃酒精灯 D.取块状药品
14.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谢赫曼因在发现准晶体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准晶体可能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低 B.耐磨损 C.导电性差 D.抗氧化性强
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塞紧橡皮塞 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 D.读出液体的体积
16.常温下,不宜用物理性质来区分的一组物质是( )
A.石灰石和胆矾 B.氧气和空气 C.铁粉和木炭粉 D.酒精和白醋
17.有一次上课时,小军觉得闷、呼吸不畅。他想:“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多的缘故,应该用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多的缘故”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得出结论 B.猜想假设 C.收集证据 D.设计实验
18.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溶剂的1/2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C.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时,应立即用水扑灭
19.小亮在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他的以下做法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C.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D.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20.下列仪器在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
A.烧杯 B.烧瓶 C.试管 D.量筒
二、填空题
21.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_;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
(3)用作量度一定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_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_________;
(5)可以用来收集气体的仪器是___________;
2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步骤正确操作,否则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试述下列错误操作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
(1)试剂瓶上的标签未朝向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剂瓶瓶塞正放在桌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外壁不干燥的试管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时采用俯视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嘴吹灭酒精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________ 在水面上(填浮或沉);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填大或小)
(2)蜡烛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取下烧杯 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香水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2.【答案】B
【详解】
A、烧杯加热需要垫上石棉网,不符合题意;
B、试管可以直接加热,符合题意;
C、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但不是玻璃仪器,不符合题意;
D、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体积,不能直接加热,不符合题意。故选B。
3.【答案】C
【详解】
本题实验步骤为: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题中已提出假设“可能是浓盐酸”,接下来是设计实验“打开瓶塞观察”,之后收集证据即所观察到的现象,最后根据这些证据得出结论,答案选C。
4.【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A.
考点:物质的性质
5.【答案】D
【详解】
A、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瓶塞倒放在实验台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故图示操作正确;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图示实验操作正确;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图示实验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6.【答案】D
【解析】
A、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铁钉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水的蒸发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7.【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A、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是水分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绿色物质生成是铜与氧气、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碱式碳酸铜,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C、花生米霉变不能再吃,说明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D、银白色的镁条在空气中慢慢失去光泽,是因为镁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故选A。
8.【答案】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操作的一些注意事项,掌握常用仪器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A、使用胶头滴管时先挤压胶头,再伸入溶液中吸取,图示做法正好相反,故A错误; B、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防止污染药品,故B错误;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是可以的,故C正确;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污染胶头,故D错误,故选C。
9.【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固体碘受热后变成紫红色碘蒸气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澄清石灰水露置空气中后液面产生了一层白膜的过程中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有新物质生碳酸钙和水成,属于化学变化;D、通常状况下的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10.【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A、食物腐败变质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水遇冷结冰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夏季柏油路面“变软”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冬季钢轨之间缝隙加大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1.【答案】C
【详解】
A、试管是加热的对象,药品放在试管中,所以需要,故A错误;
B、加热试管时需要用酒精灯提供热量,所以需要,故B错误;
C、试管是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仪器,所以不需要石棉网,故C正确;
D、试管夹是夹试管的仪器,所以需要,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的含义是燃料燃烧变为燃烧产物,经过太阳能或生物能又变为燃料.
(1)燃料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燃烧产物在太阳能或生物能的作用下重新变为燃料,燃料与燃烧产物不是同一种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1)、(2)均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13.【答案】B
【详解】
A、不能直接闻气体的气味,应该用手轻轻地煽动,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操作不正确;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应该先将导管插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C、在点燃酒精灯的时候应该用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支酒精灯,图示操作不正确;D、取用块状固体的时候,不能将试管竖直放立,然后将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内,这样操作容易使试管破碎,图示操作不正确。故选B。
14.【答案】D
【详解】
A、密度低,描述的是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耐磨损,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导电性差,描述的是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抗氧化性强,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详解】
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为防止污染胶头滴管,使用滴管的过程中不可平放或倒置滴管,为防止污染试剂,瓶塞要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
16.【答案】B
【详解】
A、石灰石是白色的,胆矾是蓝色的,根据颜色这一物理性质区分,故A不符合题意;B、氧气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相似,不宜用物理性质来区分,可通过燃着的木条来区分,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C、铁粉能被磁铁吸引,木炭粉不能,二者可通过这一物理性质区别,故C不符合题意;D、酒精和白醋气味不同,可通过气味这一物理性质区别,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答案】B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详解】
“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多的缘故”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假设,故选B。
18.【答案】C
【详解】
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1/3;实验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以免污染试剂;酒精在桌上燃烧,应该用湿布盖灭。
19.【答案】B
【详解】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同时避免偶然性,故A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故B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C、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咨询老师,进一步探究,故C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D、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故D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A、烧杯可用于需要较大量溶液的反应的反应容器,故A不符合题意;
B、烧瓶可用于需要较大量溶液的反应的反应容器,故B符合题意;
C、试管可用于少量药品反应的反应容器,如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等,故C符合题意;
D、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体积液体,不可用于反应容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量筒作为一种计量类仪器,只能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不可用作任何反应的容器.
21.【答案】g d c h e
【详解】
(1)胶头滴管能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2)图中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
(3)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
(5)用于贮存和收集少量气体的是集气瓶。
22.【答案】腐蚀标签 桌面与瓶塞可能相互污染 试管炸裂 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 导致爆炸的现象发生
【详解】
(1)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对准手心:为防止流下的药液腐蚀标签,导致看不清标签上的药品的名称;
(2)瓶塞正放会腐蚀桌面或污染试剂;
(3)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时,试管外边有水,容易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使试管炸裂;
(4)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
(5)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将火焰压入灯壶中,引燃灯内的酒精蒸汽及酒精,可能会导致爆炸的现象发生。
23.【答案】浮 小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水雾 变浑浊 水 二氧化碳
【详解】
(1)蜡烛的密度比水小,不能溶于水,所以能够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
(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蜡烛火焰的外焰燃烧充分,温度最高;
(3)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