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巩固练习
展开1.读句子,根据拼读提示,将汉字有序地写在横线上。
kē 学家在一间屋子里héng 七shù 八地拉了许多shéng 子,上面jì 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耳朵或嘴巴塞上,蝙蝠就像没头苍yíng 似的到处乱撞。经过yán jiū ,飞机装上了雷dá ,jià shǐ 飞机更安全了。
2.默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
3.选词填空。
灵巧 灵敏
(1)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在夜晚飞行时也能 地避开。
(2)邻居家的那条狗嗅觉 ,发现点滴动静就汪汪汪地叫起来。
4.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不仅……还……;不是……而是……;即使……也……
(1)蝙蝠 能在夜里飞行,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2)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
(3)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嘴和耳朵。
(4)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5.词语积累。(各三个)
横七竖八(含反义词):
一干二净(含数字):
白发苍苍(ABCC):
皑皑白雪(AABC):
6.词语积累。
白发苍苍(ABCC): 、 、
7.词语积累。
一干二净(含数字): 、 、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改为陈述句)
(2)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改为“被”字句)
9.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填字母)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设问 E、反问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
(3)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4)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5)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
10.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从哪个角度提出的?选一选。
A.针对题目ㅤㅤ B.针对内容ㅤㅤ C.针对写法ㅤㅤ D.联系生活经验
(1)课文为什么以“夜间飞行的秘密”为题目呢?
(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3)飞机能正常飞行,除了受蝙蝠的启发,有没有受到其他动物的启示呢?
(4)蝙蝠夜间飞行与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有什么关联?
11.(《蝙蝠和雷达》)人们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你能从生活找出相关的例子吗?
①人们根据 发明了 。
②人们根据 发明了 。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1小题)
1.读句子,根据拼读提示,将汉字有序地写在横线上。
kē 科 学家在一间屋子里héng 横 七shù 竖 八地拉了许多shéng 绳 子,上面jì 系 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耳朵或嘴巴塞上,蝙蝠就像没头苍yíng 蝇 似的到处乱撞。经过yán jiū 研究 ,飞机装上了雷dá 达 ,jià shǐ 驾驶 飞机更安全了。
【考点】看拼音写汉字.
【答案】科 横 竖 绳 系 蝇 研究 达 驾驶
【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汉字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故答案为:
科 横 竖 绳 系 蝇 研究 达 驾驶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生字。
2.默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 。
【考点】课文理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课文的理解,出自《蝙蝠和雷达》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了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敢于创新
【解答】出自《蝙蝠和雷达》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到3自然段):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4到6自然段):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7到8自然段):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可见第二段段意为第三项.
故答案为:
(1)×(2)×(3)√
【点评】考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做此题,要细细品味,弄明白前后文的意思再做题.
3.选词填空。
灵巧 灵敏
(1)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在夜晚飞行时也能 灵巧 地避开。
(2)邻居家的那条狗嗅觉 灵敏 ,发现点滴动静就汪汪汪地叫起来。
【考点】选字词填空.
【答案】(1)灵巧;
(2)灵敏。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解答】灵巧:灵活而巧妙。
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1)结合语境选择“灵巧”。
(2)结合语境选择“灵敏”。
故答案为:
(1)灵巧;
(2)灵敏。
【点评】选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4.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不仅……还……;不是……而是……;即使……也……
(1)蝙蝠 不仅 能在夜里飞行, 还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2) 即使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也 能灵巧地避开。
(3)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 不是 眼睛, 而是 嘴和耳朵。
(4) 因为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所以 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考点】关联词.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关联词的运用,“关联词语填空”学习方法:第一步:熟记8种类型的名称、前半句与后半句的关系及与这个名称相对应的8种关联词。(至少背一个例句,例句背得越多越好。)第二步:能够准确地辨别出一个句子的前半句话与后半句话的关系。依据背的关联词,选择最恰当的关联词。
【解答】根据一个句子的前半句话与后半句话的关系,选择最恰当的关联词。
(1)句子前半句话与后半句话的关系是递进关系,故选用“不仅…还…”
(2)句子前半句话与后半句话的关系是假设关系,故选用“即使…也…”
(3)句子前半句话与后半句话的关系是选择关系,故选用“不是…而是…”
(4)句子前半句话与后半句话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故选用“因为…所以…”
故答案为:
(1)不仅…还…
(2)即使…也…
(3)不是…而是…
(4)因为…所以…
【点评】要准确地辨别出一个句子的前半句话与后半句话的关系。什么样的关系,选用什么样的关联词。
5.词语积累。(各三个)
横七竖八(含反义词):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前思后想
一干二净(含数字): 五颜六色 横七竖八 五湖四海
白发苍苍(ABCC): 小心翼翼 生机勃勃 怒气冲冲
皑皑白雪(AABC): 头头是道 念念不忘 欣欣向荣
【考点】词语仿写.
【答案】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前思后想
五颜六色 横七竖八 五湖四海
小心翼翼 生机勃勃 怒气冲冲
头头是道 念念不忘 欣欣向荣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不同结构形式的词语的积累与应用,词语的结构形式可用字母来表示,如“黑沉沉”是“ABB”形式,根据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完成题目。
【解答】故答案为: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前思后想
五颜六色 横七竖八 五湖四海
小心翼翼 生机勃勃 怒气冲冲
头头是道 念念不忘 欣欣向荣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词语的积累与运用,积累时可根据词语的结构形式等进行分类积累。
6.词语积累。
白发苍苍(ABCC): 小心翼翼 、 生机勃勃 、 怒气匆匆
【考点】词语仿写.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词语仿写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例词在结构及内容上的特点,然后进行仿写。
【解答】故答案为:
小心翼翼 生机勃勃 怒气匆匆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平时要注意好词佳句的积累,只有丰富的词汇量,才能得心应手的完成。
7.词语积累。
一干二净(含数字): 五颜六色 、 横七竖八 、 五湖四海
【考点】词语仿写.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词语仿写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例词在结构及内容上的特点,然后进行仿写。
【解答】故答案为:
五颜六色 横七竖八 五湖四海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注意所要求写的词是什么结构,二是要加强词语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改为陈述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2)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改为“被”字句)
蝙蝠的眼睛被他们蒙上。
【考点】陈述句;改写句子.
【答案】(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2)蝙蝠的眼睛被他们蒙上。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时要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解答】(1)改为陈述句,把“怎么能……呢”改为“不能”,结尾用句号。
(2)改为被字句,把“蝙蝠的眼睛”放在句子前面,用“被”相连。
故答案为: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2)蝙蝠的眼睛被他们蒙上。
【点评】改写句子,多种多样,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9.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填字母)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设问 E、反问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A
(2)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 B
(3)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B
(4)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D
(5)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E 。
【考点】比喻.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每个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其特点确定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解答】(1)选自《桂林山水》,内容相近,结构相同的句式连续出现了三次,是一句排比句。
(2)本句将“超声波”比作“波浪”,运用了比喻手法。
(3)将“蝙蝠”比作“没头的苍蝇”,也运用了比喻手法。
(4)“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自问自答,是运用了设问手法。
(5)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无疑而问,增强语气,是反问句。
故答案为:
(1)A;
(2)B;
(3)B;
(4)D;
(5)E。
【点评】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小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10.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从哪个角度提出的?选一选。
A.针对题目ㅤㅤ B.针对内容ㅤㅤ C.针对写法ㅤㅤ D.联系生活经验
(1)课文为什么以“夜间飞行的秘密”为题目呢? A
(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C
(3)飞机能正常飞行,除了受蝙蝠的启发,有没有受到其他动物的启示呢? D
(4)蝙蝠夜间飞行与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有什么关联? B
【考点】课文理解.
【答案】(1)A;
(2)C;
(3)B;
(4)D。
【分析】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解答】(1)“课文为什么以“夜间飞行的秘密”为题目呢?”是针对题目提问;
(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是针对写法提问;
(3)“飞机能正常飞行,除了受蝙蝠的启发,有没有受到其他动物的启示呢?”是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4)“蝙蝠夜间飞行与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有什么关联?”是针对内容提问。
故答案为:
(1)A;
(2)C;
(3)B;
(4)D。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11.(《蝙蝠和雷达》)人们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你能从生活找出相关的例子吗?
①人们根据 蜻蜓 发明了 直升飞机 。
②人们根据 响尾蛇 发明了 响尾蛇导弹 。
【考点】补充句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补充,补充句子的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
【解答】①②结合例句,句子的形式是:人们根据什么发明了什么。注意考虑根据什么生物,发明什么。
故答案为:
①蜻蜓 直升飞机。
②响尾蛇 响尾蛇导弹。
【点评】补充句子,要写出句子的基本成分,才是一个完整句,句子的基本成分就是构成句子所必须具备的词和词组。
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1709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一练</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拼音把句子补充完整,在句中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多角度提问,根据发明启示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1709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夜间飞行的秘密综合训练题</a>,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拼音,写词语,句子加工厂,修改病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课外类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夜间飞行的秘密习题: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a href="/yw/tb_c401709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夜间飞行的秘密习题</a>,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书写,选择题,填空题,信息匹配,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