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设计
展开《声声慢》选自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典诗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感情,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宋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一篇词情凄清,催人泪下的千古名篇。通过这首词不仅写出了词人的情感历程,也道出了暗含在她心中的时代苦难。起句大胆运用叠字,出奇制胜;接下来层层渲染悲凄之情,将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抒写得荡气回肠,令人心碎;遣词造句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以声摹情,展现了乐章之美;思想内容方面,宜看作是词人幽愁暗恨和破碎心声的真实抒发。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品读语言,探究相关意象的内涵,抓住词中主要意象来品读愁情。
3.体会李清照国破家亡、饱经离乱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词中主要意象来品读愁情
学习方法
1.诵读品悟法;
2.引导法;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
千年前,一个初秋的午后,荷残席冷,万物 萧瑟,一道纤细如黄花的清丽身影出现在盈盈湖中。桨声淡淡,那只载着她的扁舟在水中轻轻漂漾,层层的鳞浪随凉风徐徐而起,天地间一片婆娑迷茫。
这个独自击楫、衣裙飘飘的寂寞女子便是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是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一代词宗,也是一个瘦了黄花、瘦了西窗、瘦了时光的绮丽女子。
彼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新婚不久,两情缱绻时,赵明诚因事外出,初尝离别滋味的李清照,因终日萦绕心头的无尽相思,情绪怏怏,于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她的本意是为了消愁,没曾想,反倒忆起昔日与赵明诚双双泛舟的情景,更添了几多愁。思风徐徐,李清照望着水中自己形单影只的模糊身影和几片随风飘落的寂寞残红,不禁一阵伤感,泪光潋滟着低低吟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那天之后,李清照所作的词里便没了少女时烂漫花开般的自由与洒脱,转而描写她的闺中生活和忧郁情感,题材多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不可否认,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的。在盛世末的欢歌里,自小家境优裕的她遇到赵明诚,邂逅爱情,投入而且彻底地爱过。那些花团锦簇的年月,她笔下一词一句的离别之愁,虽诉尽绿肥红瘦、薄雾浓云、玉枕纱橱,可毕竟都不是她李清照獨自一人的相思,而是陷入爱情的她与赵明诚两个人的闲愁,是怎么掩也掩不住的浓情和蜜意。
可惜人生反反复复,朝夕来去匆匆。“靖康之变”后,人到中年的李清照离乡背井,丈夫暴卒,失去了曾经拥有过的一切美好:赌书泼茶、把酒言欢的幸福,典衣当物、购置古玩的乐趣,锦衣玉食的安定生活,阳光温淡的青州十年……所有这一切,都随着金兵的到来戛然而止。
在夹风又夹雨的乱世中,李清照尝尽颠沛流离之苦,身心交瘁的她跟着皇帝辗转回到杭州时已49岁,和赵明诚多年收集来的金石也大多在逃亡中散失。无儿无女又失去丈夫的李清照,犹如站在幽深的黑暗里,渴望能有一盏爱的灯火将她温暖。而这时,一个叫张汝舟的年轻人走进她的生活,再次点燃了她的柔情。
谁曾想,这次的爱情带给李清照的却是一场刻骨的伤痛,张汝舟只是冲着她的金石而来。顶着种种压力结婚不到百日,发现李清照的宝物并非传闻中那样多后,失望的张汝舟便凶相毕露,对她恶言相加,拳打脚踢。于是外表柔弱却性格刚烈,昔日国破家亡时,能望着滚滚长江高声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拼着坐牢两年的刑罚,揭发了张汝舟贿赂谋取官职的罪行,摆脱了这段婚姻。虽然她最后只被关了9天,但此番饱受折磨的经历却彻底熄灭了李清照对爱的期盼,从此,孤苦伶仃,万念俱灰。
一年又一年,晚年的李清照除了布衣清泪和满头白发,便只剩下手中的一壶浊酒。那日,独自茫然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回想起前尘往事,面对着物是人非、断香残酒,李清照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于孤独和凄苦中写下了她最后最凄惨也是最著名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一刻,当年那个“轻解罗裳”的美少妇,那个因为相思,独自在扁舟上为红颜易老而感慨,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让时光白白消逝而伤怀低吟“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泪眼人,已恍如隔世。对李清照来说,那些醉生梦死的过去,爱情、亲情、豪情,一切的一切,如今都已烟消云散。
3.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之婉约词
婉约词,是和豪放词相对一个宋词风格。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词最初是歌宴舞席上为娱宾遣兴而作的,由歌女们演唱的,融音乐性、抒情性、愉悦性为一体的文艺形式。唱词独重女音,歌词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表达上婉转缠绵、隐约凄迷。经过唐代的温庭筠、韦庄到宋朝的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推动发展,就形成了婉约词的基本风貌。
婉约词强调“以美取胜”。作家们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观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婉约词在内容上比较窄狭,它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音节谐婉,情调柔美,抒写了惜春伤春之情,表现了作者的淡淡哀愁;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则浅斟低唱,道出了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词人们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的表达方式,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宋词,藏着千年的风情,那一岸晓风,荡出无尽的情感;那一弯残月,漾出无解的忧愁;那一曲箫音,吹散了唐风!千年宋词,那种气韵,那种凝重,浑然天成!
无论是满腔爱国热血,还是脉脉儿女情长,凡人类内心情感,宋词都深情地一一展现了。
用最精练的文字诉说着最深沉的情。让我们通过《声声慢》和李清照一起来赏宋词之美。
任务活动一 走进词,整体感知(读一读)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①/时候,最难/将息②。三杯/两 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③,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④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⑤,怎一个/愁字/了得⑥!
注释:①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②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③损:表示程度极高。④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⑤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⑥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一)初读全词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体味情感
1.全班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读得流畅;
2.听配乐诗朗诵,学生微闭双眼认真聆听,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词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词的诗情画意;
3.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词的情感,最好能背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抓住词的特点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读中悟情。
(二)整体感知
1.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
明确:愁
2.李清照何以如此之愁?(介绍作者)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 ,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悲、故国之思,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一曲《声声慢》概括了它南渡后的所有心境。
明确: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悲、故国之思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李清照一生的悲喜,让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诗人的心境、情感。
任务活动二 深入文本,合作探究(议一议)
赏意象,品愁情
1.词人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又如何理解这些具有丰富含义的意象?
意象内涵、作用 例句
淡酒愁情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急风渲染愁情 秋风秋雨愁煞人
过雁离愁、怀乡之思,音讯之盼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黄花憔悴的容颜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梧桐牵愁惹恨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细雨哀伤,愁思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2.以上这些典型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境:萧瑟、凄清、冷寂
情感:凄婉、愁苦、哀怨(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悲、故国之思)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也让学生明白鉴赏诗词的一般步骤——由“意象”到“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心境、情感。
任务活动三 赏析词,对比阅读(练一练、品一品)。
(1)如梦令·常记溪亭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声声慢·寻寻觅觅》
进行对比阅读,比较“愁”字内涵的不同之处。
学生阅读李清照前期、中期及本首词,分组交流讨论,教室指导,参与讨论交流,最后由学生展示交流,教室再给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讨论和展讲中,通过对比阅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了思想启迪,解决了学习难点。阅读拓展,强化学生通过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来品读诗歌情感的能力。
任务活动四 背诵诗词,通过背诵再次体悟情感。
抓住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来品读诗歌情感。
设计意图: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评价分析。鉴赏分析诗歌情感可以从题材、创作背景、关键词、意象等角度入手,通过《声声慢》的学习,重点掌握抓住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来品读诗歌情感的鉴赏方法。
鉴赏小结
我们从词中看到了李清照一个人,一杯酒,一辈子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独居之苦。她的这种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不同,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愁也不同,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更不同。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她已离我们远去,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留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教学手记: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附群文阅读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研究
作为宋代成就最高的女作家,李清照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她的词作更是千古传诵,值得细细品味。李清照出身名门,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也是状元之女,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李清照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名动京师。李清照词的创作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清新秀丽,表现少女情怀和夫妻情谊。她的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他们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生活较为安适。后期国破家亡,丈夫病故,她在凄苦中度过晚年,词作转为悲凉凄婉。将她前后期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对我们完整地理解这位女词人的心灵世界及其艺术成就,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就以《醉花阴》和《声声慢》为例加以分析。这两首词同写秋季到来时的愁绪,但不一样的情境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同的愁绪
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也曾度过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她18岁时嫁与太学生赵明诚为妻,李清照出身名门,赵明诚也是官宦人家,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但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志同道合。李清照是才女,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夫妻共同写诗填词、探究学术,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后人看成是姻缘天定的绝好例子。
成婚之后,夫妻二人经常会有离别,李清照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悠远思念,这首《醉花阴》就是其中的名作。元代伊世珍的《瑯嫘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把《醉花阴》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读了赞叹不己,又自愧不如,一时问兴起了好胜之心:我为什么就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呢?于是他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废寝忘食,终于写出了五十首词,他把妻子的作品夹杂在里而给好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品味再三,说: “就三句最好。”赵明诚迫不及待地问足哪三句,对方回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正好是李清照的作品!当然后人己考证出这本书乃伪作,不可信,聊作笑谈。
再来看词作本身。陈廷焯称其“无一字不秀雅”。开篇即点破一个“愁”.“愁”笼罩全篇。之所以如此直抒胸臆,显然与年轻的女词人孤寂独处、难以排遣相思之愁有关。上阙写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想起亲人,词人心中充满愁绪。“薄”、“浓”、“凉”是写景,更是写情。“愁永昼”则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心情。下阙写把酒、赏菊,本来应该是佳节时的赏心乐事,反而更衬托出词人此时的寂寞。因而最后三句,点出了词人心中的无限惆怅,特别是人与菊花的连接,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多愁善感的古代女子形象,从中可见女子的细腻情思。最后一句其实有两个版本:一是“人似黄花瘦”,二是“人比黄花瘦”。相比之下,“人似黄花瘦”太直接、太具体,而后一种点明人如黄花,却甚于黄花,则更有无穷的余味。这首词表现了相思之苦,但有所不同的是它出自女作家之于,女性的细腻、深情在这首词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唐圭璋赞美此词“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都几许’句,正同妙也”。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破家亡、丈夫病故、困苦潦倒、红颜老去,凡此种种,使得李清照不再浅斟低唱,而是在词作中融入了无比的沉痛之感。这首《声声慢》就是她晚年的代表作。
《声声慢》一开篇就用十四个叠字,具有独特的音节美,加上下阕的“点点滴滴”,极具表现力地烘托了词人的心境,历来为人称颂。茅哄赞叹说: “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吴世昌还指出,“除了‘觅觅’ ‘冷冷’以外,其余都是浅齿的‘ts-’声”,“因为舌尖动作的轻,字音所引起的感觉和情绪也就很轻清”。从字义来讲,李清照运用叠字,又自有其妙处,主要表达一种愁苦、恓惶的情绪,并且这种氛围无处不在、连绵不绝。
不过,如果注意到语言层是由语言和文字构成,而汉字又有着其自身的独立地位的话,我们就会注意到,这首词的语言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词人采用了大量“氵”旁的字,如“冷”、“清”、“凄”、“点”、“滴”。汉字字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其视觉化效果,显然使得秋季的阴冷更易于为读者所感知,这也正是汉字的魅力所在。当代作家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这么一段文字,与《声声慢》堪称异曲同工:“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在“乍暖还寒时候”,人是最难平静的。词人不得己而借酒浇愁,然而如此“淡酒”终究敌不过“晚来风急”,借酒浇愁愁更愁。眼见天上大雁飞过,古人讲鸿雁传书,如今丈夫亡故、孑然一身,看到大雁本来就伤心,谁知还是旧时之雁,更增添了物是人非的苦痛。至此,浓得化不开的愁苦已经完全占据词人的心灵。
然而还不止于此,词人接下来写到满地黄花已经枯萎憔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独自一人等待夜幕降临,实在是度口如年。最后的秋雨梧桐,更是“点点滴滴”,一点一滴似乎都打在词人的心上,更增加了她心中的凄苦。至此,词人的感情已经到了一种极限状态,以至于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痛苦呼告。
同样是写愁绪,可以说《醉花阴》更多的是年轻少妇的闲愁别绪,而《声声慢》则是晚年词人的断肠之愁。《醉花阴》开篇写“愁”,看似直接,却一再地选用精美的意象,含蓄地吐露自己的愁思,即使是人比黄花瘦,却也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且带有某种孤芳自赏的意味。而《声声慢》就不同了,“纯用赋体,写竟口愁情,满纸呜咽”,但到结尾处,“愁”字才出现,而且此情此感,远非一个“愁”所能涵括。词人的心理感受,虽然直到最后才明白展现,但从一开篇就是词人心理意识的流露。不著一“愁”字,却处处写愁,所有景象都是自词人的愁眼愁心而得到体现的。因而《声声慢》反而比《醉花阴》显得更为直接,结尾处的爆发也更为震撼人心。
高中人教统编版7.1 短歌行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74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7.1 短歌行教案设计</a>,共9页。
语文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3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6.1 芣苢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品介绍,余冠英今译,白话翻译,参考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3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主要面向广大群众,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