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9课《声声慢》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精选新题型14大题32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9课《声声慢》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精选新题型14大题32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01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9课《声声慢》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精选新题型14大题32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02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9课《声声慢》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精选新题型14大题32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3* 声声慢(寻寻觅觅)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3* 声声慢(寻寻觅觅)精练,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席间再作
    葛立方
    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②举。
    [注]①水芝,荷花异名。②流霞,神话中的仙酒,此处指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既写荷花颜色之美,也写荷花开放之盛;“袅袅”写荷花随风摆动的样子,表现出其体态之轻盈。
    B.“西风”“淡烟”“疏雨”等既交代荷花生长的自然环境,又衬托出荷花“袅袅”“盈盈”的生动情态。
    C.“展杯觞”“盈盈女”两句表现了词人面对美丽的景色和多情的女子,急不可耐地举杯畅饮的勃勃兴致。
    D.词的上片写荷花,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下片写人物的活动,同时将写荷花和写饮酒结合了起来。
    2.这首词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在叠词运用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歌子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两句“天上”与“人间”对举,人看见星河转,时间流动,帘幕内人无眠。
    B.枕簟凉,词人以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可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C.第四句用语典,表明夜已深,原本合衣而卧的词人,此时无聊得不想再睡了。
    D.用翠羽贴成莲蓬样,用金线族绣莲叶纹,这漂亮的衣衫,词人一直带着穿着。
    4.本词与《声声慢》都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做,请你谈谈对本词中“情怀”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落日熔金①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②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③,簇带争济楚④。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①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在临安度元宵节时所作。②次第:顷刻,转眼。③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④簇带争济楚:簇带即密集插戴着的首饰,济楚指整齐、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写傍晚,意境婉约,色彩绚丽,这正是欢度佳节的大好天气。
    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两句视听结合,点出时令是初春,也引出“春意知几许”一问。
    C.上阕结尾写“酒朋诗侣”以“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但作者委婉地加以谢绝。
    D.这首词和《声声慢》一样,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书写她流寓临安的凄苦心境。
    6.这首词的下阕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对此加以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②,潮回③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1232-1303),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此词是邓剡羁留建康(今南京)时所写。②水明霞:彩霞照亮了水面。③潮回:暗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以景起情,用“雨过水明霞”勾勒出一幅雨过天晴、晚霞照水的黄昏秋江图。
    B.“更吹我,落天涯”,词人把自己比作被吹落天涯的枯叶,形象鲜明,悲愤深沉。
    C.“寂寞古豪华”一句与王安石“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意蕴相近。
    D.“惟有”三句,词人置雁群于明月、芦花中,表达了自己不同流俗的高洁追求。
    8.本词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都有“雁”的意象。两词中“雁”的意蕴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前三句点明了环境和天气。庭院萧条,重门紧闭,兼以细雨斜风,引发了词人心中的惆怅。
    B.“征鸿过尽”,使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写词人欲向丈夫诉说相思而信使难逢。点出词人愁绪的由来。
    C.“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新长的桐叶引发了游人的喜悦,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
    D.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
    10.通过与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比较阅读,请你判断: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前还是南渡后的作品?从词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理由。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㯝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诗用“冰姿琼骨”描摹梅花的晶莹剔透,而陆诗中梅花似“雪”,洁白无瑕,笑迎晨风,纷繁遍野。
    B.赵诗写梅花开在“竹外溪边处士家”,映衬手法中暗含寓意;陆诗中的梅花“遍满四山中”,用笔寻常。
    C.赵诗“有谁风雪看梅花?”和李清照《声声慢》中黄花“如今有谁堪摘?”都是借花表达无人赏识之感。
    D.两诗均为咏梅诗,其意在人。冰清玉洁、气傲寒雪的梅花高标绝俗,与诗人心心相印,咏梅即为咏人。
    12.赵诗三、四句“一句反问,两层波澜”,陆诗三、四句“突发奇想,设问奇特”,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的精妙之处。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从北方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愁绪的折磨,直抒胸臆,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
    C.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
    D.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14.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苏轼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飞雪扑面反觉雪暖了脸,脸融了雪,冷暖之变可见景物与人情的巧妙结合。
    B.三、四句写仅着单衣又有何妨,一“欺”,一“任”,烘托出了少妇坚贞如一的精神。
    C.七、八句直接道出了少妇盼望郎君归来而未如愿的心理状态,可谓是牵肠挂肚,刻骨铭心。
    D.此词以闺中少妇的视角展开,侧重表现其所思所感,语言含蓄绮丽,极富有表现力。
    16.“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与李清照《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雨霖铃》全词绘景自然凄婉,描写了寒蝉、傍晚、长亭、骤雨等景物,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起伏跌宕。
    B.上阕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下阕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C.上阕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之外,一气流贯,绘出阴天傍晚时分凄迷、低沉的景象。
    D.诗人除了描绘傍晚时分的惨淡景象来抒情以外,还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
    18.李清照的《声声慢》与本词同属于婉约派,但二者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词人便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倾出,“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形成鲜明对比。
    B.词人想留住美好的春光,而淅沥的雨声催逼着春天归去,在无奈中展现了女子的心理。
    C.下片写人物凭栏远望,由写景转而写人的行为,“只是”与“倚遍”相呼应,突出愁之深。
    D.本词遣词用语不加藻饰,通篇直抒胸臆,体现了明白如话、语浅情深的特点。
    20.李清照这首《点绛唇》和《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写到愁情,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所写之愁有何不同。
    十、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日天寒,词人以酒敌急风而不可得,实则表达欲借酒浇愁,但愁苦难以排遣之意。
    B.一声雁鸣,寄怀乡之思,北方飞来的孤雁,此时正可以为词人传递书信,联络亲人。
    C.词人描绘急风残菊、梧桐细雨等暮秋景物,渲染出遭受国破家亡劫难后的凄苦愁绪。
    D.全词语言朴素清新,不假雕饰,选用宋时日常口语入词,用语自由灵活,语浅情深。
    22.宋朝罗大经赞本词“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请简要赏析开篇三句连用叠字有哪些“出奇”之处。
    十一、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①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④,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怀嵩:李德裕任滁州刺史时,建“怀嵩楼”,后来终于回故乡嵩山。④华胥梦:《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
    23.下列对这首朱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登楼词,开篇没有直接写登楼所见,而是通过行客的口吻从侧而烘托山奠枕楼的雄奇高峻。
    B.“征埃成阵”“车马如流”等描写句点出了奠枕楼附近行客、车马往来不绝的热闹、太平的景象。
    C.“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与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情感一致。
    D.“从今”以下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出了词人美好的生活愿景,祝愿百姓年年过上宁静和平的生活。
    24.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和遣词造句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永遇乐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①,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②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③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④。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⑤,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①吹梅笛怨: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②次第:接着,转眼。③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④三五:元宵节。⑤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这个词牌按长度属于词中的中调。李清照,字易安,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B.作者李清照虽答应了朋友的邀请,但心中到底还是不能忘情,今宵独坐,不由忆起往日情形。
    C.本词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俗而非庸陋。
    D.李清照的这首词和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写于晚年流落江南之时,表现了愁苦、寂寞之情。
    (2)结合“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分析本词表达的感情。
    (3)赏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宋·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①,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注】①云烟畔:词人闲居的江西上饶铅山县乡间别墅。
    26.下列诗句的意思跟重阳节无关的一项是( )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B.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7.下列关于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掩鼻”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写出了官场之“臭腐”,极具艺术概括力。
    B.上阕“人间”与“云烟畔”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词人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
    C.下阕“呼老伴”三句呼应题目,将菊花拟人化,读来婉曲有味且意趣盎然。
    D.题目为“寻菊”,直到下阕才出现菊,实是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28.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借“黄花”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南乡子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2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描写羁旅的词,从词的上阕可以看出,主人公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羁旅之苦,更有一种功业未成、年华老去,生命虚耗的憾恨。
    B.从“行路无情”“年去年来”中我们能看出词人的漂泊,从“何成”中可以看出词人老大无成的遗憾,“垂垂雪几茎”更反衬其悲愁之重。
    C.“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以竹喻人,以竹显志,营造出一个与词人心境相通的清寒世界,情景交融。
    D.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游子形象:半生漂泊,人到中年,功业未成。词人消沉没有追求,还要被迫读书,青灯黄卷,让人感到凄凉。
    30.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B.帘卷西风——“西风”指秋风,在古诗文中,“东风”常指春天,“南风”常指夏天,“朔风”常指冬天。
    C.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暗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与后文的“黄花”相照应,“黄花”即菊花,词人借此表达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向往。
    D.“醉花阴”与“声声慢”都是词牌名,“醉花阴”是词人早期的作品,而“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32.本首词里的“愁”和她写的《声声慢》里的“愁”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你学过的这两首词分析。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答案】1.C 2.相同点:两首词都大量使用叠词,音调和谐,富有音乐美。
    不同点:①本词句句有叠词,连绵而下,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声声慢》则在起句集中使用叠词,形成了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情调。②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本词通过叠词的运用,表达了词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声声慢》则用叠词表达了词人空虚寂寞和凄惨的心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面对美丽的景色和多情的女子”错误,词中的“盈盈女”借指荷花。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本词大量使用叠词,全词共四十四字,其中叠字竟占了九组共十八个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后文“到黄昏点点滴滴”又用了两组。可见,这两首词都大量使用叠词,音调和谐,富有音乐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同点,本词句句有叠词,连绵而下,相互映衬,无不自然妥贴,渲染了一种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落的情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而《声声慢》则在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集中使用叠词,形成了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情调,使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后文“到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声,则渲染了词人此时的不尽愁绪。从表达情感的角度看,本词用来写荷花形象的有“袅袅”、“脉脉”、“盈盈”、以至于“叶叶”(红衣),写自然景象的有“淅淅”(的风 )、“ 淡淡”(的烟)、“疏疏”(的雨),写词人动作情态的有“草草”、“细细”。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声声慢》则用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黄昏点点滴滴”表达了词人空虚寂寞和凄惨的心境。可见,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
    二、
    【答案】3.C 4.(1)这里的情怀是丈夫死后,一个人流寓在外的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
    (2)这里的情怀蕴含着深沉凝重的亡国之痛,亡家之悲。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此时无聊得不想再睡了”错。夜何其,语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如何其?夜未艾……夜如何其?夜乡晨。”总之,“夜何其”,表达是夜已深之意。“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的大意是:词人原本是和衣而卧,夜已深,词人解衣欲睡,聊问,是词人自己心下估量,自言自语。这句见出词人基本整夜未眠,一个人的孤寂之状。故选项中“此时无聊得不想再睡了”理解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首《南歌子》为作者流落江南后所作。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应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深秋,赵明诚病卒后,词人痛定思痛的一段时间。
    上片着重写环境。“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是说夜深;银河随着时间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着位子。“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这才看到“天上星河转”的景象。“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人在室内枕上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的一定是抛下她而去往“天上”、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天上的牛郎、织女还能隔着银河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却永无见面之日,真成“天上人间”了。
    “凉生枕簟泪痕滋”,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下片直接抒情。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中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天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了。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之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天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
    由此可见,这里的情怀是丈夫死后,一个人流寓在外的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
    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比个人家破人亡更令人哀痛的是国家的残破。在李清照后期作品中,这种亡国之痛与亡家之痛一直如影随形。由此可见,这里的情怀蕴含着深沉凝重的亡国之痛,亡家之悲。
    三、
    【答案】5.A 6.①对比,下阕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对比中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乱离漂泊的寂寞愁苦之情。②将浅显平易而富于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形成一种雅俗相济的语言风格,蕴含着作者无限的孤寂悲凉。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意境婉约”错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意思是落日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围合着像璧玉一样的明月。这两句词写晚晴,晚晴正是欢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而非婉约。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形成对比,表现作者饱经忧患之后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簇带”和“济楚”均为宋时方言,“中州盛日……簇带争济楚”追忆往昔,多用当时俗语,语调轻松欢快,而如今词人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加深内心的痛苦,于是选择隔帘从他人的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和向往,“风鬟霜鬓”这一锤炼工致的书面语,蕴含着她无限的孤寂悲凉。
    四、
    【答案】7.D 8.①“惟有南来无数雁”中的大雁,象征着乱离中背井离乡,离开北方故土的人民,表达了词人对其深切的同情。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大雁,是词人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暗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流俗的高洁追求”错误。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惟有南来无数雁”,只有往南飞回的无数大雁,在明月下,栖宿在芦花丛中。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大雁”象征着乱离中背井离乡,离开北方故土的人民,,表达了词人对其深切的同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大雁,是词人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暗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五、
    【答案】9.C 10.通过内容,情感可以判定这是南渡前的作品。
    从内容来看,《声声慢》选用凋谢黄花,雨中梧桐等意象,极力营造凄凉哀伤的氛围;而本词中“宠柳娇花”“新桐”都是清丽明快的意象;(回答“重门、垂帘、玉阑干也可以看出较为富裕的生活状态”;“慵倚阑干,被冷香消的描写可看出是年轻女子”等内容也可以给分)
    从情感来看,本词与《声声慢》都写了孤独寂寞之情,但《声声慢》在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而本词还有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盼夫君归来的期待,情感上相对明朗。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C.“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错,这句是说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令人感到盎然生趣,引发了作者的游春之意,所以才会有下句“更看今日晴未”,并不是反衬,也不是悲凉之情。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通过内容,情感可以判定这是南渡前的作品。
    内容上:两首词中都选用了“花”和“梧桐”的意象,但营造的意境和氛围明显不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菊花谢落,满地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更加上细雨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还点点滴滴不停息。菊花憔悴,雨打梧桐,营造的是凄凉哀伤的氛围。本词中“宠柳娇花寒食近”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垂柳繁花,犹得天宠,备受人们爱怜;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引发了游人的喜悦,营造的是清丽明快的氛围。
    情感上:《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再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所以《声声慢》在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本词中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但下片的“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写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盼夫君归来的期待,情感上相对明朗。
    六、
    【答案】11.C 12.①赵诗三四两句采用反问手法,假设牡丹开放早,那么恐怕就不会有赏梅花的人了,借此表达对世俗之人追求荣华富贵的讽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尚节操的人生志趣。
    ②陆诗三、四句,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诗人突发奇想,设问奇特,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丰富而大胆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也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都是借花表达无人赏识之感”错,李清照“如今有谁堪摘?”是借菊花凋残无人怜惜表达继丈夫去世、被迫南渡之后的孤独凄凉,不是表达无人赏识之感。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赵诗三四两句: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此句共有两层波澜,一是假设牡丹在早春开放,比梅花开得早,那么恐怕就不会有赏梅花的人了。牡丹代表富贵,诗人借此表达对世俗之人追求荣华富贵的讽刺。第二层波澜是,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因而一定会有顶风冒雪欣赏梅花的人。此句诗人欲扬先抑,意思是,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作者襟怀的表白,理想的寄托,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尚节操的人生志趣。
    陆诗三、四句: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诗人突发奇想,设问奇特,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这种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
    【答案】13.A 14.示例一:相同。虽然这首词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以传递的感情是相同的,书写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打在梧桐上或者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点点,不断重复,凄清悲凉。这雨点虽然是打在叶子上,可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却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示例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着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是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直抒胸臆”错。这里是通过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愁绪的折磨进而间接抒发一种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应该是含蓄深沉。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可认为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这里是雨打芭蕉,《声声慢》中是“梧桐更兼细雨”。虽然客体不一样,但那种点点滴滴之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凄清悲凉,这一点是相似的。这雨滴滴哒哒地敲打着芭蕉和梧桐,声音是那样地单调,又是那样地凄凉。雨打在芭蕉和梧桐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传达的是孤苦无依以及国破家亡的痛苦。
    也可认为感情有不一致的地方,《声声慢》更多的是个人的身世之悲,而此词“愁损北人”可以看出情感重心是思国怀乡之情。词人将自己的情注入芭蕉的形象之中,创造了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她对中原故国、家乡故士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
    七、
    【答案】15.D 16.同:都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交织(虚写)。
    异:《菩萨蛮》中“梅子”是高洁爱情的象征,表现的是二人甜蜜的岁月、美好的离别,表达了少妇内心的期待。
    《声声慢》中“雁”是词人情感的载体,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语言含蓄绮丽”分析有误。本词用词质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菩萨蛮》中“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一句是说离别时梅的果子已经结了。结子的梅熟时,我们仍相互离别。“结子梅时别”是写现在的状态,而“别时梅子结”是写分别时的情景,词中的主人公看到成熟的梅子,想到与爱人分别时的情景。此句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相交织。《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意思是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作者目睹头上的大雁,想到与恋人的鸿雁传书,不禁充满愁绪。所以这一句也是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相交织。因此两词的相同点都是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交织(虚写)。
    两句词不同点。《菩萨蛮》中“梅子”是高洁爱情的象征,在梅子初结时爱人远走,但主人公时刻思念着爱人,看到成熟的梅子,不禁感慨万千,所以其中的“梅子”表现的是二人甜蜜的岁月、美好的离别,从下文“归不恨开迟”可知,此句表达了少妇内心的期待。
    与之相反,《声声慢》中“雁”是词人情感的载体。李清照在写作此词时,正值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剧之中,金兵南侵,词人被迫南渡,而丈夫赵明诚也在不久前去世,词人孤独无助,睹物思人,看到高飞的大雁,不禁想到过去与丈夫的甜蜜幸福生活。此句是表达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八、
    【答案】17.B 18.两首词皆写愁思。《雨霖铃》主要写情人离别之愁,《声声慢》主要写词人的思夫之愁。家国之愁,孀居之苦等愁绪。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作者想象离别后的景象,是虚写。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孤寂之情,皆写愁思。《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声声慢》抒写作者强烈的思夫之情和一种沦落异乡的流浪之感。
    不同:《声声慢》主要表现的是作者丧夫后的百无聊赖与孤寂的情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描写了秋天的景色,飞过的大雁,写出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知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凄楚无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跟着赵构的行踪已经寻觅了这么久了,依然找不到他的身影,周围都是逃难的,身边没有一个可亲近的人。寻找找不到,陪伴没亲人,都是可怜人,国破家亡兵荒马乱,有比这个更凄惨的吗?作者借助淡酒、秋雁、残菊、梧桐、细雨、晚风等意象描绘出的悲凉氛围,抒写了李清照晚年在国破家亡中的悲凉遭遇和无尽的愁苦。冰冷的雨滴、刺骨的寒风、凋残的菊花给这首词的开头冷冷清清做了最好的陈述,再联想起国家破灭、丈夫身亡、无家可归这些事情堆积在一起,把“惨”和“愁”显得更加突出。
    《雨霖铃》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九、
    【答案】19.D 20.①《点绛唇》主要抒发了词人怀念外出的丈夫,盼望其早日归来的愁绪。先写独自一人的寂寞之愁,再写伤春之愁,再写到凭栏远望的伤别之愁,最后写盼归之愁,表现了词人心中的愁情。
    ②《声声慢》(寻寻觅觅)主要抒发了词人晚年流落江南的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等家国身世之苦愁。整首词一字一泪,哀婉凄苦。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通篇直抒胸臆”错误,这首词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兼而有之,如“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就属于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点绛唇》是一首闺怨词,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于“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下片写凭阑远望。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此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抒发了词人怀念外出的丈夫,盼望其早日归来的愁绪。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的泣血之作,这首词的情感有: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主要抒发了词人整首词一字一泪,哀婉凄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足见丧夫之痛、孀居之孤独;“雁过也”,可是却再无丈夫的任何音信;“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漂泊异乡,憔悴不堪,但却只能独自苦熬日子。这首词中的所有景语都是情语,都烘托出了“冷冷清清”的气氛,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
    十、
    【答案】21.B 22.①从构思上说,三句三层,富有递进层次,从行为、环境、感受三方面渲染词人追寻精神寄托,环境却清冷寂寞,内心只感受到凄惨悲戚的情态。
    ②从感情表达手法上说,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若有所失、情感无所寄托、凄凉空虚、寂苦无告的情感。
    ③从格调上说,开篇描绘孤寂清冷的气氛,奠定了全词凄切、哀婉的感情基调。
    ④从音律上说,连用叠词富有音乐美,音调和谐悦耳,反复吟唱中自然产生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忧伤情绪感染听众。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此时正可以为自己传递书信,联络亲人”错,本词作于李清照南渡后晚年,此时北宋灭亡,丈夫病死,词人只身南渡避难,丧夫孀居的词人生命中永远消失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情境,所以不是欲请鸿雁传书,而是在表达孤雁尚可以北归,自己只能客居寄江南的悲苦与怀念亡人之痛。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从构思和感情的表达手法说,本句在词的开头,统领全诗。句意为: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表现了作者飘泊异地、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下句“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有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表现了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发晚年内心凄苦的情感。七组叠词的的运用,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整句从迷茫的精神状态到孤独的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哀伤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层次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从格调上说,本句炼叠音词,七组叠词连用,极富音乐美和韵律美,从而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了凄冷、悲凉的氛围。
    从音律上说,连用叠词,读起来富有音乐美,似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音调和谐悦耳,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十一、
    【答案】23.C 24.①描写景物上,李词借助“飞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表现细腻而义含蓄的情感;辛词选择“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弓刀陌上”等景象,体现视野的开阔,气象的恢弘。
    ②抒发情感上,李词主要写小我的孤独浓愁,风格抑郁感伤;辛词表达渴望收复中原失地和让百姓过上宁静祥和生活的愿望,风格豪迈大气。
    ③遣词造句上,李词运用“三杯两盏”“独自”“细雨”“一个”等词语来表达自己细腻婉转的情感体验(可以从运用叠词的角度回答);辛词运用“万里”“千骑”“千古”等数量词,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和博大豪迈的格调。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理解的能力。
    C.“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情感一致”错误。“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用李德裕的典故表达自己能够重返故土的信心,而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思考。
    故选
    C.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所描写的景物来看:
    李清照的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借助“飞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表现了词人南渡之后的那种细腻而义含蓄的情感;
    辛弃疾的词“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选择“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弓刀陌上”等景象,体现辛弃疾的词的视野的开阔,气象的恢弘。
    从抒发的情感来看: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李清照的词主要写自我的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风格抑郁感伤。
    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表达的是渴望收复中原失地和让百姓过上宁静祥和生活的愿望,风格豪迈大气。
    从遣词造句来看:
    李词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独自”“细雨”“一个”等词语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表达自己细腻婉转的情感体验;
    辛词运用“太平万里”“千骑临秋”“千古怀嵩人去”中,数量词的使用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和博大豪迈的格调。
    25.
    【答案】(1)A
    (2)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
    (3)在艺术上,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词人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以及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A.“这个词牌按长度属于词中的中调”错,词按照字数(长度)多少划分标准如下: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本词104字,归为长调。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炼句及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大意是说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上片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实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十二、
    【答案】26.D 27.B 28.李词呈现了一幅黄花枯萎,满地堆积,再也无人摘取的悲凉画面,抒发了晚年词人历经国破、夫死、家亡等人生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可谓缠绵哀怨,欲说还休;
    辛词中,词人由重阳佳节登高赏菊却不见菊踪而推测菊花的开放需等待刮阵秋风、落夜严霜,词人托菊花不趋炎附势傲霜凌寒的品给来言自己之人格,表现自己愤世的情怀和高洁的志趣。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九日齐山登高》,诗歌标题已经点明重阳,“九日”指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的时间,“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从诗歌内容来看,“上翠微”点题“登高”,和“菊花须插”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B.“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出自《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的时间,“金花酒”指菊花酒,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习俗。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出自《菊花》,吟咏菊花,与重阳节无关。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B.“突出词人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错误,从词中来看,词人隐退田园后以诗酒自娱,并没有不问世事,从词人对官场“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的讽刺来看,词人还是很关心时事的。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然后分析涉及“黄花”这一意象的诗句,概括其特点,体会情感差别。
    辛词写的是重阳时节呼朋唤友共享美丽秋色,只是这菊花竟还未开放,看来要想菊花开的热烈绚烂,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些只是字面的意思,实际上词人借菊花未开,需要这些条件来赞美菊花的傲霜凌寒的品格,结合词人的经历和注释可知,词人此时属于闲居状态,那么这里“直待秋风一夜霜”说的就不仅仅是菊花了,而是借菊来言己,借菊的品格来言自己的品格,借菊花的处境来写自己的处境。
    李词《声声慢》是作战南渡以后的一篇作品,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园中菊花枯萎凋谢,满地堆积,但是“如今有谁堪摘”?由此可以看出词人无心赏花,也无人陪自己赏花,更是无人为己摘花,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而不堪摘,借此表现作者无心摘花的郁闷,暗含历经国破、夫死、家亡等人生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
    十三、
    【答案】29.D 30.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作结(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异:《声声慢》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孤独寂寞、天涯沦落)的愁苦之情,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词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词人消沉没有追求,还要被迫读书,青灯黄卷,让人感到凄凉”理解有误,词人并未消沉,也不是被迫读书,感情也不是凄凉。例如情感: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显然,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能力。题目要求试分析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是考查学生对诗歌表情达意的比较阅读能力。
    解答本题,可分别结合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分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二者均是写景的词句,而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词与《声声慢》均营造了凄清的意境。不同点:本词中“窗外几竿君子竹”是不惧孤寒的象征。“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古人称松、竹、梅、兰为君子四友,故而作者在这里直接称竹为“君子竹”,词人在此直道“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煞尾处“时作西风散雨声”又从听觉感受上来写竹: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显然,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说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一句“梧桐更兼细雨”把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翻译:南北向的官道上短亭接着长亭,脚下的道路虽无情,但行走在上面的行人却有情,“我”年年骑着马来回地奔波在这条道路上,可有什么成就呢(指年复一年地在这条路上来回奔波,去参加科考,却总没有考中)?鬓边的短发渐渐白了几根,“我”书斋里的灯仍旧独自亮着,夜夜读书到天明,陪伴“我”的只有窗外的几株君子竹,显得是你们的凄清,而秋风又不时地吹拂着竹子,发出瑟瑟的秋声。
    十四、
    【答案】31.C 32.(1)《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赋予了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悲、孀居之苦、沦落之愁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无奈,而这些“怎一个愁字了得”。
    (2)《醉花阴》中所见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声声慢》中所见的愁是孤寂而凄清的。《醉花阴》通过摹愁态绘愁容,抒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声声慢》通过设愁境、布愁景,抒发了一个凄惶孤孀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离乱的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解析】3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黄花’即菊花,词人借此表达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向往”错误,“人比黄花瘦”写重阳佳节独对西风中瘦菊的孤寂之情,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故选C。
    32.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醉花阴》开篇就写到“薄雾浓云愁永昼”,以愁发端。本首词写到三种愁:“薄雾浓云愁永昼”“佳节又重阳”意思是重阳佳节本来应该登高远望,但是却被薄雾浓云笼罩,所以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意思是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词人因丈夫远离,独自在东篱边喝着闷酒,此二愁;“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意思是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词人将这三种愁绪集中到一起,本想借酒消愁,但是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
    《声声慢》中先写到环境的凄凉,然后又通过叙事、写景来表现愁绪之深,最后在结尾直接抒发愁情,篇末直接抒发出的“愁”实际上是前面一步步蓄积起来的,愁情更重,其中包括:丧夫之痛、亡国之悲、孀居之苦、沦落之愁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无奈,而这些“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写的是一个贵妇人的闺怨离愁,所以是“薄雾浓云愁永昼”“半夜凉初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以“愁”发端,愁得迷蒙而华丽,展现思念丈夫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词末点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词人晚年的景况和心境不是一个“愁”字能够形容出来的,词写的是国破家亡、夫死、离乱的悲惨境遇中的凄楚沉痛。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综合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复习练习题,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