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化学方程式-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4/0-171134023685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3化学方程式-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4/0-171134023688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3化学方程式-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4/0-17113402369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3节 化学方程式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3节 化学方程式随堂练习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微观分析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意义,化学方程式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如图是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玻璃管在酒精灯上烧热后,塞紧橡皮塞的同时玻璃管触碰瓶底的白磷后发生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磷必须过量,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B.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C.燃烧后玻璃管顶端的小气球始终胀大
D.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
2.下列装置及实验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B.
C.D.
3.小明利用如图1装置,称量了白磷被引燃前后整个装置的总质量,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1)该实验需不需要白磷过量? (填“需要”或“不需要”);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体积变化情况是 ;
(2)图2中,锥形瓶种固态物质的质量m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4.材料一 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 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 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填字母)。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5.如下是小科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研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氧化汞(HgO)加热时,会生成汞和氧气。反应结束后,所生成的汞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与参加反应的氧化汞的质量是否相等呢?
【实验设计及过程】按图甲方法加热完全干燥的氧化汞,有以下步骤:a.加热试管;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
(1)小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da (填字母编号)。
(2)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 ,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 (填“①”、“②”或“③”)。
(3)【实验分析】小科根据数据计算得m1-m2≠ρV(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
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
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
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
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个实验(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上述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中,只有实验 (填装置序号)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将图丙改进为图丁的目的是 。
7.小滨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步骤如下:
①将装置放置在已调平的天平左盘上,右盘添加砝码至天平平衡;
②取下装置,然后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
③充分反应后,将装置放回左盘,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其操作是 ,观察到装置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2)在步骤③中小滨发现天平不平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3)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气球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物从密封系统中逸出
B.若大理石粉末质量不足,则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天平不平衡,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
二、微观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8.有科学家研究发现,氧气可通过高能真空紫外线照射二氧化碳直接产生,该化学反应模型如图所示。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C.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为制取氧气提供了新的方法
9.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3:16
B.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C.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
D.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10.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甲、乙、丙都是氧化物
C.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1
D.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11.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
B.反应中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反应中分子个数发生改变,反应前后总质量不相等
12.下图是一定量的B2和AB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以及混合结果的模型,则( )
A.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两种
B.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2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三、质量守恒定律应用
13.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B.A+2B=2C+DC.2A+B=2C+DD.2A+B=C+2D
14.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的数值为14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反应过程中乙与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5∶6
D.充分反应后生成丙的质量为37.5 g
15.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下列各项: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原子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⑥D.③④⑤⑥
16.在化学反应 A+B=C+2D 中,10克A与1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6克C.若使5克A与足量的B反应,可生成D的质量为( )
A.4克B.8克C.12克D.16克
17.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请运用此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1)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 3O2点燃__ 2CO2+2H2O,X的化学式为 ;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克,则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克。
(2)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不同圆球代表不同原子)。
根据以上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其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m1的值是4.4B.m2的值是4
C.甲、丁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8D.甲和乙是反应物
19.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不属于氧化反应
B.Ⅹ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表中“待测”值为5
D.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意义
20.对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__2P2O5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五氧化二磷
C.每4份质量的磷和5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
D.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21.下列5个化学方程式:
①2P2+5O2=2P2O5 ②C+O2=CO2↑
③Fe+O2↑=Fe3O4 ④2HgO=Hg↓+O2
⑤NaOH+CuSO4=Na2SO4+Cu(OH)2
(1)化学式写错的有 (填序号,下同)。
(2)未配平的有 。
(3)“↑”“↓”号使用不当或有遗漏的有 。
(4)反应条件应当注明而没注明的有 。
22.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化学反应的快慢B.生成物
C.反应条件D.反应物
23.下列关于2CO+O2点燃__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24.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表达式。
(1)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
25.同学们对化学方程式C+O2点燃__CO2有下面四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五、化学方程式计算
26.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甲和乙。甲是少量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混合物,乙是纯净的氯酸钾,将它们分别均匀加热。下列能正确反映产生氧气的质量和时间的关系的是( )
A.B.
C.D.
27.“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是一种在缺氧环境中通过制氧剂临时供氧的装置。制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超氧化钾(KO2),产生氧气的主要原理是超氧化钾与人体呼出的水汽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4KO2+2H2O=4待填+3O2↑。制氧剂中其它成分不能生成氧气。
(1)化学方程式待填处,应填上的化学式为 。
(2)小应设计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时,为确定制氧剂的用量,除了查阅人体每分钟t次数外,还需了解哪些与人体呼吸相关的数据? 。(例举一个)
(3)若该呼吸器需为使用者提供96克氧气,则至少需要含KO280%的制氧剂多少克?
28.为测试学生的实验和计算能力,老师准备了一瓶没有贴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同学们取部分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请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9.乙炔(分子式C2H)在氧气中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常用于切割或焊接金属。某次实验中,1.3gC2H2与3.6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3gCO2、0.9gH2O和xgCO,据此请回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的值为 。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0.某同学取双氧水溶液68.0g 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2.0g二氧化锰,放在电子秤上,每隔一分钟观察一次并记录,烧杯中的剩余物质质量如表所示,直到实验结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时的现象是 ;从表格可知,m数值是 g。
(2)请计算该双氧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31.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溶质的质量分数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如图所示,用注射器加入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见下表),实验中使用传感器装置测算生成O2的质量(圆底烧瓶内气压变化在安全范围内),绘制氧气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双氧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 价
(2)实验中,兴趣小组同学可通过比较 来判断H2O2分解速率的大小。
(3)若用10%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5瓶氧气来做氧气的性质实验,那么,至少需要10%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集气瓶的容积为200mL,此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克/升)
32.乐乐采用如图装置,探究“植物的器官是否可以促进H2O2分解”,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请根据上述信息分析:
(1)乐乐认为马铃薯促进2H2O2分解的效果比胡萝卜更好,他的判断依据是 。
(2)当量筒内的水达到80mL时,打开广口瓶的橡皮塞,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却发现木条不能复燃。请你解释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是 。
(3)已知H2O2的分解反应方程式为:2H2O2催化剂__ 2 H2O+O2↑。请列式计算:17克20%的H2O2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解,能制取氧气多少克?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答】A.由于左边托盘内的容器是封闭的,因此无论白磷是否过量,里面的总质量保持不变,不会影响实验效果,故A错误;
B.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则反应的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故B错误;
C.当燃烧结束后,温度降低,气体体积减小,此时气球会缩小,故C错误;
D.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答】A.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会使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大,且在开放环境进行,故A不合题意;
B.将白磷放在封闭的锥形瓶内,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符合题意;
C.氯化钠和水不能发生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由于烧杯口开放,氧气会逸出,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1)不需要;先膨胀后变瘪
(2)C
【解答】(1)该实验不需要白磷过量。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体积变化情况是:先膨胀或变瘪。
(2)白磷和氧气反应,生成固态粉末五氧化二磷,则在完全反应前,固态物质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完全反应后,固态物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故选C。
4.【答案】(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会增加(合理即可)
(2)空气
(3)没有称量反应前后容器的总质量
(4)A;C;D
【解答】(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会增加。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空气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没有称量反应前后容器的总质量。
(4)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故A正确;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实验工具是否精准等,故B错误;
C.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故C正确;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故D正确。
故选ACD。
5.【答案】(1)efgh
(2)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①
(3)B;C
【解答】(1)实验的操作顺序为: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
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
a.加热试管;
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
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cdaefgh。
(2)①氧气难溶于水,不溶于煤油,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
②旋钮①是调节试管的高度,旋钮②是调节试管的倾斜度旋钮,旋钮③是调节夹持试管的松紧度,则
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①;
(3)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
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收集的是纯氧气,但导致收集的气体量减少,因此会造成误差,故B符合题意;
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装置内外压强不等,不是在常温常压下,气体的体积不准确,会造成误差,故C符合题意。
故选BC。
6.【答案】(1)甲
(2)防止氧气逸出(保证装置密封)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实验甲整个装置是密封的,不会有物质溢出,且白磷燃烧,会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因此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乙:蒸馏水和酒精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丙:锥形瓶是开口的,会造成氧气外溢,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甲。
(2)丙中锥形瓶是开口的,丁中锥形瓶是封闭的,则:将图丙改进为图丁的目的是:防止氧气逸出(保证装置密封)。
7.【答案】(1)将气球中的大理石粉末倒入锥形瓶中并振荡;有气泡产生
(2)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充满气球,导致向上的浮力增大
(3)A
【解答】(1)步骤②中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其操作是将气球中的大理石粉末倒入锥形瓶中并振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产生,因此看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2)在步骤中小滨发现天平不平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充满气球,导致向上的浮力增大;
(3)A.使用气球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物从密封系统中逸出,缓冲气压,故A正确;
B.若大理石粉末质量不足,只是影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而不影响物质的总质量,因此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C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答】A.根据模型图可知,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为分解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所有的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该反应可以制取氧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A
【解答】A、 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2×26):(5×32)=13:40 ,符合题意;
B、 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不符合题意;
C、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 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 ,不符合题意;
D、 反应前氧元素存在氧气单质中,化合价为0,反应后氧元素存在二氧化碳和水中,化合价为-2价,发生了改变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A
【解答】A、由图示可知,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符合题意;
B、甲为C2H4,属于有机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 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8:18 ,不符合题意;
D、 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A
【解答】A、该反应将有害的NO和CO转化为无毒的氮气和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B、 反应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不符合题意;
C、 该反应反应物为两种物质,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 反应中分子个数发生改变,反应前后总质量没有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答案】D
【解答】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由物质的变化和构成可知,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一种,故A错误;
B.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B错误;
C.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故C错误;
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解答】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
则A和B的质量减小,则反应物是A和B;C和D的质量增加,那么生成物是C和D。
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
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
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
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
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
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
则有:30x:20y:44z:18m=15:5:11:9,
解得:x:y:z:m=2:1:1:2;
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
故选D。
14.【答案】A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4g-17.2g=6.8g,所以甲是反应物;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为26g-10g=16g,所以乙是反应物;反应后丙的质量为30g-18g=12g,反应后丁的质量为6.8g+16g-12g=10.8g,所以d的数值为32+10.8=42.8,丙和丁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
A.反应过程中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16g:12g=4:3,当生成丙的质量为27g-18g=9g时,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12g,所以b的数值为26-12=14,故A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和乙,生成物是丙和丁,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形式,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错误;
C.该反应的过程中乙与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6g:10.8g=40:27,故C错误;
D.充分反应是指有一种反应物反应完了,由题意可知是乙先反应完,根据乙丙反应质量比是4:3,所以生成丙的质量是19.5g,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C
【解答】 ①分子种类一定改变;②原子种类一定不变;③分子数目可能改变;④原子数目一定不变;⑤元素种类一定不变;⑥原子质量一定不变;
故答案为:C。
16.【答案】A
【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10克A反应生成D的质量:10克+14克-16克=8克;
设5克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x,
5g:x=10g:8g;
解得:x=4g。
故选A。
17.【答案】(1)C2H4;2.4
(2)H2O(气)+C 高温__ CO+ H2
【解答】(1)由所给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原子种类和个数为:碳0、氢0、氧6,反应后为:碳2、氢4、氧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可知,X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化学式为C2H4 ; 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克,依据元素质量不变可知,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244=2.4g;
(2)由图示中各分子的构成情况及反应情况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 H2O(气)+C 高温__ CO+ H2 ;
故答案为:(1) C2H4 ;2.4;(2) H2O(气)+C 高温__ CO+ H2 。
18.【答案】B
【解答】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乙的质量减少了16g-0g=16g,故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16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15.2g-0g=15.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0g=6.4g。
A.由质量守恒定律,甲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5.2g+6.4g-16g=5.6g,故m1的值是10g-5.6g=4.4g,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16g:6.4g,当生成1.6g丁时,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应为4g,m2的值是16g-4g=12g,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甲、丁间反应的质量比为5.6g:6.4g=7:8,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甲和乙是反应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9.【答案】B
【解答】A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待测值=16+70+1+0-0-45-36=6。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以判断二氧化碳和水为生成物,而X和氧气为反应物,因此该反应为氧化反应,故A、C错误;
B.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在X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B正确;
D.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5g-1g=44g,生成水的质量为36g,其质量比为:44:36,故D错误。
故选B。
20.【答案】D
【解答】A.反应前共有9个分子,而反应后只有2个分子,故A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磷和氧气,而生成物为五氧化二磷,故B错误;
C.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4×4):(32×5)=56:160=7:20,故C错误;
D.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D正确。
故选D。
21.【答案】(1)①
(2)③④⑤
(3)②③④⑤
(4)①②③④
【解答】(1)磷单质用P表示,而不是P2,则化学式写错的是①;
(2)铁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应该为: 3Fe+2O2↑=Fe3O4 ;氧化汞分解的方程式为: 2HgO=2Hg+O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方程式为: 2NaOH+CuSO4=Na2SO4+Cu(OH)2 ,则没有配平的是③④⑤。
(3)反应物中的气体不使用“↑”;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那么生成物中气体不用“↑”;分解反应中汞单质不使用“↓”,则符号使用错误的是②③④⑤。
(4)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需要标注条件“点燃”,氧化汞分解需要标注“高温”,因此反应条件没有注明的是①②③④。
22.【答案】A
【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生成物、反应物和反应条件,但是无法确定化学反应的快慢,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3.【答案】B
【解答】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2+16):(16×2)=56:32=7:4,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4.【答案】(1)S+O2点燃__ SO2
(2)3Fe+2O2点燃__ Fe3O4
(3)红磷+氧气 点燃__ 五氧化二磷;2P2+5O2点燃__ 2P2O5
【解答】(1)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S+O2 点燃__ SO2 。
(2)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3Fe+2O2 点燃__ Fe3O4 。
(3)红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红磷+氧气 点燃__ 五氧化二磷 :,化学方程式为: 2P2+5O2 点燃__ 2P2O5 。
25.【答案】D
【解答】A.二氧化碳常温下为气态,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反应条件为点燃,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物C和O2都是单质,而CO2为氧化物,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6.【答案】B
【解答】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方程式为:
2KClO3=△MnO22KCl+3O2↑;
245 96
m 96245m;
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m 32316m;
比较可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比高锰酸钾产生氧气的质量大,
因此甲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小于乙。
由于甲中高锰酸钾分解会生成二氧化锰,作为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因此甲的反应速度大于乙。
故选B。
27.【答案】(1)KOH
(2)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或者每次呼吸消耗氧气的质量等
(3)设得到96克氧气,需要参加反应的超氧化钾的质量为x,
4KO2+2H2O═4KOH+3O2↑
284 96
x 48克
28496=x96克;
解得:x=284克,
所以需要含超氧化钾80%的制氧剂质量为:284克80%=355克。
【解答】(1)根据方程式4KO2+2H2O=4x+3O2↑得到:4K+10O+4H=4X+6O,解得:4X=4K+4O+4H,则X=KOH;
(2)制氧剂需要与水反应,所以除了查阅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外,还需了解那些与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或者每次呼吸消耗氧气的质量等;
28.【答案】(1)0.8
(2)设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2H2O2=MnO22H2O+O2↑;
68 32
50gx 0.8g;
6850gx=320.8g;
解得:x=3.4%。
【解答】(1)产生氧气的质量:50g+5g-54.2g=0.8g;
(2)设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2H2O2=MnO22H2O+O2↑;
68 32
50gx 0.8g;
6850gx=320.8g;
解得:x=3.4%。
29.【答案】(1)0.7
(2)4C2H2+9O2点燃__ 6CO2+4H2O+2CO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1.3g+3.6g=3.3g+0.9g+x,解得:x=0.7g;
(2)乙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氧化碳,
反应的方程式为: 4C2H2+9O2 点燃__ 6CO2+4H2O+2CO 。
30.【答案】(1)无气泡产生(电子秤读数不再变化);68.4
(2)解:设68.0g双氧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是x
6832=x1.6g
x= 68×1.6g32 =3.4g
68克双氧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为3.4克
该双氧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4/68=0.05
【解答】(1)实验结束时的现象是无气泡产生(电子秤读数不再变化)。根据表格可在,第4和第6组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已经保持不变,即反应已经结束,因此m的质量应该为68.4g。
31.【答案】(1)-1
(2)相同时间产生的氧气
(3)氧气的质量:m=ρV=1.4g/L×(0.2L×5)=1.4g。
设需要10%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
2H2O2=2MnO2H2O+O2↑;
68 32
10%x 1.4g;
6832=10%x1.4g;
解得:x=29.75g。
【解答】(1)在H2O2中,H的化合价为+1,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2+2x=0,解得:x=-1,即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
(2)实验中,兴趣小组同学可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氧气来判断H2O2分解速率的大小。
(3)氧气的质量:m=ρV=1.4g/L×(0.2L×5)=1.4g。
设需要10%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
2H2O2=2MnO2H2O+O2↑;
68 32
10%x 1.4g;
6832=10%x1.4g;
解得:x=29.75g。
32.【答案】(1)等质量的植物器官,分解等质量浓度的H2O2,产生相同体积(80mL)的氧气时,马铃薯所用的时间更少
(2)先排出的气体为空气,使得收集到的氧气纯度不足,无法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分析题意可知,mHO2=17g×20%=3.4g
解:设H2O2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解产生的氧气质量为x,
6832=3.4gx
解得:x=1.6g
答:H2O2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解产生的氧气质量为1.6g.
【解答】(1)乐乐认为马铃薯促进H2O2分解的效果比胡萝卜更好,他的判断依据是:等质量的植物器官,分解等质量浓度的H2O2,产生相同体积(80mL)的氧气时,马铃薯所用的时间更少。
(2)当量筒内的水达到80mL时,打开广口瓶的橡皮塞,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却发现木条不能复燃,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是:先排出的气体为空气,使得收集到的氧气纯度不足,无法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16
0
0
反应中质量(g)
m2
1.6
反应后质量(g)
m1
0
15.2
6.4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16
7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待测
45
36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质量(g)
70.0
69.3
68.9
68.6
68.4
m
68.4
实验编号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H2O2溶液的体积(mL)
对应曲线
1
3.4
10.0
a
2
2.4
10.0
b
3
1.7
10.0
c
序号
H2O2溶液的质量/g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植物的器官及质量(颗粒大小相同)
收集气体的体积/mL
收集气体的时间/min
1
17
20%
胡萝卜 6g
80
6
2
17
20%
马铃薯 6g
80
3.5
2H2O2
MnO2__
2H2O+
O2↑
68
32
x
1.6g
2H2O2
催化剂__
2H2O+
O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6节 保护土壤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保护土壤,2克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土壤的成分达标测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八年级下册第6节 光合作用课时训练,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合作用原理,光合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探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