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氧化和燃烧-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3/0-17113402325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2氧化和燃烧-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3/0-171134023261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2氧化和燃烧-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3/0-171134023264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节 氧化和燃烧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节 氧化和燃烧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氧化反应,燃烧条件与灭火,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变化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木炭燃烧B.食物腐败C.蜡烛燃烧D.汽油燃烧
2.有下列说法: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⑥D.②③⑤
3.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填字母,下同),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铜+氧气加热→氧化铜
B.氨气+氧气催化剂→一氧化氮+水
C.氢气+氧气点燃→水
D.甲烷+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
E.氢气+氯气点燃→氯化氢
F.一氧化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4.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或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 )
①都产生热量 ②都发光 ③都是氧化反应
④都需要点燃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②③④
5.(1)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 。
(2)燃烧:指可燃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 、 、 的 反应。
①燃烧的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要有 ,三是温度要达到 。
②灭火的原理: 或 即可。
(3)爆炸: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 里发生,则可能发生爆炸。
(4)缓慢氧化:进行得非常缓慢,甚至短期内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①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失,则可能引起 。
②缓慢氧化常见的情况有 、 、生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尸体的腐烂等。
6.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点燃)
B.水→氢气+氧水(通电)
C.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D.甲烷+氧气→燃二氧化碳+水(点燃)
二、燃烧条件与灭火
7.住宅或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
C.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气体
8.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9.篝火晚会时,为使篝火燃烧更旺,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把木柴压紧一些B.降低木柴周围的温度
C.把木柴架空一些D.设法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10.如图所示的灭火球是一种新型消防产品,火灾发生时将灭火球滚入火中,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洒干粉,覆盖在物体表面,实现灭火。该灭火球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B.降低可燃物温度
C.隔绝空气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11.我国科学家合成出羟基磷灰石[化学式为Ca5(OH)(PO4)3,相对分子质量为502]超长纳米线,成功地研制出新型耐火纸。在1000 ℃的高温下,这种耐火纸仍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使“纸能包住火”成为现实。
(1)羟基磷灰石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列出计算式即可)。
(2)1000 ℃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 。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12.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图是某科学活动小组为探究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而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装置的优点是什么?(答一点)
(2)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3)请举出通过破坏燃烧条件达到灭火目的的一个实例。
13.在进行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活动中,将一个杯口涂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为探究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还是二氧化碳增多,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1:如图乙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用数字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丙数据。
实验2:收集一瓶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瓶中。现象:蜡烛继续燃烧,没有立刻熄灭。
(1)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原因: 。
(2)有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氧气耗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3)实验2的目的是验证 。
14.燃烧是人类获得能量的重要方式。
【探究燃烧的条件】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①通入 N2,点燃酒精灯;②冷却至室温;③ 通入 O2,点燃酒精灯。
(1)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
(2)【选择合适的燃料】
相同条件下,等体积三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见下表。
从安全和热量角度分析,最适合家庭使用的燃料是 ;
(3)从燃烧产物角度,氢气与其它燃料相比的主要优点是 ;
(4)有资料显示“硅是未来的石油”,硅能在O2中燃烧生成 SiO2,并放出大量的热。与化石燃料相比,用硅作燃料的优点是 。
15.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乒乓球的碎片的着火点是 180℃,过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是 245℃)
(1)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 A 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 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 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 。
(3)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上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 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84%
16.某兴趣小组按图甲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P2O5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P2O5可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乙装置进行实验。
(1)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2)改进后的图乙装置与图甲装置比较,优点是 。
(3)图乙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同学们设计了图丙装置,优势是 。
17.为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白磷A和白磷B形成对照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 。
(3)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 。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8.化学反应在生成 的同时,伴有 ,通常表现为 热量。
19.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蓄电池放电B.风力发电C.水力发电D.太阳能发电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答】木炭燃烧、蜡烛燃烧和汽油燃烧时,放出大量的光和热,氧化反应是剧烈的,故A、C、D不合题意;
食物腐败时,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的缓慢的不易察觉的反应,为缓慢氧化,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C
【解答】①食物腐烂、铁生锈时,都没有明显的发光和发热现象,都是缓慢氧化,故①正确;
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故②正确;
③急速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气体体积会迅速增多,但是如果在开放的空间内,那么热量会迅速散失,则不一定会发生爆炸,故③错误;
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故④正确;
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相同,故⑤错误;
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故⑥正确。
则正确的是①②④⑥。
故选C。
3.【答案】ABCDF;ACEF
【解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则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BCDF;
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则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CEF。
4.【答案】B
【解答】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或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产生热量、都是氧化反应,但是缓慢氧化不会发光,不需要点燃。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1)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2)发光;发热;剧烈;氧化;助燃剂(一般是氧气);可燃物的着火点;隔绝助燃剂;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有限的空间
(4)自燃;生锈;老化
【解答】(1)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有以下几个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2)燃烧:指可燃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①燃烧的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要有助燃剂(一般是氧气),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灭火的原理:隔绝助燃剂或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即可。
(3)爆炸: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则可能发生爆炸。
(4)缓慢氧化:进行得非常缓慢,甚至短期内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①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失,则可能引起自燃。
②缓慢氧化常见的情况有生锈、老化、生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尸体的腐烂等。
6.【答案】A
【解答】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点燃),有氧气参加,为氧化反应;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A正确;
B.水→氢气+氧水(通电),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为分解反应,故B错误;
C.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为置换反应,故C错误;
D.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点燃),有氧气参加,为氧化反应;反应物有两种,肯定不是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C
【解答】住宅或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解答】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答案】C
【解答】篝火晚会时,为使篝火燃烧更旺,可采取的措施是把木柴架空一些,可以增大木柴和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反应速率,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解答】火灾发生时将灭火球滚入火中,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洒干粉,覆盖在物体表面,实现灭火。该灭火球灭火的主要原理是隔绝空气,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1)四;40×5502 ×100%
(2)温度没有达到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
(3)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a5(OH)(PO4)3 可知,羟基磷灰石由Ca、O、H、P共四种元素组成。
钙元素的质量分数:40×540×5+(1+16)×1+(31+16×4)×3×100%≈39.84%。
(2)1000 ℃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12.【答案】(1)减少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空气的污染。(合理即可)
(2)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且温度应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木材着火用水浇灭。(合理即可)
【解答】(1)该装置的优点是:减少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空气的污染。
(2)在同样的热水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这说明燃烧需要得到物质的着火点。白磷燃烧一段时间后就熄灭了,是因为试管中氧气减少了,这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灭火的例子:木材着火用水浇灭。
13.【答案】(1)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不赞同,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3)蜡烛熄灭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回答“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导致的”等类似的答案,不给分)
【解答】(1)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原因: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有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氧气耗尽,我不赞同他的观点,理由: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3)实验2的目的是验证蜡烛熄灭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
14.【答案】(1)步骤①中,b 中红磷不燃烧;步骤③中,b 中红磷燃烧
(2)CH4(甲烷)
(3)生成水无污染
(4)硅在地壳中含量较高(或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或不产生二氧化碳等(合理即可))
【解答】(1)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时,必须控制温度相同和可燃物相同,而改变氧气这个因素,故选实验①③,那么现象为:步骤①中,b 中红磷不燃烧;步骤③中,b 中红磷燃烧。
(2)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放出的热量没有甲烷高,且二者都容易发生爆炸,则最适合家庭使用的燃料是甲烷。
(3)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气燃烧生成水,而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则:从燃烧产物角度,氢气与其它燃料相比的主要优点是 :生成水无污染。
(4)与化石燃料相比,用硅作燃料的优点是:硅在地壳中含量较高(或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或不产生二氧化碳等)。
15.【答案】(1)有可燃物
(2)乒乓球碎片;低
(3)D
【解答】(1)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 A 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 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低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因此实验二中先燃烧的物质是乒乓球碎片。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的着火点低。
(3)A.根据图像可知,当氧气的体积分数在21%~16%之间时,蜡烛可以燃烧,因此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当时间为零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蜡烛熄灭后,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6%,即还有氧气,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蜡烛熄灭后,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那么剩余的84%是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气体的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1)烧杯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没有和氧气接触;试管中红磷和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
(2)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3)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解答】(1)①烧杯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烧杯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没有和氧气接触;
②b试管中的红磷的燃烧点为240℃,而热水的温度只有60℃,那么红磷不能燃烧的原因:试管中红磷和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
(2)改进后的图乙装置与图甲装置比较,优点是: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3)图乙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同学们设计了图丙装置,优势是: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17.【答案】(1)可燃物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或助燃剂)
(2)白磷A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温度计示数升高
(3)使白磷B隔绝空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解答】(1)白磷A和白磷B形成对照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可燃物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或助燃剂)。
(2)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白磷A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温度计示数升高。
(3)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使白磷B隔绝空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18.【答案】新物质;能量的变化;吸收或放出
【解答】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吸收或放出热量。
19.【答案】A
【解答】A、 蓄电池放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符合题意;
B、风力发电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水力发电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发电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答案】C
【解答】A、 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放热现象也有吸热现象,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中不只燃烧放热,如中和反应也能放热,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符合题意;
D、 人类利用的能量也有通过物理反应获得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燃料(气态)
CO
H2
CH4
热量(KJ)
282.6
285.8
890.3
现象
解释
①a试管中白磷燃烧;
②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原因分别是(1)① ;②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6节 保护土壤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保护土壤,2克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土壤的成分达标测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八年级下册第6节 光合作用课时训练,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合作用原理,光合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探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