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6/0-17113402433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5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6/0-171134024344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5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6/0-1711340243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综合训练题
展开这是一份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综合训练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人体的呼吸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的时间是( )
A.白天B.晚上
C.有光的情况下D.昼夜
2.农民在玉米播种前要耕田松土,这样做的原因是( )
A.有利于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B.抑制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C.有利于玉米根从土壤中获得更多的无机盐
D.减少水土流失
3.能正确表示呼吸作用的公式为( )
A.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能量
B.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C.水+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能量
D.有机物+二氧化碳→水+氧气+能量
4.如图是关于水果存放时,空气中氧气浓度与水果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曲线.根据图,你认为保存水果应选择哪一状态下的氧气浓度最适当( )
A.AB.BC.CD.D
5.下列各种生活现象中,不能表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
A.贮存大量蔬菜的地窖比空地窖暖和得多
B.地窖内的蔬菜因腐烂而散发出霉味
C.萌发种子释放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进入贮存水果的仓库,发现点燃的蜡烛燃烧不旺
6.小柯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 ,几天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
(2)如图乙,把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 环境中放置12 h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 。
7.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封,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煮熟的种子
8.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1)为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柯对种子消毒杀菌后,按图中甲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对种子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 。几天后,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 (填“A”“B”或“C”)。
(2)研究人员在晴天环境下,对栽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温室,进行24 h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绘制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 (填“P点前”“P点”或“P点后”)。
9.下图的实验装置用于测定种子萌发时因呼吸作用引起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并通过Y管上的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体积变化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1)在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前,要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为什么 ?
(2)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足以证明气体体积的变化就是由种子萌发引起,原因是缺少对照实验,请你设计一个对照实验 。
(3)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也会导致气体体积变化。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变化在2小时内是+0.2个单位,那么2小时内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实际呼吸速率是 单位/小时。
10.为了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填“左”或“右”)移动。
(4)小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
二、动物的呼吸作用
11.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就是吸进 ,呼出 ,把体内的 分解,释放 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12.关于人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实质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需要吸入氧气
B.人吸入氧,绿色植物吸入二氧化碳
C.都吸入二氧化碳
D.人吸入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吸入氧
13.如图是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一组实验,请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
(1)甲装置中小白鼠很快死去的原因是小白鼠的 作用导致玻璃罩内缺氧。
(2)乙装置中小白鼠能正常活着是因为绿色植物的 作用,更新了玻璃罩内的气体。这种生理活动的表达式是 。
(3)从这一实验现象分析,绿色植物的 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14.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
(1)该装置可测定的是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还是释放CO2的速率? 。
(2)15 min后,U形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 。
15.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甲图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 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乙图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请将实验步骤②补充完整: 。
(2)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其原理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写出一点即可)
16.为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会呼吸,小明设计了如图①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设计B起 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定量的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同时放出 气体。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4)小王同学受到小明的启示后认为该实验若把装置改变成如图②所示装置,还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
17.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且NaOH溶液能吸收CO2气体) ( )
A.A处上升,B处下降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D.A,B两处都不变
18.为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会呼吸,小明设计了如图①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设计B起 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因为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一定量的空气中某种成分同时放出 气体。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4)小王同学受到小明的启示后认为该实验若把装置改变成如图②所示,还能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
三、人体的呼吸结构
19.呼吸运动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呼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B.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扩大
C.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多于氧气
D.空气从外界进入肺的路线: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20.如图是模拟人体膈的升降与呼吸关系的装置,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编号3模拟肺
B.装置中编号4模拟横膈膜
C.手向下拉4,外界大气压小于2内气压
D.手向上顶4,模拟的是吸气过程
21.下左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下右图是平静吸气和呼气的胸廓变化示意图。
(1)在上左图的e点处,肺内气压比大气压 (选填“高”、“低”或“相等”)。
(2)当胸廓由A状态结束到B状态结束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可用上左图中的 段(用左图中的字母表示)表示。
22.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有: ① 数目很多,扩大了肺进行 的表面积; ② 壁及其缠绕在外面的 壁都很薄,都只有 层细胞构成.
23.如图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 ] 。
(2)①数量很多,外面包绕着[③] 。
(3)图中A表示的是肺泡中的 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B 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由此可知,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 完成的。
24.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吸气过程,膈肌舒张B.甲表示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C.乙表示呼气过程,膈肌舒张D.乙表示吸气过程,膈肌收缩
25.图中的图(一)代表呼吸肌的运动,图(二)为模拟膈肌运动,据图回答问题。
(1)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图(二)中 (填名称)模拟该器官。
(2)表示吸气过程的是图(一)中的 和图(二)中的 ,此时,肋间肌 ,肋骨和胸骨向上、向外运动;同时膈肌 ,膈顶部 ,胸廓的容积 。
肺便 ,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 ,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
26.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27.咳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人体可通过咳嗽将进入气管的异物排出体外,下列表示咳出异物时呼吸道内气流方向和肺内气压p内、外界气压p外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B.
C.D.
28.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以及胸腔和肺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甲表示呼吸运动中的 过程。
(2)肺泡内的氧气通过 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
(3)人体的呼吸作用能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请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29.“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其原理如图所示,利用冲击腹部的膈肌下软组织,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驱除,使人获救。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B.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大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
D.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小
30.下列各项表示平静呼吸时的吸气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B.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C.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从肺排出
D.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从肺排出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答】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氯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所以呼吸作用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不管白天和黑夜都能进行。
故选D。
2.【答案】A
【解答】耕地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氧气增多,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因此,"农民播种之前要耕地松土”,其目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氧气”,有利于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B。
3.【答案】B
【解答】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分解有机物的含义是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是指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以维持生命活动之需要;故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故答案为:B。
4.【答案】B
【解答】水果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要释放二氧化碳,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当氧气浓度在B点时,水果释放的二氧化碳最少,即此时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因此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在B点时最好.
故选:B
5.【答案】B
【解答】A. 贮存大量蔬菜的地窖比空地窖暖和得是因为蔬菜在地窖中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散失出来,表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B.地窖内的蔬菜因腐烂而散发出霉味是由于在细菌或者真菌导致蔬菜变质的情况,不属于植物的呼吸作用,符合题意。
C.萌发种子释放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物质是二氧化碳。植物呼吸作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碳,表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需要氧气。贮存水果的仓库,发现点燃的蜡烛燃烧不旺说明仓库中氧气含量不足,是由于水果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表明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黑暗(或无光照);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解答】(1)甲实验中,A、B两个装置的区别在于种子是否具有活性,煮熟的种子已经失去活性,无法进行呼吸作用,而A装置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所以设置B组的目的是与A组进行对照。种子呼吸作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观察到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B中不变浑浊。同时可以证明了植物呼吸作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故填 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 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 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
(2)由于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会进行光合作用,将对实验产生干扰,因此在做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是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装置是放在黑暗的环境下。 12 h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 ,此时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袋中的氧气含量较低,并不能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要验证是否产生二氧化碳需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故填 黑暗(或无光照) 、 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
故答案为:(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 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 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 黑暗(或无光照) ; 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
7.【答案】A
【解答】A.若y表示温度,随着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瓶内的温度会升高,而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所以表明a是萌发的种子。故A正确。
B.若y表示氧气含量, c曲线含量降低,煮熟的种子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保温瓶内氧气含量不变。故B错误。
C. 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b线表示质量不变。由于种子萌发过程中不断消耗种子内的有机物,因此种子的质量会减小,故C错误。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 ,c曲线表示含量减小,煮熟的种子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保温瓶内二氧化碳含量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1)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B
(2)P点前
【解答】(1) 实验是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因此需要排除其他因素可能对实验进行干扰,例如种子表面附着的微生物。所以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A装置干燥的种子,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仅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B装置是浸过水的种子,呼吸作用较为旺盛,产生较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明显浑浊;C是煮熟过的种子,种子已死,不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B。
(2) 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刚开始光照强度较弱,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较少,二氧化碳含量还会缓慢增加,此时位于P点前;P点时,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装置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最高值;P点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由此可知 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P点前。
故答案为:(1)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 B ; (2) P点前 。
9.【答案】(1)减少X、Y管内由于液体压强不同引起的误差
(2)将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煮沸的种子,其他条件相同
(3)1.1
【解答】(1)在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前,要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是为了减少X、Y管内由于液体压强不同引起的误差。
(2) 设计实验时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只有这一组不足以说明容器内气体体积变化是由萌发的种子引起,还可能由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引起,为使实验更准确,应该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时,需要考虑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萌发种子的有无,因此对照实验只需将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煮沸的种子即可。
(3)实验组中的压强在2个小时内,变化了-2个单位,而对照的压强却增加了+0.2个单位,所以种子的实际因呼吸改变的压强变化为2.2个单位,所以其每小时的呼吸速率为1.1单位/小时;
10.【答案】(1)用手 握住试管(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进行微加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对照
(3)右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解答】(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11.【答案】氧气;二氧化碳;有机物;能量
【解答】生物体内的线粒体把有机物当做燃料与氧结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还能释放出能量。
故答案为:氧气 二氧化碳 有机物 能量
12.【答案】A
【解答】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需要氧气的参与;
故答案为:A。
13.【答案】(1)呼吸
(2)光合;二氧化碳+水 →叶绿体光 有机物+氧气
(3)光合
【解答】(1)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所以甲装置中小白鼠很快死去的原因是小白鼠的呼吸作用导致玻璃罩内缺氧。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乙装置中小白鼠能正常活着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更新了玻璃罩内的气体。这种生理活动的表达式是二氧化碳+水 →叶绿体光 有机物+氧气;
(3)植物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所以从这一实验现象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呼吸(2)光合、二氧化碳+水 →叶绿体光 有机物+氧气(3)光合
14.【答案】(1)吸收O2的速率
(2)左边上升,右边下降
【解答】(1) 蝗虫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装置中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 ,导致装置内的气压降低,因此可以通过吸收氧气的多少来测定蝗虫的呼吸作用速率。故填 吸收O2的速率 。
(2) 15 min后 ,A瓶由于蝗虫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导致A瓶气压降低,B瓶中是死去的蝗虫,不进行呼吸作用,装置内的气压保持不变,因此会大于A瓶中的其他,故U形管管内液面左边上升,右边下降。故填左边上升,右边下降 。
故答案为:(1)吸收O2的速率 (2)左边上升,右边下降
15.【答案】(1)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解答】(1)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在设计实验时,应保证单一变量,故实验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 需要保证小鼠的品种相同、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故答案为: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
(2) 液柱会移动是由于装置内的空气将进行热胀冷缩,由于小鼠呼吸作用时会产生能量,部分能量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失,造成装置内温度升高,液柱移动得越快,小鼠释放的热量越多,呼吸作用越剧烈。故答案为: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
(3)为了使实验更加明显,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增加小鼠的数量,小鼠数量增加,可使释放的热量更多,液体移动的速度将会加快;二是将导管的直径变细,直径越细,导管中的液体移动的距离将会更明显。故答案为: 增加小鼠数量或换用更细的导管
故答案为:(1)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数量或换用更细的导管。
16.【答案】(1)对照
(2)二氧化碳
(3)取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4)不合理,小动物呼吸消耗氧气,但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低于一定程度时动物不能生存,因此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解答】(1)实验设计B起 对照 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定量的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同时放出 二氧化碳 气体。保存进入下一题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还要验证里面是否还有氧气,故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取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
(4))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前提是动物把里面的氧气全部消耗掉,如果有剩余,则测量不准确,故不合理,小动物呼吸消耗氧气,但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低于一定程度时动物不能生存,因此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17.【答案】A
【解答】小白鼠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密闭装置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密闭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密闭装置中的空气减少,气压减小,U形管A端液面上升,B端液面下降。
故答案为A.
18.【答案】(1)对照
(2)CO2
(3)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4)不合理,因为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解答】(1)分析实验装置可知,除了A装置有昆虫之外,A和B两个装置完全相同,所以实验设计B起到对照的作用。(2)动物在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证明该动物消耗了一定量的空气中某种成分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3)根据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把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果继续燃烧说明有氧气,如果熄灭,说明缺少氧气。(4)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前提是动物把里面的氧气全部消耗掉,图②所示装置中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所以氧气有剩余,则测量不准确,设置也就不合理。
故答案为:(1)对照;(2)CO2;(3)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4)不合理,因为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19.【答案】D
【解答】A、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因此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A不符合题意;
B、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B不符合题意;
C、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多,呼出的氧气比吸入的少,因此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氧气少,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答案】B
【解答】A、装置中编号3模拟胸廓,A错误;
B、装置中编号4模拟横膈膜,即膈肌,B正确;
C、手向下拉4膈肌,胸廓扩张,2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吸气,C不符合题意。
D、 手向上顶4,模拟的是呼气的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1.【答案】(1)低
(2)bcd
【解答】(1)图1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在图1的e点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2)图2的B状态表示膈顶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故是呼气过程,左图中曲线bcd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故答案为:(1)低;(2)bcd。
22.【答案】肺泡;气体交换;肺泡;毛细血管;一
【解答】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肺泡数目极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答案为:肺泡;气体交换;肺泡;毛细血管;一。
23.【答案】(1)①;肺泡
(2)毛细血管
(3)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解答】(1)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位于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图中①表示肺泡。故填①、肺泡。
(2)肺中含有大量肺泡,肺泡由单层细胞构成,肺泡外遍布脉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故填:毛细血管。
(3)A是从肺泡进入血液,B从血液中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说明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故填: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故答案为(1)①、肺泡 (2)毛细血管 (3)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
24.【答案】D
【解答】在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中,锥型罩模拟胸腔壁,气球模拟肺,导管模拟气管。甲图橡皮膜向上推,锥型罩内体积变小,内气压变大,代表呼气过程。乙图中橡皮膜向下拉,锥型罩内体积变大,内气压变小,代表吸气过程。
故答案为:D。
25.【答案】(1)肺;气球
(2)①;②;收缩;收缩;下降;增大;扩张;下降
【解答】(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在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中,锥型罩模拟胸腔壁,气球模拟肺,导管模拟气管。
(2)吸气过程,胸腔体积增大,在图(一)的①和图(二)的②均表示吸气。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肺扩张,肺内压力减小, 外界气体就被吸入 。
故答案为:(1) 肺 、 气球 (2) ① 、 ② 、 收缩 、 收缩 、 下降 、 增大 、 扩张 、 下降 。
26.【答案】B
【解答】甲图表示肺内压和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乙图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ab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bd阶段肺内气压大于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呼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减少,乙图的状态时从B到A。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
故答案为:B。
27.【答案】A
【解答】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
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
咳出异物时,人处于呼气状态时,外界大气压与肺内气压的关系正确的是P外<P内。
故选A。
28.【答案】(1)吸气
(2)扩散
(3)葡萄糖+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1)膈肌收缩,胸腔体积变大,肺吸气。
(2) 氧气通过 扩散作用,不需要消耗能量, 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
(3)人体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式:葡萄糖+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
29.【答案】D
【解答】 A、咽是食物和气体共同的通道,即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有的一个器官,A说法正确。
BD、冲击腹部,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阻塞物冲出,B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C说法正确。
故选D
30.【答案】B
【解答】 膈肌、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体积变大,胸内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将气体压入肺部; 膈肌、肋间外肌舒张,使胸腔体积变小,胸内压强变大,肺将气体压入外界。
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6节 保护土壤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保护土壤,2克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土壤的成分达标测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八年级下册第6节 光合作用课时训练,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合作用原理,光合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探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