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八下 《庄子》二则导学案(学生版) 学案 1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庄子》二则导学案(教师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礼记》二则导学案(学生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礼记》二则导学案(教师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马说》导学案(教师版) 学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
展开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一读,读准字音。同桌相互听评,达到读准字音的程度。
2.二读,读通文意。对照注释,边读边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3.三读,读出情感。仔细品读“也”字句的不同语气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二、预习任务
1.完成“三读”任务。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完成下面三项小任务。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___________手法。
5.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7.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中导读】
一、读其文
1.正音。
衹( )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 一食( )或尽粟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 才美不外见( ) / 食( )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 )?
2.节奏。(文中标画)
二、通其意
1.译读第一段。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第一段:
(1)读了第一段后,说说作者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即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
(2)千里马最终的遭遇是什么?
2.译读第二段。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第二段: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3)对食马者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3.译读第三段。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第二段:
(1)食马者的愚蠢无知(“不知马”)具体表现如何?(千里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2)文章主旨句: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三、品其味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分析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四、理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五、捋知识
1.通假字
①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
②才美不外见(xiàn)(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 )
④其真无马邪(yé)( )
2.古今异义:虽 奴隶 或
3.一词多义:策 能 尽
4.词类活用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
②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
③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句前省略主语“____________”。)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固定格式,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1 《庄子》二则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1 《庄子》二则综合与测试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yōng ,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