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6178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6178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61783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限时训练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共8页。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A基础培优练】
时间:40分钟 总分:65分
(知识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2022年湖南邵阳月考)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天空呈蓝色而云为白色的原因分别是( )
A.折射和反射 B.散射和反射
C.折射和散射 D.反射和散射
2.冬季农民用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图中箭头能表示其原理的是( )
A.辐射A增强 B.辐射C减弱
C.辐射D增强 D.辐射B增强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天空呈蓝色的原因是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更容易被大气散射;云层对太阳光具有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各波段的可见光都可被反射,所以云层呈现白色。第2题,冬季农民人为制造烟幕就相当于增厚了云层,加大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从而防止农作物受冻。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
[知识点1、2](2021年广东深圳期中)诗句“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是古人对霜降时节景观的描述。据此完成第3~4题。
3.诗中描述的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多云的黄昏 B.多云的夜晚
C.晴朗的凌晨 D.晴朗的午后
4.诗中景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弱 B.地面辐射弱
C.地面反射弱 D.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诗中描写的是霜降景观,夜晚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易形成霜,日出前气温降至一天中最低,此时霜最明显;晴天,大气逆辐射较弱,夜晚降温幅度较大,有利于霜的形成,故诗中的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晴朗的凌晨,C项正确。第4题,由上题可知,霜的形成与夜晚气温下降有关,大气逆辐射弱时,保温作用较差,降温幅度大,有利于霜的形成,D项正确。
[知识点1、2]下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读图,完成第5~6题。
5.11月4日白天云层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温作用 B.吸收作用
C.反射作用 D.散射作用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1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
B.11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
C.11月6日夜间最容易出现霜冻
D.三天中气温最低都出现在子夜时分
【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11月4日白天云层的主要作用是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第6题,11月5日昼夜均为晴天,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最大。
[知识点1](2022年浙江宁波期末联考)在夏季,对新疆某绿洲以及周边的沙漠地区的地温进行测量,会出现沙漠整日温度高于绿洲的现象。下图为某日绿洲与沙漠的温度变化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在图示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正午沙漠的大气逆辐射最强 ②日落绿洲的大气逆辐射最强 ③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 ④6时左右绿洲地面辐射最弱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8.夜间沙漠地表温度高于绿洲的主要原因是( )
①白天温度高,积累热量 ②夜间蒸发(腾)少,带走热量少 ③夜间空气湿度小,吸收地面辐射少 ④夜间大气逆辐射强,保温的效果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7.D 8.C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沙漠温度最高时是17时左右,温度越高,物体辐射能力越强,因此沙漠的大气逆辐射最强时是17时左右,①错误;绿洲温度最高时是13时左右,因此绿洲的大气逆辐射最强时是13时左右,②错误;物体温度越低,辐射能力越弱,读图可知,上午绿洲温度低于沙漠,因此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③正确;6时左右绿洲温度最低,因此6时左右绿洲地面辐射最弱,④正确。第8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夜间沙漠地表温度高于绿洲的主要原因是白天沙漠温度高,积累热量多,且沙漠中植物少,夜间蒸发(腾)少,带走热量少,使夜间沙漠地表温度高于绿洲,①②正确。夜间沙漠中空气湿度小,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应该是沙漠地表温度低于绿洲温度,与题意不符,③④错误。
[知识点1、2](2022年江苏扬州期末)近年来,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是主要原因之一。图甲为二氧化碳增强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示意图,图乙为根据该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的统计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甲 乙
9.二氧化碳在增强温室效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B.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
C.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D.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10.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显著,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A.将实验玻璃瓶悬空放置 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答案】9.A 10.B
【解析】第9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所以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不吸收,但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A项正确;破坏臭氧层的是氟氯烃,不是二氧化碳。第10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瓶子悬空放置,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减弱了实验效果,A项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可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项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项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项错误。
[知识点2](2022年陕西宝鸡期末)通常,水汽受蒸发作用由地表升至空中,当两个下垫面湿度不同,又有水平气流通过时,出现湿度大的气流流动到湿度小的地方的情况,导致湿度小的地方下面湿度高,上面湿度低,水汽凝结向地表或土壤输送,此现象被称为逆湿现象。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地区夏季逆湿出现概率图。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下列选项中,易发生逆湿现象的是( )
A.荒漠中心 B.绿洲中心
C.湖区绿洲边缘的荒漠 D.腾格里沙漠边缘绿洲
12.下列选项中,易形成逆湿现象的时段是( )
A.晴朗无风的白天 B.晴朗无风的夜晚
C.多云大风的白天 D.多云大风的夜晚
13.干旱、半干旱地区出现逆湿现象,可以( )
A.增加降水 B.改善土壤墒情
C.加剧干旱 D.增加大气湿度
【答案】11.C 12.B 13.B
【解析】第11题,从材料可知,逆湿现象是两个下垫面湿度不同,又有水平气流通过时,出现湿度大的气流流动到湿度小的地方的情况。绿洲湿度较大,荒漠湿度较小,绿洲边缘的荒漠容易受到绿洲的湿空气影响,形成逆湿现象,C项正确。第12题,从夏季逆湿出现概率图可知,夜间逆湿出现概率大,A、C项错误;晴朗的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夜间降温幅度大,水汽容易凝结,B项正确,D项错误。第13题,由材料可知,逆湿现象发生时水汽凝结向地表或土壤输送,可改善土壤墒情,B项正确;逆湿现象不能增加降水,A项错误;逆湿现象发生时水汽凝结向地表或土壤输送,使土壤湿润,减轻干旱,C项错误;会加大土壤湿度,D项错误。
[知识点1、2]“阳伞效应”是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阳伞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的散射作用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吸收作用增强
15.“阳伞效应”可能会造成( )
①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 ②降低地面温度
③降低夜间气温 ④减小昼夜温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4.C 15.D
【解析】第14题,据“阳伞效应”的概念可知,受大气中大量烟尘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这主要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有关。第15题,“阳伞效应”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降低地面温度,①②正确;空气中存在大量灰尘,会加强大气逆辐射,从而提高夜间气温,③错误;白天气温降低,夜间气温升高,从而减小昼夜温差,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20分)
16.[知识点1、2]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填数字)(①大气和地面的反射,②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③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④太阳辐射)(4分)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4分)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4分)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4分)
(5)秋冬季节,农民往往通过在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4分)
【答案】(1)① ④ ② ③
(2)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3)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
(5)燃烧湿草可以产生大量的浓烟,浓烟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B素养提升练】
大气透明度往往与大气密度、天气有关。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完成第1~3题。
1.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
A.纬度相当 B.海拔相当
C.距海远近相同 D.大气透明度相近
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3.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
A.地面辐射弱 B.太阳辐射强
C.大气辐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1.A 2.B 3.D
【解析】第1题,图示箭头①⑤都是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若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即两箭头所示的太阳高度是相同的,说明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当,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第2题,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接受了地面辐射②⑦增温后再通过热传导作用,向高空大气传送热量,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越远离地面温度越低。第3题,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形成霜冻;夜晚无太阳辐射,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图甲为“阳光居室”,图乙为潮汐能发电机。
甲 乙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气温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答案】(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