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核心素养目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目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习题),共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教学设计
课题
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是本单元第1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直接点明主题,一方面它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工具和技术”,我们要探讨的是“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对于工具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本课创设的生活情境是“取核桃仁”,学生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比较、评价,构建对“工具和技术”的理解。从具体的体验,再联系到生活中更多的工具,如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等,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让学生梳理对“具和技术”所建立的认知,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用过的工具和技术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基本上能列举很多具体的工具和技术,但要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就感到很困难,因为日常生活中学生更多时候只关注二者中的一个,他们只觉得一一个工具好用,而容易忽略发明工具背后需要的技术支撑。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巧取核桃仁”活动,了解生活中的常见工具和技术,知道一种工具可能有不同用法,不同工具使用的技术可能不同,认识到工具和技术之间存在联系。
科学思维目标
观察和比较同一任务下不同工具的结构和使用情况,通过分析、交流,初步构建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目标
在“巧取核桃仁”的过程中,合理选择并使用工具,描述使用效果和感受。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知道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教学难点
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学生准备:
木棍、轮子、砖块、铁锤、核桃夹、核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教师提问:举例说说你用过什么工具和技术,用它们来做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技术。例如:汽车、轮船、飞机等都是交通工具,它们都用到了交通运输技术;在日常农业生产过程中,播种机灌溉系统、谷物收割机等都是农业工具,它们都用到了农业的技术等。
(二)教师谈话: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下面这些工具:扳手、钳子、螺丝刀、壁纸刀、剥线钳、卷尺、磨片、直角尺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工具和技术方面的知识。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问让学生释放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探索活动1:取出核桃仁
1.教师介绍活动的步骤,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过程。
(1)不用任何工具,借助身体的力量尝试用各种方法取出核桃仁。
(2)借助一些工具,如木棍、轮子、铁锤等,分别尝试取出核桃仁。
(3)借助核桃夹取出完整的核桃仁。
3.注意事项:在使用工具时,防止手被戳伤或压伤。
4.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
(1)教师先发给每个小组4个壳比较硬的核桃,让学生借助身体的力量尝试。
(2)再发工具,最后发核桃夹。
(3)让学生体验取核桃仁活动的完整过程,并要求学生把每一个过程取出的核桃仁和壳都保存下来,分开摆放。
(二)探索活动2:评估你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1.用短语评价你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提示:敲击、碾压、易碎、费力、费时等。)
2.引导学生结合活动体会,尽可能从核桃仁是否完整、过程是否简单、操作是.否费力、完成时间的长短等多个方面来对活动过程和感受进行评价。
(三)探索活动: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1.教师提问:你用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等这些生活常用工具来做什么?你是如何使用它们的?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有哪些不便?
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四)研讨
1.探索活动任务中,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提示:借助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不用工具,到用随意选择出的工具,再到用核桃夹,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找出区别和联系。)
2.在上面的探索任务中,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虽然它们都是工具,但与核桃夹相比,你认为哪个工具更好?你们是如何完整地取出- -个核桃仁的,用了什么技巧?
3.结合探索活动,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工具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的。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什么是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是最基本的机械,是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机械是人运用力的基本机械元件。在人类最早期的伟大发明发现中,对工具、火与语言的掌握,使得人类最终从一般动物中脱离出来。而简单机械,则是人在改造自然中运用机械工具的智慧结晶,是牛顿力学(向量力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学生思考、动手与合作。
学生思考、交流与评价。
学生思考、动手与合作。
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并总结。
学生阅读、思考与交流
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活动中感受“特定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些有难度的任务”。
通过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核桃夹的作用,促进学生对简单工具的认识。
三个活动,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不断思考“工具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断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
经历过探索活动之后,从主观感受再联系到工具和技术这一抽象的看法时,能用更多短语客观地评价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引导学生阅读、丰富知识和技能。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人们在面对特定的问题时,选择特定的工具来解决会更便利。人们在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巧等技术部分,往往又会转变成新工具发明的动力。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工具,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
板书设计
1 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
工具:帮助完成任务的物品
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 技术:制造、使用工具的方法
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课后作业
一、填空题
1.我们工作时使用的各种器具都可以叫作( ),比方铅笔、指甲刀等。
2.制造、使佣各种工具所用到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叫作( ),比方通信技术、冶金技术等。
3.温度计是种测量工具,常用它来( );螺丝刀是一种机械工具,常用它来( );自行车是一种交通工具, 常用它来( )。
4、取核桃仁最合适的工具是( ),不但省时省力,而且果肉较为完整。
二、判断题
9.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
10.使佣工具都可以省力。( )
11.同一个任务可以用到多种技术。( )
12.一种工具只有一个途。( )
课后反思
亮点:本课是“工具与技术”单元的起始课,大部分学生对于工具和技术有模糊的认知,如工具是平时经常使用的物品,技术是科学知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工具和技术的具体定义,对工具和技术的关系也不清楚,因此,需要教师借助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新认知.本课立足于学生对工具与技术的前概念,引导他们经历“没有工具一使用工具——使用特定工具”的探索流程,从而发展学生对工具与技术的新认识,让他们意识到技术创造了工具,如何使用工具就是一门技术。
不足:教材的资料中,需要个学生介绍更多的工具,让学生对工具认识加深,这样他们才能理解工具方便,省力的作业。
教学建议:可以以小百科的形式介绍各种工具,例如:石磨,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鲁班发明磨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因此到鲁班的时代发明磨,是有可能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教学设计
课题
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是本单元第1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直接点明主题,一方面它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工具和技术”,我们要探讨的是“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对于工具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本课创设的生活情境是“取核桃仁”,学生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比较、评价,构建对“工具和技术”的理解。从具体的体验,再联系到生活中更多的工具,如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等,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让学生梳理对“具和技术”所建立的认知,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用过的工具和技术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基本上能列举很多具体的工具和技术,但要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就感到很困难,因为日常生活中学生更多时候只关注二者中的一个,他们只觉得一一个工具好用,而容易忽略发明工具背后需要的技术支撑。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巧取核桃仁”活动,了解生活中的常见工具和技术,知道一种工具可能有不同用法,不同工具使用的技术可能不同,认识到工具和技术之间存在联系。
科学思维目标
观察和比较同一任务下不同工具的结构和使用情况,通过分析、交流,初步构建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目标
在“巧取核桃仁”的过程中,合理选择并使用工具,描述使用效果和感受。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知道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教学难点
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学生准备:
木棍、轮子、砖块、铁锤、核桃夹、核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教师提问:举例说说你用过什么工具和技术,用它们来做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技术。例如:汽车、轮船、飞机等都是交通工具,它们都用到了交通运输技术;在日常农业生产过程中,播种机灌溉系统、谷物收割机等都是农业工具,它们都用到了农业的技术等。
(二)教师谈话: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下面这些工具:扳手、钳子、螺丝刀、壁纸刀、剥线钳、卷尺、磨片、直角尺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工具和技术方面的知识。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问让学生释放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探索活动1:取出核桃仁
1.教师介绍活动的步骤,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过程。
(1)不用任何工具,借助身体的力量尝试用各种方法取出核桃仁。
(2)借助一些工具,如木棍、轮子、铁锤等,分别尝试取出核桃仁。
(3)借助核桃夹取出完整的核桃仁。
3.注意事项:在使用工具时,防止手被戳伤或压伤。
4.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
(1)教师先发给每个小组4个壳比较硬的核桃,让学生借助身体的力量尝试。
(2)再发工具,最后发核桃夹。
(3)让学生体验取核桃仁活动的完整过程,并要求学生把每一个过程取出的核桃仁和壳都保存下来,分开摆放。
(二)探索活动2:评估你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1.用短语评价你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提示:敲击、碾压、易碎、费力、费时等。)
2.引导学生结合活动体会,尽可能从核桃仁是否完整、过程是否简单、操作是.否费力、完成时间的长短等多个方面来对活动过程和感受进行评价。
(三)探索活动: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1.教师提问:你用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等这些生活常用工具来做什么?你是如何使用它们的?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有哪些不便?
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四)研讨
1.探索活动任务中,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提示:借助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不用工具,到用随意选择出的工具,再到用核桃夹,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找出区别和联系。)
2.在上面的探索任务中,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虽然它们都是工具,但与核桃夹相比,你认为哪个工具更好?你们是如何完整地取出- -个核桃仁的,用了什么技巧?
3.结合探索活动,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工具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的。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什么是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是最基本的机械,是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机械是人运用力的基本机械元件。在人类最早期的伟大发明发现中,对工具、火与语言的掌握,使得人类最终从一般动物中脱离出来。而简单机械,则是人在改造自然中运用机械工具的智慧结晶,是牛顿力学(向量力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学生思考、动手与合作。
学生思考、交流与评价。
学生思考、动手与合作。
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并总结。
学生阅读、思考与交流
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活动中感受“特定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些有难度的任务”。
通过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核桃夹的作用,促进学生对简单工具的认识。
三个活动,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不断思考“工具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断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
经历过探索活动之后,从主观感受再联系到工具和技术这一抽象的看法时,能用更多短语客观地评价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引导学生阅读、丰富知识和技能。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人们在面对特定的问题时,选择特定的工具来解决会更便利。人们在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巧等技术部分,往往又会转变成新工具发明的动力。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工具,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
板书设计
1 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
工具:帮助完成任务的物品
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 技术:制造、使用工具的方法
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课后作业
一、填空题
1.我们工作时使用的各种器具都可以叫作( ),比方铅笔、指甲刀等。
2.制造、使佣各种工具所用到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叫作( ),比方通信技术、冶金技术等。
3.温度计是种测量工具,常用它来( );螺丝刀是一种机械工具,常用它来( );自行车是一种交通工具, 常用它来( )。
4、取核桃仁最合适的工具是( ),不但省时省力,而且果肉较为完整。
二、判断题
9.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
10.使佣工具都可以省力。( )
11.同一个任务可以用到多种技术。( )
12.一种工具只有一个途。( )
课后反思
亮点:本课是“工具与技术”单元的起始课,大部分学生对于工具和技术有模糊的认知,如工具是平时经常使用的物品,技术是科学知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工具和技术的具体定义,对工具和技术的关系也不清楚,因此,需要教师借助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新认知.本课立足于学生对工具与技术的前概念,引导他们经历“没有工具一使用工具——使用特定工具”的探索流程,从而发展学生对工具与技术的新认识,让他们意识到技术创造了工具,如何使用工具就是一门技术。
不足:教材的资料中,需要个学生介绍更多的工具,让学生对工具认识加深,这样他们才能理解工具方便,省力的作业。
教学建议:可以以小百科的形式介绍各种工具,例如:石磨,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鲁班发明磨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因此到鲁班的时代发明磨,是有可能的。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