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PPT课件+习题+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展开《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等核心概念。
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从让学生生活现象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工具与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已经知道的工具和技术有哪些,他们认为什么是工具什么是技术,以及关于工具与技术,他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各种工具 “取出核桃仁”,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中,感受工具的作用,再由此拓展到生活中其他工具的使用,让学生认识到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点明本单元的主题。教材在“取出核桃仁”这个活动中,将工具的使用划分为三个层次,从不使用工具,到使用一般工具,再到使用特定工具,同时,将活动的效果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取出核桃仁,二是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最后对取出核桃仁的整个过程进行组织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工具和技术可以为生产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不同工具有不同的作用,背后有不同的技术支持,完成某些任务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
学生在“取出核桃仁”这个活动中会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以此为媒介联系到生活中更多的工具,如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等,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的工具和技术进行比较、评价,进而建构对“工具和技术”的个体理解,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工具和新技术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六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剪刀、小刀、锤子、螺丝刀等工具并不陌生,对通信技术、克隆技术等技术也有所耳闻,累积了不少对工具和技术的体验和感知,这会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动力来源。但学生平时很少将技术和工具联系起来,只关注二者中其一,容易忽视工具的发明需要技术支持 ,而新工具的使用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另一方面,使用同一种工具,新手和熟手之间也存在经验上的差异,这属于技术上的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工具的使用效果,这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列举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
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科学探究目标:
在取出核桃仁的活动中,能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工具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知道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难点:认识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材料准备】
核桃若干、核桃夹、锤子、钳子、木棍、扳手
1.核桃用硬一点的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出示各种工具的图片。
教师提问:你用过这些工具吗?用它来做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当补充介绍工具。
教师提问:在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很多技术,你知道哪些技术?你用来做什么?你认为工具和技术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提炼观点。
教师小结:看来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帮助,今天我们来挑战取出核桃仁,看看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
设计意图:从举例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工具和技术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唤醒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关注和思考,尤其让学生开始思考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2.探索
活动一 取出核桃仁
教师介绍活动任务:取出核桃仁,并尽可能保证核桃仁的完整,要求学生把每一次取出的核桃仁和壳按步骤分开保存
步骤①:不使用工具, 学生借助身体的力量尝试取出核桃仁;
步骤②:借助一般工具,教师提供木棍、锤子、扳手、钳子等工具,学生继续尝试取出核桃仁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利用这些工具来帮助我们取出核桃仁的?使用工具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更好用的工具可以取出核桃仁吗?
步骤③: 教师提供核桃夹,学生使用核桃夹取出核桃仁(学生若不会使用核桃夹,教师可适当演示),反复尝试几次
设计意图:学生从不使用工具,到使用一般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这三个层次来尝试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在这个过程中包含对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也包含对完成任务的经验、操作使用工具等的积累和技巧。使学生感受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同时意识到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不同的使用效果。
活动二 评估你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教师: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核桃仁完整吗?用短语评价你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例如敲击、碾压、轻松、费力、省力、费时等。使用核桃夹后,你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交流讨论,从工具使用方法、工具使用感受、工具使用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完成活动记录单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技术?你觉得工具和技术谁更重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过程,说一说夹的方法、取的技巧、用力的方法等。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对工具使用的使用进行评价,如是否方便、是否省力、是否省时、是否安全等。然后从工具过渡到技术,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巧都属于技术的范畴,通过提问“工具和技术哪个更重要”,使学生认识到工具和技术都很重要,它们是紧密联系的。
活动三 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师提问:生活中,你用过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吗?你用这些工具来做什么?你是如何使用它们的?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这些工具的背后有哪些技术?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经历了取核桃仁的过程后,学生再来分析这些工具时,思考的角度能更加集中,评价的指标也更加明确。上述三个活动,从特定场景到生活一般场景,让学生不断思考“工具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断寻找“工具和技术”之间的关联。
3.研讨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活动,说说你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
学生思考,教师提炼观点,并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探索活动之后,能逐渐从具体走到抽象,对工具和技术的认识 能用短语评价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进一步思考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突出工具和技术的融合
【板书设计(生成)】
【板书说明】
白色手写板贴为学生的即时课堂生成,表示的是学生可能提到的方法、感受和效果
【学生记录单设计】
【班级记录表设计】
【其他说明】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记录单
班级 姓名 小组 日期
任务: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
选用的工具 | 工具使用方法 (敲、压、砸等) | 工具使用感受 (省力、省时等) | 取出核桃仁的效果 (是否能取出完整的核桃仁) |
不用工具 |
|
|
|
借助木棍
|
|
|
|
借助锤子 |
|
|
|
借助扳手 |
|
|
|
借助钳子
|
|
|
|
借助核桃夹 |
|
|
|
你认为,工具与技术之间有什么联系
3 工具与技术
当今世界,工具和技术紧密相连,工具往往是技术的物化成果,技术则是工具发明革新的基础。工具和技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单元共有7课,始终围绕着“工具与技术”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一方面承担着揭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工具与技术”的任务,告知学生本单元要探讨的主题是“工具和技术及其联系”;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已知什么和欲知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2~5课的主题是“探究几种具体且广泛使用的工具”,引导学生分别对斜面、杠杆、轮轴等简单机械开展探索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设计和制作一些简单工具,并通过使用来感受其功能,进而理解其工作原理。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根据实践的感受自主设定评价目标,以此认识机械的各个部件,了解它们的功用,进而尝试着利用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6~7课的主题是“探究两种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技术”,主要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技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学生在“微小世界”单元中已经认识并使用了多种观察工具,因此对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学生对各种新工具和新技术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很多对工具和技术的体验和感知,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本单元学习活动的动力。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时,每节课都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
1.突出工具与技术的融合,注重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本单元所设定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结合生活经验,体验并感悟工具和技术在解决特定问题时能够给人们带来便利,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工具和技术融合在每一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2.突出工具与技术的特点,关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发明背景—任务与测试—评估与交流—社会影响”的基本框架进行活动,让学生对工具与技术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对“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形成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在学习中感受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价值。此外,在每一课的活动中,借助测试任务的方式和指标的变更,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1课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教材P40~4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1.列举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 2.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科学探究目标 在取出核桃仁的活动中,能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工具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选择不同工具和技术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选择不同工具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原因。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木棍、轮子、砖块、铁锤、核桃夹、核桃、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钉钉子、切苹果、剪纸的场景图片。)往墙上钉钉子用了什么工具?(预设:钉锤。)切苹果用了什么工具?(预设:水果刀。)剪纸用了什么工具?(预设:剪刀。) 2.讲解:钉锤、水果刀、剪刀等都是帮助我们完成某些任务的工具,而完成任务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叫作技术,比如通信技术、防盗技术、降噪技术等。 3.提问:请大家说说,你们在生活中还用过哪些工具和技术?(教学提示:对于工具,学生通常能说很多,但对于技术,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事、物的层面,此处提问是为了唤醒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关注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因此无论学生回答得是否完备,都应当给予鼓励和认可,即使是一些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暂时搁置,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纠正。) 4.揭题:大家的生活经验真丰富!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而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些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板书: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一:取出核桃仁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核桃。)如果不借助任何工具,你们会用什么方法取出核桃仁?(预设:用拳头砸;用手捏;用脚踩;……)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按要求取出核桃仁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在不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打开核桃,当学生发现徒手取核桃仁很困难时,自然会想到借助工具来完成任务。然后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慢慢总结出方便取出核桃仁的方法,也就对技术有了亲身的体会。最后让学生使用核桃夹取出核桃仁,即将特定工具与普通工具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特定工具是为了特定情形、运用了特定技术而设计改进的工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工具与技术关系的理解。 探索二:评估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并用短语进行评价。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你们认为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1: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更简单、省力、方便。 主持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 |
|
探索 与研讨 | 学生2: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例如,用铁锤开核桃使用的是敲击的方法,能打开核桃但核桃仁被砸碎;而用核桃夹开核桃使用的是碾压的方法,操作起来更方便、更省力,而且取出的核桃仁较完整。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2.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活动中的发现。 小组1:我们组发现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是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更简单、省力、方便。 主持人:你们认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使用核桃夹之后,你们解决问题的技巧有什么变化? 小组2:我们组认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使用核桃夹之后,用碾压的方法能取出完整的核桃仁,而且更省力、方便、安全。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3.小结:我们发现可以选择多种工具取出核桃仁,而核桃夹是最合适、最方便的。生活中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使用了合适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总结方法,改进原有的工具。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技术。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思考不使用工具应该如何操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体验之后再思考能用其他工具吗?这样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思考,动手之后再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动手能力。 探索三: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42各种工具的图片。)这些工具通常用来做什么?要如何使用它们?(预设:手机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等;温度计用来测量体温;螺丝刀用来拧螺丝;自行车用来代步出行。) 2.追问: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造成哪些不方便?(预设:没有手机就不能快速地联系他人;没有温度计就不能获知准确的体温;没有螺丝刀,拧螺丝就会费力、费时;没有自行车代步会消耗大量时间。) |
|
探索 与研讨 | 3.研讨:结合探究的过程,说说你们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预设:工具是帮助完成任务的物品,技术是使用工具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理论回到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工具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理解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场景,恰当地使用工具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
|
拓展 与小结 |
2.工具与技术的关系维恩图 |
|
板书 设计 | 3.1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工具:帮助完成任务的物品 技术:制造、使用工具的方法 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
|
教学 反思 | 本课是“工具与技术”单元的起始课,大部分学生对于工具和技术有模糊的认知,如工具是平时经常使用的物品,技术是科学知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工具和技术的具体定义,对工具和技术的关系也不清楚,因此,需要教师借助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新认知。 本课立足于学生对工具与技术的前概念,引导他们经历“没有工具→使用工具→使用特定工具”的探索流程,从而发展学生对工具与技术的新认识,让他们意识到技术创造了工具,如何使用工具就是一门技术。 |
|
课后 作业 |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
|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1.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直接点明主题,一方面它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工具和技术”,我们要探讨的是“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对于工具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本课创设的生活情境是“取核桃仁”,学生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比较、评价,构建对“工具和技术”的理解。从具体的体验,再联系到生活中更多的工具,如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等,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让学生梳理对“工具和技术”所建立的认知,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用过的工具和技术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基本上能列举很多具体的工具和技术,但要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就感到很困难,因为日常生活中学生更多时候只关注二者中的一个,他们只觉得一个工具好用,而容易忽略发明工具背后需要的技术支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列举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
2.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科学探究目标
在取出核桃仁的活动中,能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工具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难点: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木棍、轮子、砖块、铁锤、核桃夹、核桃。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创设情境。
小区里的凳子松动了,一颗钉子冒了出来,老爷爷想要修好凳子,猜猜老爷爷手里拿着什么。
学生猜测。
谈话:锤子可以帮助我们把钉子钉进木头里。其实生活中像锤子一样的工具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出示工具图片)这里有哪些你熟悉的工具?它们能帮我们做什么?
让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针对学生陌生的工具进行补充。
提问:工具和技术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两分钟,然后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中的经验,唤醒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关注与思考,激发兴趣。
2.看来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板书课题: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今天我们来挑战取出核桃仁,看看大家有什么妙招。
二、探索
活动一 取出核桃仁
教师介绍活动的步骤,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过程。
1.不用任何工具,借助身体的力量尝试用各种方法取出核桃仁。
2.借助一些工具,如木棍、轮子、铁锤等,分别尝试取出核桃仁。
3.借助核桃夹取出完整的核桃仁。
注意事项:在使用工具时,防止手被戳伤或压伤。
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先发给每个小组4个壳比较硬的核桃,让学生借助身体的力量尝试。再发工具,最后发核桃夹。让学生体验取核桃仁活动的完整过程,并要求学生把每一个过程取出的核桃仁和壳都保存下来,分开摆放。
设计意图:学生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活动中感受“特定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
活动二 评估你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用短语评价你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例如:敲击、碾压、易碎、费力、费时等。
引导学生结合活动体会,尽可能从核桃仁是否完整、过程是否简单、操作是否费力、完成时间的长短等多个方面来对活动过程和感受进行评价。
活动三 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提问:你用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等这些生活常用工具来做什么?你是如何使用它们的?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有哪些不便?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三个活动,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不断思考“工具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断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
三、研讨
1. 探索活动任务中,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借助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不用工具,到用随意选择出的工具,再到用核桃夹,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找出区别和联系。
2. 在上面的探索任务中,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
虽然它们都是工具,但与核桃夹相比,你认为哪个工具更好?
你们是如何完整地取出一个核桃仁的,用了什么技巧?
3. 结合探索活动,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工具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的。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过探索活动之后,从主观感受再联系到工具和技术这一抽象的看法时,能用更多短语客观地评价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人们在面对特定的问题时,选择特定的工具来解决会更便利。人们在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巧等技术部分,往往又会转变成新工具发明的动力。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工具,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
【板书设计】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记录取核桃仁活动的过程和感受。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的活动记录需要在课堂上完成。一共三个步骤,教师要提醒学生完成一个步骤之后要及时记录。在填写“我的方法”一栏时,学生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画图,或者记录一些关键性字词都可以。在填写“效果”一栏时,启发学生可以从核桃仁是否完整、过程是否简单、操作是否费力、完成时间的长短等多个方面去评估取核桃仁的过程。
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王怡华
【教材简析】
如今,工具和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一方面承担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题是“工具和技术”的任务,要探讨的是“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探索环节创设的生活情境是“取核桃仁”,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取出核桃仁,二是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这里面既包含了对工具的正确选择和使用,也包含了个人使用经验、工具操作技巧对任务效果的影响。学生经历“不用工具—选用工具—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体验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验,分析生活常见工具,再进行比较、评价,建构对“工具和技术”的个体理解,来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列举很多工具,对常见工具的使用较为熟悉。但要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时,就会感到很困难。生活中学生更多地关注工具是否好用,同种工具的不同用法以及不同工具背后的技术支持是不清晰的。使用工具时,新手和熟手之间也存在经验上的差异。当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实践能力,也能对不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取核桃仁”活动,了解生活中的常见工具和技术,知道一种工具可能有不同用法,不同工具使用的技术可能不同。认识到工具和技术之间存在联系。
科学思维:观察和比较同一任务下不同工具的结构和使用情况,通过分析、交流,初步构建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在“取核桃仁”的过程中,合理选择并使用工具,描述使用效果和感受。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知道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取核桃仁”的活动中感受正确使用工具和熟能生巧的重要性。
难点:正确评价工具的使用效果,学会经验和技巧的迁移。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需准备较硬的小核桃;3.准备常见工具:核桃夹、羊角锤、擀面棍、轮子、砖头、扳手、老虎钳、螺丝刀等。
学生:1.自带部分常见工具;2.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工具和技术的关系(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简单工具(老虎钳、扳手、螺丝刀等)
1.课件出示石斧图片。
提问:图片中是什么工具吗?这样的工具现在还用吗?为什么?现在石斧演变成了什么样子?
总结:随着人们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材料在改变,工具也在革新。
2.讲述:人类很早就知道在生产活动中使用工具和技术,八达岭长城、窗花、电器的发明都离不开相应的工具和技术。我们把在工作中使用的器具,如剪刀等称之为工具。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手段就叫做技术。
3.生活中你用过什么工具和技术?用他们来做了什么?
预设:用剪刀用来剪窗花、用开瓶器开酒瓶、用通用技术查询信息……
思考:工具和技术之间有什么紧密联系?
(揭题: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设计意图】用斧头的演变历史揭示工具的发展是为了服务生活,工具和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能认识生活中简单的工具和技术,并通过举例挖掘学生前概念,为后续工具使用,建立工具和技术关系作铺垫。
二、探索工具和技术间的联系(预设25分钟)
活动一:勇闯核桃关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简单工具箱、核桃(较硬无缝小核桃)、作业本
出示任务:取出较完整的核桃仁
第一关:核桃徒手开
1.提问:仔细观察,不同任何工具,借助身体力量能取出核桃仁吗?哪些方法可以呢?
温馨提示:为了安全卫生,科学课堂不建议用牙齿咬的方法。请把效果和感受记录在表格中。
2.通过尝试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核桃太硬了;不用工具,费时费力;容易手疼,砸不开……
第二关:勇士工具开
1.请任选一些工具,尝试用正确的方法取出较为完整的核桃仁,将看到效果和感受记录下来,说说你的发现!
温馨提示:在使用工具中,防止手被砸伤或压伤。
2.学生汇报。用短语评价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例如:是否省力、是否费时、是否操作方便、是否安全等。
总结:①不同工具使用的效果不同;
②同种工具,经验不同,效果也不同。
③使用工具比不用工具容易许多,但是这些工具不一定完全适用。
3.你知道生活中有没有更方便取出核桃仁的工具呢?
预设并出示:核桃夹
第三关:勇士完整开
1.使用核桃夹并取出核桃仁,思考有什么操作技巧和新的发现!
预设:夹的方法、取的技巧、用力的方法
总结:要省时省力地要取出完整的核桃仁,不仅需要专业的工具,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工具的使用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啊!
活动二:生活中的工具
1.工具有很多类别,你知道这些工具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使用它们的?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有哪些不方便?
出示图片: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
预设:手机—上网,打电话
温度计—测体温,夹在腋下测量
螺丝刀—旋转刀柄,拧螺丝钉
自行车—出行工具,把稳车把,蹬脚踏板
总结:这些工具让我们生活更加便捷、快速。不仅降低工作难度,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三、讨论工具和技术的异同点(预设8分钟)
1.通过今天的体验和讨论,你觉得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
预设角度:是否省力、是否省事、是否安全
2.通过体验,说说你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
【设计意图】“巧取核桃仁”环节中,从徒手开—工具开—核桃夹开三步过程中,学生能逐步体验使用工具比不使用工具方便省力,合适的工具能事半功倍。同时通过小组对比发现,工具使用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术。通过研讨,加深对工具和技术联系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也适用在不同的场合。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
2.拓展活动:家务事我会做,简单机器我会修。利用工具为家人做件事。(使用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同时理解学以致用的道理,在生活中也能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热爱劳动。
五、板书设计
【疑难解答】
1.工具和技术有什么联系?
工具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科学技术能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工具的革新。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同一个任务使用一个工具时也可使用不同的技术。
2.核桃不合适怎么办?
课堂要求用山核桃(原核无缝),体验感强。市场上都是手剥核桃或者纸皮核桃,手剥也很方便,不同工具的使用和核桃夹的使用对比不明显,对课堂的实践和体验造成一定误解。那么上课时老师可以弱化效果,强化不同工具的正确使用和背后的使用技术,强化对比同一任务下同一工具的,不同学生的使用效果,从而体验工具与技术间的紧密联系。当然也可以把“取核桃仁”的活动改成“钉不同钉子,取不同钉子”,这样也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