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445508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445508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445508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三、教学准备
药品:蔗糖、食盐、消石灰、食用油、硝酸钾、蒸馏水。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 【展示】PPT展示第3页。 【播放】播放视频【教学实验】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 【讲述】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发现,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而高锰酸钾却相反,它能溶解在水中,却不能溶解在汽油中。 【提问】1.为什么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 2.为什么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不能溶解在汽油中? 【过渡】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能力是不相同的,物质的溶解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
观看视频。
回答问题。
|
通过教学实验视频,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
环节二 新课讲解 | 一、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素 【讲述】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展示】展示PPT第5、6、7页。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分小组完成下列实验: 1.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食盐、蔗糖和消石灰(氢氧化钙)各1 g,再用量筒各量取5 mL水,加入三支试管中。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2.如图所示,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3.取1支试管,加入5 mL水,然后加入3 g硝酸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发生的变化。 【展示】展示PPT第8页。 【讲述】同学们在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因为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同时要注意用试管夹持试管加热时,拇指不要放在试管夹的短柄,以防试管脱落。在用量筒量取水时,读数要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切不可俯视或仰视液面。 【展示】展示第9页。 【交流讨论】现在老师分别请三个组的代表,说一说这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 【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 实验1中,将三种物质溶于水静置后,蔗糖、食盐全部溶解,而消石灰几乎不溶解;实验2中,食用油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水,且漂在水面上;实验3中,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又逐渐溶解。 【追问】那现在请你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你能得出哪些实验结论? 【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展示】展示PPT第11页。 【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包含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溶质性质: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食盐和蔗糖都易溶于水,而消石灰则难溶于水。溶剂的性质,如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食用油难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因是温度,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多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如硝酸钾,但也有少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如氢氧化钙。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那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交流讨论】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影响。请你举出实例,与同学交流。 2.你知道衣物是用什么物质来干洗的?请查阅资料说明其原理。 【总结】1.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例,都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影响,如(1)相同条件下,食盐容易溶解在水中,而淀粉在水中不易溶解;(2)油渍用汽油很容易洗掉,用水很难洗掉;(3)白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容易溶解。 2.目前主要是用四氯乙烯等干洗剂对衣物进行干洗。其原理是:用一定量的挥发性有机溶剂,对衣物进行清洁。(油或油脂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污渍易溶于有机溶剂)。 【展示】展示PPT第14页。 【讲述】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常用酒精、汽油、氯仿等溶剂溶解某些难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如用酒精溶解化妆品中的香精、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等。 |
。
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说出实验现象。
倾听理解并记忆。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倾听、理解并记忆。
倾听、理解并记忆。
交流、讨论并举出实例。
倾听、理解。 |
。
通过让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帮助学生梳理实验结论。
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素,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分类思想。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
帮助学生梳理溶解性在生活和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了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那溶质能无限的溶解在溶剂中吗?我们还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1: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 mL上层清液加入A、B两个烧杯中。再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 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实验2:在A烧杯中再加入5 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3: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交流讨论】现在请三个小组的三名代表填写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总结】实验1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不能继续溶解,说明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溶剂中,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实验2中A烧杯中加入水后,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说明水(或溶剂)越多,溶解的溶质的量也越多;实验3中加热B烧杯后,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说明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时,一定量的水(或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量也增多。 【展示】展示PPT第19页。 【讲述】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展示】展示PPT第11页。 【提示】在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需要同学们注意以下两点: ①要明确“一定温度” 和“一定量溶剂”。这样饱和与不饱和才有意义。②要明确“某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例如:在某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NaCl的饱和溶液,可能还能溶解KNO3。 【过渡】那如何判断某种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呢? 【展示】展示PPT第21页。 【讲述】可以通过实验法和观察法, 实验法是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就说明是不饱和溶液,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就说明是饱和溶液;另一种是观察法,若溶液中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且该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就说明是饱和溶液。 【交流讨论】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请你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方法。 【总结】对于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为: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
分组进行实验。
填写实验现象及结论。
倾听理解并记忆。
倾听、理解并记忆。
倾听、理解和记忆。
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
通过让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实验现象及结论,培养学生用规范的化学用语表征实验现象及结论。
通过讲述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同时提醒学生在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需要注意的点。
通过导图形式帮助学生梳理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
| |
环节三拓展延伸 | 【展示】PPT展示。 | 观看PPT | 作为教材知识的补充,拓展学生的视野。 |
随堂作业 | PPT展示 | 做题 |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
环节四 课堂小结 | 展示PPT28页。 | 倾听并理解。 |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
五、板书设计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一、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因素
1.概念: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2.影响因素: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
3.相互转化方法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能源的综合利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能源的综合利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能源的综合利用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能源的综合利用第1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节 环境污染的防治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节 环境污染的防治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