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练习题
展开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考点目录:
考点一、呼吸运动(胸腔、膈肌、气压变化等)
考点二、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消耗与气体扩散
考点三、动物呼吸作用实验探究
考点四、植物呼吸作用实验探究
习题训练:
考点一、呼吸运动(胸腔、膈肌、气压变化等)
1.(2020八上·浙江期末)关于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 B.呼气时,肺内气压相应增大
C.吸气时,胸腔容积扩大 D.呼气时,膈顶部下降
【答案】B
【解析】人体吸气时,肋间肌与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过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上升,引起胸腔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均减小,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吸气时,膈肌勺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 径均增大,胸腔容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升高,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B符合题意。
2.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及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的位置下降,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
B.乙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的位置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
C.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进行,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丙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答案】B
【解析】图表示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甲图表示膈肌收缩,隔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乙图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丙图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据此解答。
A、图甲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力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A不符合题意;
B、乙图表示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此时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是呼气过程,B符合题意;
C、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C不符合题意;
D、丙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D不符合题意。
3.如图坐标系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________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________.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肺内气压___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是:AB段:________;BC段:________.
【答案】(1)吸气(2)缩小(3)等于(4)收缩;舒张
【解析】(1)图示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
(2)曲线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肋间外肌舒张,胸骨肋骨下移、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胸廓容积缩小;
(3)AB是吸气过程,BC是呼气过程.因此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B点还是呼气开始的一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0,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
(4)吸气时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因此在曲线AB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是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呼气时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移.因此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
考点二、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消耗与气体扩散
1.人体肺泡中的氧气要进入包绕在肺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至少需经过的细胞层数有( B )
A.一层 B.两层 C.三层 D.四层
2.下列关于气体交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
B.通过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氧增多
C.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D.人体内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答案】B
【解析】A、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两边平衡为止。如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A不符合题意;
B、血液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动脉血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氧减少而不是增多,B符合题意;
C、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因此,经过肺泡中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含量增多,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前者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者是指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D不符合题意。
3.如图表示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其中表示在肺泡里的气体交换的部分是( )
A.OA段 B.AB段 C.BC段 D.CD段
【答案】B
【解析】图示中,纵坐标表示某种气体的含量,横坐标表示表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曲线表示随血液的流动某种气体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动脉血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使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解答】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图中氧气在AB段增多,二氧化碳在AB段减少.所以表示在肺泡里的气体交换的部位是AB段,B符合题意。
4.(2020八上·浙江期末)如图表示人体内肺泡周围气体交换和运输的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肺是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B.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汇入肺静脉
C.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二氧化碳和氧气是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的
【答案】C
【解析】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
A、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A不符合题意;
B、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汇入肺静脉 ,B不符合题意;
C、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泡外毛细血管网内的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有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C符合题意;
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D不符合题意。
5.如图是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B.Ⅰ和Ⅱ的进出,依赖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C.气体分子A和B的进出都是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的
D.气体分子B进入血液最少需要穿过两层细胞膜
【答案】D
【解析】(1)在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的树枝状分支的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适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2)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3)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4)Ⅰ氧气、Ⅱ二氧化碳、A二氧化碳、B氧气。
【解答】A、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A正确;
B、肺通气是依靠呼吸运动实现的.因此Ⅰ和Ⅱ的进出,是依赖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B正确;
C、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从外界到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A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C正确;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因此气体分子B进入血液最少需要穿过两层细胞,D错误。
6.图甲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在人体呼吸时的作用为 。
A.温暖、清洁空气 B.气体进出的通道 C.对空气进行湿润处理 D.以上都对
(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图中的a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
(3)图乙所示的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图甲中[3]________应处于________状态,此时肺内的气压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答案】(1)D (2)二氧化碳 (3)膈肌;舒张;大于
【解析】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
【解答】(1)图甲中的1表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2是呼吸道,对空气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图中的2表示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而且对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作用。
(2)图乙中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利于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a为二氧化碳,从而进入肺泡排出体外。
(3)图乙所示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甲图中的3膈肌应处于舒张状态,表示呼气的过程, 此时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考点三、动物呼吸作用实验探究
1.为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会呼吸,小明设计了如图①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设计B起________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因为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一定量的空气中某种成分同时放出________气体。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4)小王同学受到小明的启示后认为该实验若把装置改变成如图②所示,还能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
【答案】(1)对照
(2)CO2
(3)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4)不合理,因为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解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1)探究实验的原则之一是要设置对照实验,实验设计B就起到对照的作用。(2)动物在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3)根据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把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果继续燃烧说明有氧气,如果熄灭,说明缺少氧气。(4)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前提是动物把里面的氧气全部消耗掉,如果有剩余,则测量不准确,设置也就不合理。
【解答】(1)分析实验装置可知,除了A装置有昆虫之外,A和B两个装置完全相同,所以实验设计B起到对照的作用。(2)动物在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证明该动物消耗了一定量的空气中某种成分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3)根据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把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果继续燃烧说明有氧气,如果熄灭,说明缺少氧气。(4)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前提是动物把里面的氧气全部消耗掉,图②所示装置中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所以氧气有剩余,则测量不准确,设置也就不合理。
2.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选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________。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活塞B_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答案】(1)打开;关闭
(2)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解析】要想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有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II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验证二氧化碳存在一般是使用澄清的石灰水。
【解答】(1)吸气时A中通过的是空气,其内含有的二氧化碳量较小,不会使石灰水变浑浊,但能除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了不吸入B装置内的液体,需要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
(2)呼气时要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由于呼出了较多的二氧化碳,故B中的石灰水变浑;
(3)A瓶内的试剂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瓶内的试剂是为了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故3.(2020·西湖模拟)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甲图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乙图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请将实验步骤②补充完整 ________。
(2)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其原理是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4)小鼠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若在乙图A、B装置中加入等量的碱石灰进行实验来证明动物需要呼吸,实验能否成功?________。
【答案】(1)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4)能
【解析】1、实验所用的小鼠的生命活动要正常的,主要从鼠的种类,大小,年龄,新陈代谢旺盛程度等方面考虑;
2、小鼠释放热量使瓶内气体膨胀,气压增大,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液柱移动;
3、膨胀程度是否明显可从热量的产生和膨胀后显示的导管进行处理;
4、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步骤 ② 是对实验所用样本小鼠进行控制,因为研究的是氧气量的影响,所以选择的小鼠要相同,这里可以选择 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的同种小鼠若干只;
(2)此实验的原理是: 动物运动越快,体内释放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所以其原理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 增加小鼠的数量,产生的热量就会增多,液柱移动就会加快,改变相同的气体体积时,玻璃管越细,移动的距离越明显,所以对实验进行改进是: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
(4)A、B装置中A无动物,B有动物,其他条件都相同,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B中动物如有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被碱石灰吸收,使瓶内气压减小,液柱会明显向里移动。而A瓶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几乎没有,液柱几乎是不动的。所以可能用来进行实验证明动物需要呼吸。
考点四、植物呼吸作用实验探究
1.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闭,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2.(2020八下·青田期末)如图,烧杯中放入NaOH溶液,将透明装置密封后放入水浴中,水浴温度始终维持在25℃,关闭阀门,并置于暗处。1小时后可观察到红墨水滴向________(选填“左”、“右”)移动。请你用科学原理解释其原因。(实验中植物蒸腾作用空气湿度、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均忽略不计)________。
【答案】左;植物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2NaOH+CO2=Na2CO3+H2O),所以密闭装置中气体变少,气压也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红墨水向左移动
【解析】(1)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可用来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将植物 置于暗处,在 实验中植物蒸腾作用空气湿度、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均忽略不计 的情况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由于装置中有 氢氧化钠溶液 ,所以二氧化碳会被吸收,从而使得密闭装置中气压减小,红墨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向左移动。
3、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叶在29℃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__________毫克。
(2)图乙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
(3)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____________方。
【答案】(1)9 (2)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上
【解答】(1)实验中,叶在29℃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9毫克
(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乙图中a点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多,表明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因此a、b、c三点光合作用最弱的是a,b点的含义是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8℃时暗处理1小时后有机物的减少量是2毫克,叶在29℃时暗处理1小时后有机物的减少量是3毫克,表明29℃时比28℃时呼吸作用强,因此若温度由29℃升高到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上方.
4.(2020·滨江模拟)为了探究小麦种子萌发时所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小乐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种子萌发过程中,如只进行有氧呼吸,则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相等;如只进行无氧呼吸,则只释放CO2不吸收O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及材料如图所示。
(1)甲烧杯内的A为氢氧化钠溶液,则乙烧杯内的B为等量的________。
(2)若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小乐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论如下,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不动 | 只进行有氧呼吸 |
甲装置红色液滴不动,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 只进行无氧呼吸 |
________ |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
(3)若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外界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分别设置对照装置丙、丁。
①可引起气体体积变化的外界因素:________(写出1点)。
②对照装置丙、丁的设置方法:________。
【答案】(1)水
(2)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3)气温、气压;将甲、乙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换成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其余分别同甲、乙
【解析】1、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要研究的因素不同,其他因素都要相同,根据甲烧杯内的A为氢氧化钠溶液,可确定B中的液体;
2、甲、乙装置中红色液滴移动的原理(内外气压差),种子有氧呼吸时会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种子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但能产生二氧化碳;
3、瓶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受气温和气压的影响。
【解答】(1)甲烧杯内的氢氧化钠溶液主要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为防止溶液中水的干扰在对照实验乙中加等量的水进行变量控制;
(2)A装置只有氧呼吸消耗瓶中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因为有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被吸收,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红色液滴向左移。乙瓶有氧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且两者气体体积相同,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瓶内气体增多,气压增大,里面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使红色液滴向右移。所以填 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
(3) 可引起气体体积变化的外界因素: 气温、气压;
为除去因外界气温和气压对实验的影响,可设置没有植物种子呼吸作用的对照组,观察在没有呼吸作用情况下,液滴的移动。对照装置丙、丁的设置方法:将甲 、乙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换成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其余分别同甲、乙 。
5.(2019八上·慈溪期末)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
I.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
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________。
(2)菠菜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图4中的________(填字母)进出植物体的。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________。
【答案】(1)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2)A (3)减慢
【解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解答】(1)该实验要通过传感器 测量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的量,而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采用不透光的箱子的目的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2)A是气孔,B是保卫细胞,C是表皮细胞。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菠菜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图4中的A 进出植物体的。
(3)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反应物),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生成物),当反应物浓度降低或生成物浓度增加时,都会抑制反应的进行,所以会使得呼吸作用减弱。
6.(2019八下·天台期末)下图的实验装置用于测定种子萌发时因呼吸作用引起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并通过Y管上的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体积变化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1)在6小时内气体体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足以证明气体体积的变化就是由种子萌发引起,原因是缺少对照实验,请你设计一个对照实验________。
(3)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也会导致气体体积变化。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变化在2小时内是+0.2个单位,那么2小时内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实际呼吸速率是________单位/小时。
【答案】(1)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产生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气体体积减少
(2)将萌发的种子换成煮熟的种子,其他条件和装置均不变
(3)1.1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的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答】(1)萌发的种子由于还没有生长出叶子,所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进行呼吸作用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而呼吸作用是消耗有机物和氧气,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装置的右侧X管中装有NaOH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导致装置内的气体体积减小;
(2)种子能够萌发是因为种子的胚是活的,因此设置对照实验,只需让种子的胚死亡即可,其他装置不变,而让胚死亡,只需把种子煮熟就可以了;
(3)实验组中的压强在2个小时内,变化了-2个单位,而对照的压强却增加了+2个单位,所以种子的实际因呼吸改变的压强变化为2.2个单位,所以其每小时的呼吸速率为1.1单位/小时;
7.(2020八下·长兴期末)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________。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________移动(填“左”或者“右”)。
(4)小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
【答案】(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对照作用
(3)右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解析】(1)如果用双手握住试管,那么试管内气体受热后气压增大,红色液滴会向外移动,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甲装置中装有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乙中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二者对照,通过红色液滴是否移动,观察呼吸作用是否在进行;
(3)图甲中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使瓶内的气减少,试管内压强减少,红色水滴向右移动。
(4)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解答】(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8.(2020·湖州模拟)科学上把种子进行有氧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和消耗氧气的体积的比值称为呼吸熵。测定发芽种子呼吸熵的转置如图的装置1和装置2(氢氧化钠溶液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忽略不计),装置1和装置2中的发芽种子的种类相同,大小、健康状况相近,数量相同。
(1)测定消耗氧气的体积的是哪个装置,请做出判断并简述理由________ 。
(2)为使测得消耗氧气的体积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更精确,应再设置一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容器和小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________和5mL蒸馏水。
(3)某次实验中,具体操作如下:将装置1、装置2以及对照组放在25℃温度下,关闭活塞,30分钟后,读出装置1、装置2刻度管的着色液向左分别移动a毫米和b毫米,对照组的刻度管着色液向右移动c毫米,则该b表示________ 。
(4)通过以上数据,则该发芽种子的呼发芽吸熵为________(用a、h、c表示)。
【答案】(1)装置1,种子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装置内气压减小。
(2)等量死的发芽种子或熟的种子
(3)消耗O2的体积和释放CO2的体积之差
(4)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3节 化学方程式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3节 化学方程式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八下尖子生培优334化学计算-难解析docx、八下尖子生培优334化学计算-难原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浙教版第3节 化学方程式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科学浙教版第3节 化学方程式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八下尖子生培优333化学计算-基础解析docx、八下尖子生培优333化学计算-基础原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节 氧化和燃烧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节 氧化和燃烧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八下尖子生培优32氧化与燃烧答案docx、八下尖子生培优32氧化与燃烧原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