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数学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35533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秋新教材高中数学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35533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a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练习整册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3.2 双曲线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3.2 双曲线课堂检测,共5页。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1.已知m,n∈R,则“mn<0”是“方程+=1表示双曲线”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C 方程+=1表示双曲线,必有mn<0;当mn<0时,方程+=1表示双曲线,所以“mn<0”是“方程+=1表示双曲线”的充要条件.2.已知双曲线-=1上的点P到(5,0)的距离为15,则点P到点(-5,0)的距离为( )A.7 B.23C.5或25 D.7或23解析:选D 设F1(-5,0),F2(5,0),则由双曲线的定义知:||PF1|-|PF2||=2a=8,而|PF2|=15,解得|PF1|=7或23.3.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两个焦点F1,F2分别为(,0)和(-,0),点P在双曲线上,且PF1⊥PF2,△PF1F2的面积为1,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A.-=1 B.-=1C.-y2=1 D.x2-=1解析:选C 由⇒(|PF1|-|PF2|)2=16,即2a=4,解得a=2,又c=,所以b=1,故选C.4.双曲线-y2=1(n>1)的两焦点为F1,F2,P在双曲线上,且满足|PF1|+|PF2|=2,则△PF1F2的面积为( )A. B.1C.2 D.4解析:选B 不妨设F1,F2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P为右支上一点,|PF1|-|PF2|=2, ①|PF1|+|PF2|=2, ②由①②解得:|PF1|=+,|PF2|=-,所以|PF1|2+|PF2|2=4n+4=|F1F2|2,所以PF1⊥PF2,又由①②分别平方后作差得:|PF1||PF2|=2,所以S△PF1F2=|PF1|·|PF2|=1.5.已知双曲线过点P1和P2,则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A.-=1 B.-=1C.-=1 D.-=1解析:选B 因为双曲线的焦点位置不确定,所以设双曲线的方程为mx2+ny2=1(mn<0).因为P1,P2两点在双曲线上,所以解得于是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1.6.设m是常数,若点F(0,5)是双曲线-=1的一个焦点,则m=________.解析:由点F(0,5)可知该双曲线-=1的焦点落在y轴上,所以m>0,且m+9=52,解得m=16.答案:167.已知双曲线中心在坐标原点且一个焦点为F1(-,0),点P位于该双曲线上,线段PF1的中点坐标为(0,2),则该双曲线的方程是________.解析:由题意可设双曲线方程为-=1,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P(,4),∴-=1,解得a2=1,∴该双曲线的方程是x2-=1.答案:x2-=18.若椭圆+=1和双曲线x2-=1有相同的焦点F1,F2,点P是两条曲线的一个交点,则|PF1|2+|PF2|2的值是________. 解析:因为椭圆+=1和双曲线x2-=1有相同的焦点F1,F2,设P在双曲线的右支上,利用椭圆以及双曲线的定义可得|PF1|+|PF2|=2×4=8, ①|PF1|-|PF2|=2×1=2, ②联立①②得|PF1|=5,|PF2|=3.所以|PF1|2+|PF2|2=34.答案:349.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a=2,经过点A(2,-5),焦点在y轴上;(2)与椭圆+=1有共同的焦点,它们的一个交点的纵坐标为4.解:(1)因为双曲线的焦点在y轴上,所以可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1(a>0,b>0).由题设知,a=2,且点A(2,-5)在双曲线上,所以解得故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1.(2)椭圆+=1的两个焦点为F1(0,-3),F2(0,3),双曲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4)(或(-,4)).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1(a>0,b>0),则解得故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1.10.△ABC的一边的两个顶点B(-a,0),C(a,0)(a>0),另两边的斜率之积等于m(m≠0).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并且根据m的取值情况讨论轨迹的图形.解:设顶点A的坐标为(x,y),则kAB=,kAC=.由题意,得·=m,即-=1(y≠0).当m>0时,轨迹是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除去与x轴的两个交点);当m<0且m≠-1时,轨迹是中心在原点,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除去与x轴的两个交点),其中当-1<m<0时,椭圆焦点在x轴上;当m<-1时,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当m=-1时,轨迹是圆心在原点,半径为a的圆(除去与x轴的两个交点).1.若椭圆+=1(m>n>0)和双曲线-=1(s,t>0)有相同的焦点F1和F2,而P是这两条曲线的一个交点,则|PF1|·|PF2|的值是( )A.m-s B.(m-s)C.m2-s2 D.-解析:选A 如图所示,设|PF1|=x,|PF2|=y,则∴4xy=4(m-s).∴xy=m-s.2.[多选]关于方程(m-1)x2+(3-m)y2=(m-1)·(3-m),m∈R所表示的曲线C的形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1,3),曲线C为一个椭圆B.∀m∈(-∞,1)∪(3,+∞),曲线C是双曲线C.∀m∈R,曲线C一定不是直线D.∃m∈(1,3)使曲线C不是椭圆解析:选BD 对于方程(m-1)x2+(3-m)y2=(m-1)·(3-m),①当m=1时,方程为2y2=0,即y=0,表示x轴;②当m=3时,方程为2x2=0,即x=0,表示y轴;③当m≠1,且m≠3时,方程为+=1,若3-m=m-1,即m=2,则方程为x2+y2=1,表示一个单位圆;若(3-m)(m-1)<0,即m>3或m<1,则方程表示双曲线;若(3-m)(m-1)>0且3-m≠m-1,即1<m<3,且m≠2,则方程表示椭圆.综上可得,当m=1或m=3时,方程表示直线;当m=2时,方程表示圆;当1<m<3且m≠2时,方程表示椭圆;当m>3或m<1时,方程表示双曲线.结合选项可知选B、D.3.若F1,F2是双曲线C:x2-=1(y≠0)的左、右焦点,点P是双曲线C上一点,若|PF1|=6,则|PF2|=______,△PF1F2的面积S△PF1F2=_______. 解析:根据双曲线的定义,若|PF1|=6,则||PF1|-|PF2||=2a=2⇒|PF2|=4或8,因为y≠0,而只有当P点落在x轴上时才会有|PF2|=4,故舍掉.所以|PF2|=8.因为三角形PF1F2是直角三角形,故S△PF1F2=×6×8=24.答案:8 244.A,B,C是我方三个炮兵阵地,A在B正东6千米,C在B北偏西30°,相距4千米,P为敌炮阵地,某时刻A处发现敌炮阵地的某种信号,由于B,C两地比A距P地远,因此4 s后,B,C才同时发现这一信号,此信号的传播速度为1 km/s,A若炮击P地,求炮击的方向角.解: 如图,以直线BA为x轴,线段BA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B(-3,0),A(3,0),C(-5,2). 由题意知|PB|=|PC|,所以点P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设敌炮阵地的坐标为(x,y),因为kBC=-,BC中点D(-4,),所以直线lPD:y-=(x+4). ①又|PB|-|PA|=4,故P在以A,B为焦点的双曲线右支上.则双曲线方程为-=1(x≥2). ②联立①②两式,得x=8,y=5,所以P的坐标为(8,5).因此kPA==. 故炮击的方向角为北偏东30°.5.已知双曲线的方程为x2-=1,如图,点A的坐标为(-,0),B是圆x2+(y-)2=1上的点,点M在双曲线的右支上,求|MA|+|MB|的最小值.解:设点D的坐标为(,0),则点A,D是双曲线的焦点,由双曲线的定义,得|MA|-|MD|=2a=2.所以|MA|+|MB|=2+|MB|+|MD|≥2+|BD|,又B是圆x2+(y-)2=1上的点,圆的圆心为C(0,),半径为1,故|BD|≥|CD|-1=-1,从而|MA|+|MB|≥2+|BD|≥+1,当点M,B在线段CD上时不等式取等号,即|MA|+|MB|的最小值为+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2.5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当堂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圆2+2=13的周长是,圆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2.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课后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两条直线l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2.5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同步达标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已知点A和圆C,直线l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