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第三节《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60 次下载
- 第一单元第四节《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63 次下载
- 第一单元第六节《齐桓晋文之事》第四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64 次下载
- 第一单元第七节《庖丁解牛》课件+教案 课件 78 次下载
- 第一单元第八节《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68 次下载
语文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试讲课课件ppt
展开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 | 齐桓晋文之事 |
教学目标 |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
教学重点 | 1.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2.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
教学难点 | 1.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理解文意,了解孟子思想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二、补充资料 1.齐宣王,妫(gu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 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游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齐宣王没有听从,反而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导致燕人叛乱,不久齐军就在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而燕人则共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齐宣王感叹:"吾甚惭于孟子。” 燕昭王为报国仇,统帅燕国及赵、秦、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就此衰落。 2.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二、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王道”和“霸道”? 司马迁《史记孟子葡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轼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深入探究 分析第二部分
(21-26)段重点字词 抑:副词,难道 危:使.....受到危害 构怨:结怨,结仇;构,构成,造成 于:跟,同 于:在 于:对 以:凭借 闻:使....听到 为:因为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又轻又暖的衣服 抑:还是 采色:绚丽的颜色;采通彩 便嬖: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27-29)段重点字词 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辟:开拓 朝:使....朝见 莅:临,这里指统治 中国:指中原地区 若:这样 若:像,如 殆:恐怕 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缘,攀登。木,树。 四夷: 东夷,是农耕和渔猎民族,善于射箭,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南蛮,是农耕和牧猎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 西戎,是游牧民族,善于骑马,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西部的陕西、甘肃等地。 北狄,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北部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以及这些地方更北的地区。 (30-33)段重点字词 方:方圆 集:会集,总算起来 服:使....战胜 盖:通”盍“,何不 反:同”返“,回到 本:根本 疾:憎恨,怨恨 赴诉:奔走求告 其:如果 若:像 2.孟子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时,为什么不直接一语道破,而故意从“吃”“穿”“看”“听”等方面去发问? 明确: (1)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之前,孟子两次发出诘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这是齐宣王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造成了尴尬的局面,为了扭转僵局,孟子不等齐宣王回答,就调转笔锋,另辟蹊径,提出“大欲”的问题。 (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成就霸业,但为了舒缓气氛,迎合齐宣王,就欲擒故纵,故意以口体目耳之娱来揣度连用五个句子构成排比,用筛除法,巧妙地引出立志兴国、图霸天下这个“大欲”,使齐宣王因受到恭维而在心理上感到快慰。这样既把孟子的议论推进了一步,又抓住了齐宣王的心理,使论辩得以顺利进行,形成文章的顿挫。 3.在本部分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步步紧逼陈述利弊。 比喻论证:缘木求鱼。 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 VS 齐国以一服八。 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 4.孟子说服齐宣王经历了三个波折,试着总结 明确: (1)波折一: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畏难心理。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这一心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指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于是,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同一边来了。 (2)波折二: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主张铺平了道路。 (3)波折三: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要去实行,而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称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引出齐宣王的“大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梦。 |
布置作业 | 熟读第三部分,结合课下注释了解第三部分大意,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
板书设计 | 畏难心理 以羊易牛 齐宣王 怀疑自己 孟子 比喻对比 难忘“大欲” 缘木求鱼 |
教学反思 | 对于孟子的比喻对比说理能够很好地理解,就是在自己的作文写作时不会运用,需要加强锻炼。 |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忆读明人,听读明文,结构层次,演读明意,分组合作探究,第一组展示,第二组展示,第三组展示,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免费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课文《齐桓晋文之事》,完整版PPT课件免费下载,优秀PPT背景图搭配,精美的免费ppt模板,轻松备课,欢迎免费下载使用。
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课文配套课件ppt,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