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精练
展开1.2齐桓晋文之事 测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贼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益 益:好处
D.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为而无以为 人而不仁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C.而其钓莫钓 其皆出于此乎
D.不足以取天下 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其坚不能自举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独何与 B.为长者折枝 C.刑于寡妻 D.舆薪之不见
8.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复于王者曰 复:禀告
B.以御于家邦 御:治理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诸:各个
D.权,然后知轻重 权:称量
9.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⑤以及人之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10.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夫子之谓也 B.舆薪之不见 C.王请度之 D.彼且奚适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婚,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
C.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D.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善于论证,消了宜王称霸之心。齐宜王希望“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但孟子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让他放弃了。
B.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时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C.孟子通过对比,启发宜王施行仁政。他把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当今国君的制民之产进行了对比,指出宜王的治理还差得很远,这就使宣王明白了施政方向。
D.孟子善用整句,以之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5.“保民而王”是孟子的施政纲领,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其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子)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6.下列对文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B.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C.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D.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17.下列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B.庠序: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C.家邦:指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和国,泛指国家。
D.《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
B.孟子认为理想的君王必定善于“推恩”,“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他劝谏齐宣王将“足以及禽兽”的“恩”推广为“至于百姓”的“功”。
C.“为长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是因为不能为。
D.为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跳过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施加刑罚
C.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
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临,这里指统治
2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
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2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
D.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2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4.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然后从而刑之 ④然而不王者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2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27.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乙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8.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9.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30.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3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2.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三)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3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夫子,远人不服 相:辅佐
B.养生丧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强取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之乎
3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后世必为子孙忧 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患寡而患不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其无礼于晋
D.申之以孝悌之义 加之以师旅
35.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
A.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B.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C.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D.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36.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与孟子都主张“仁政”,但在治国之道上有所不同。孔子主张以“礼”“德”来安定国家;孟子主张要通过使百姓安居殷富、民风淳朴、长幼有序来安定社会。
B.材料(二)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C.材料(二)中,孟子的论述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在明确安民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孟子通过把文王的猎场与民共享和齐宣王的猎场几同于杀人的陷阱进行对比,突出了齐宣王的残暴不仁,讽谏齐宣王施行仁政。
37.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语言表达
3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
如果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
三、小阅读-课内
39.《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应当如何实现“王道”?这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有何关系?
40.比较鉴赏《齐桓晋文之事》和《庖丁解牛》,思考这两篇文章在论证说理的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并举例分析。
四、选择类
4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42.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因为 率尔:急遽不加思考的样子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三子者之撰:才能
B.牛羊何择:区别 有复于王者:禀报 挟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窝夹着 权然后知轻重:称量
C.莅中国:统治 恒产:不变的财产 放辟邪侈:逃避 救死而恐不赡:足 隐其无罪:痛惜
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 端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以王为爱:吝啬 诚有百姓:确实
五、非选择类
43.《齐桓晋文之事》选自《____________》,主要内容是写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参考答案
1.C 2.D 3.B 4.D 5.C
6.(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入江河)。
(2)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
7.D 8.C 9.A 10.C 11.C 12.D 13.B
14.(1)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2)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15.①富民,即让百姓温饱;②教民,即让百姓懂得礼义。
16.C 17.B 18.C
19.(1)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便可以运转于掌上。
(2)这样仅仅保全生命都恐怕来不及,怎么有功夫讲求礼仪呢?
20.B 21.B 22.C
23.(1)敬爱我家的老人,来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关爱我家的小孩,来推及到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天下很容易治理)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反复地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24.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施王道。
25.C 26.B
27.重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
28.C 29.C 30.A
31.(1)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2)老年人都能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32.①制民之产养民: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有衣穿,有最基本的生活权利。②办学教民:重视学校教育,通过教育让民众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民众向善。
33.C 34.D 35.B 36.C
37.(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38.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可以转变风气
39.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这正是实现曾皙的理想的条件,曾皙的理想实际上就是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
40.(1)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齐桓晋文之事》以“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为长者折枝”比喻常人较易办到的事,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庖丁解牛》用牛身上的结构比喻复杂的社会。
(2)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齐桓晋文之事》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进行对比,以表明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庖丁解牛》用良庖、族庖的刀以及自己的刀对比说理。
(3)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两篇文章中都有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句子,让说理酣畅淋漓。
(4)层层递进,说理深刻。《齐桓晋文之事》先提出“保民而王”,然后逐步解说,借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其有“不忍之心”;再从“恩及禽兽”推论到“恩及百姓”,说明两者只是“为”与“不为”的分别;最后解说“王天下”的道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庖丁解牛》先描绘解牛的场景,再论述解牛的几个阶段,最后引出“养生”这个话题。
41.B 42.B
43.孟子·梁惠王上 霸道 王道
44.(1)因此,后代没有传述下来,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一说行王道好吗?
(2)使人民(生活)安定就(可)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御他。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课后测评,共8页。
高中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综合训练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情景默写,文言文阅读,非选择类,语言表达,填空题,选择类,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作文,情景默写,非选择类,综合运用,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