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展开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读想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是精彩展示。
作者简介:
(见课下)。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简介苏轼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播放一段关于“微雕艺术”的视频)
中国的民间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主要有石雕、木雕、砖雕、竹雕等。这些雕刻艺术口叩大多为无名工匠所作,千百年来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流传至今,表现了我国民间工匠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和令人叹服的创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
二同学们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 本文的文体? 说明文。
2 写作顺序?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
3 写作结构? 总分总。(1/2—5/6)。
三 学习思考:
(一)学习第1段:
1 抽同学朗读译文。
2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3 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课后一)
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4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
奇巧。
5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并说明有何作用。
盖大苏泛赤壁云。
在全文中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二)学习第2段:
1 抽同学朗读译文。
2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这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苏轼十六字文句。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交代了舟上人游览的地点及周围景物、环境。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3 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小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4 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三)学习第3段:
1 抽同学朗读译文。
2 这一段是介绍核舟的哪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3 找出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专注和佛印的“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4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三是窗上刻的是苏东坡的文句。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5 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超尘脱俗的和尚。与苏黄形成鲜明对比。
6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7 小结第3段写作特点:
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四)学习第四段:
1 抽同学朗读译文。
2 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拟人:船尾横卧一揖。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 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神情专注。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5 从这段文字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呢?从何见之?
这条船已经停下了。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意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也没有操桨驶船。
(五)学习第5段:
1 写了什么内容?
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2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
3第2—5段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 作者怎样说明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第2—4段是说明船的正面,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第5段说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
正面用了3段文字,背面只用了一小段文字,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4 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六)学习第6段:
1 写了什么内容?
是小给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2 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也是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
3 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四总结写作技巧:
1 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2 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3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五 总结拓展延伸。
1 总结:
课文运用说明和描写,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叹服。
2 本文写作特点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要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二是要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3作者为什么不按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课后二)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刻为船舱、船篷,高起而宽敞,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引人注目,所以先介绍。窗上又刻有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
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4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板书设计:
船舱 箬蓬覆之
左右各四窗
苏轼(中)
分(2-5)空间顺序 船头 佛印(右)
鲁直(左)
船尾 右舟子仰面
左舟子视听
船背 题名色墨
篆章色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2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核舟记教案设计</a>,共6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2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核舟记教学设计</a>,共3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