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精品课时作业
展开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四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朝代)嘉善人。雕刻品的主题是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为宫室
②珠可历历数也
③诎右臂支船
④两膝相比者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者技艺的奇巧,无微不至呢?(试举一例)
5.画横线句子描述苏轼,鲁直和佛印的神态,说说雕刻者要渲染他们此时此刻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说明。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文】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节选自张潮《记桃核念珠》
【注释】①课经:读经。②龛:佛塔。③趺(fū)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④袒跣(xiǎn):袒胸赤足。⑤奁(lián):盒子。⑥狻猊(suān n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⑦梵相:罗汉的样子。⑧絺褐:(chī hè)麻布短衣。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如有所语 语
(2)佛印绝类弥勒 类:
(3)经卷毕具 毕:
(4)可谓艺之至矣 至:
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B.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C.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D.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9.在《核舟记》中,作者称赞工匠“技艺灵怪矣哉”,《记核桃念珠》选文末也感叹“可谓艺之至矣”,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两文中匠人技艺的精湛表现在哪里。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丙】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0.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B.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C.水尤清冽 尤:格外D.其两膝相比者 比:比较
1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来/问讯B.不复/出焉C.下见/小潭D.如有/所语
1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讲的是一个幻想出来的人间仙境,作者希望那里没有剥削,没有私心,没有战争,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而乙文则表现了作者仕途失意,处境凄凉。
B.乙文和丙文都采用了空间顺序来介绍,乙文着重叙写的是发现小潭的经过和潭中的景物;丙文则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表现了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
C.甲文突出渔人对于桃源村的新奇,乙文突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丙文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D.三文的文体都是记叙文,甲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乙文和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都是描写。
1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4.【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描述了苏轼,鲁直和佛印的神态,说说雕刻者要渲染他们此时此刻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
《核舟记》节选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昴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攴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乙)
核工记(节)
宋起风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④;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⑤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⑥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⑦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⑧。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文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鼓槌。④应门:应声开门。⑤度:揣测。⑥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⑦舣(yǐ)舟:停船靠岸。⑧乃尔:如此这般。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负卷帙踉跄行_____________ (2)有客凭几假寐_________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17.甲乙两篇短文都描述了一件微雕作品,请概括他们共同具有的妙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虞初新志·核舟记》)
【乙】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其母问曰:“儿何悲?”应曾曰:“儿无所悲也,心自凄动耳。”
所弹古调百十余曲,大而风雨雷霆,小而百虫之号,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声中传之。而尤得意于《楚汉》①一曲,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应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节选自《虞初新志·汤琵琶传》,有删改)
【注释】①《楚汉》:描写楚汉争战的乐曲,疑即古琵琶曲《十面埋伏》。
18.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
(2)诎右臂支船
(3)靡不于其声中传之
(4)徐而察之
19.翻译下列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
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B.高可二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C.一草一木之吟 左臂挂念珠倚之
D.佛印绝类弥勒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1.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文介绍了核舟的______部分,以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乙】文介绍了“汤琵琶”演奏的技艺,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的语句是 ______;侧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写一句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③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④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注:①子瞻:苏轼。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浮图:指佛寺。④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裹幅巾者不着冠,以示洒脱。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尝贻余核舟一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扫叶席草
(4)意适忘反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表达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而江之南武昌诸山D.好客而喜游
24.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子 瞻 杖 策 载 酒 乘 渔 舟 乱 流 而 南
25.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26.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1)甲文段具体交代核舟左右小窗所雕刻的文字,是为了暗示核舟的主题“ _____ ”,从中也可以看出核舟雕刻者精妙的艺术匠心。
(2)甲、乙文段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生活,都表现出了苏轼________的情怀。
参考答案:
1. (1)《虞初新志》 魏学洢 明末 大苏泛舟游赤壁。
2.①做,这里指雕刻 ②分明可数的样子 ③同“屈”,弯曲 ④靠近
3.①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波
②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荼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荼的声音。
4.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或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5.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水光山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般的美好意境中。
【解析】
1.文言文注解中有出处与作者、朝代,主题原文中有,即“盖大苏泛赤壁云”。
2.试题分析:“为”是动词用法,但要放到语境中解释为雕刻。“诎”为通假字。“比历历”都是其常规的意思。
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峨冠”“为”‘视端容寂’等。“冠”是名词,帽子的意思,“为”是是的意思,‘视端容寂’是个复合词,“视端”为眼睛平视,“容寂”为神色平静。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4.试题分析:文中这样的描述很多,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最为明显的、确定无误的回答出来即可。再如小窗上刻的字,船尾两舟子的动作、神态等。
5.试题分析:该句出自第三段,所以要精读第三段中相关语句,“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语。”表明苏、黄二人沉浸在手卷之中;“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表明佛印无拘无束,放旷不羁。但扣题 作答时,需要注意题干的“心态”二字。
6.(1)说话 (2)像 (3)全、都 (4)极点
7.B
8.(1)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满胡须的是苏东坡。
(2)得到108枚念珠,(都是)用山核桃雕刻而成的,圆得像小樱桃一样。
9.甲文中雕刻者在核舟上对三个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都做了详细描述,形态各异,各有个性;连念珠都能清清楚楚数出来;乙文中念珠体积小,却雕刻三至六尊姿态各异的罗汉,可见技艺精湛。
【解析】
6.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好像在说些什么。语:说话;
(2)句意为: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3)句意为:经卷全部都有。毕:全、都;
(4)句意为:可以称得上是技艺达到极致了。至:极点。
7.
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在明亮的窗子和干净的茶几上,静心仔细看,上面所刻的罗汉,只不过像一粒米,清净庄严之相奇特古朴。“明窗净几”是并列短语,不能在中间停顿,“息心谛观”动词,作谓语。“所刻罗汉”是宾语。应在“观”后停顿。“仅如一粟”和“梵相奇古”是“罗汉”的两个特点。中间应该停顿。故选B。
8.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者,……人。
(2)重点字词:得,得到;以,用。为,做;如,像。
9.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甲文根据选文内容分析,描绘了苏东坡“峨冠而多髯”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他的主人的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刻画了东坡和鲁直的动作、神态,突出了他们神情的专注、关系的亲密,描绘了他们互相谈论,同时还刻画了佛印的神态及念珠。可见技艺精湛。
乙文根据 “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分析,念珠体积小,所雕刻的穿各种衣服,具有不同神韵的罗汉,可见技艺精湛。
参考译文:(甲)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我)得到一百零八枚念珠,用山桃核做成,(桃核)圆得就像小樱桃一样。一枚念珠上刻着三四尊罗汉,有的五六尊。罗汉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诵经的,有扛着禅杖的,有在佛龛中入定的,有盘腿坐在树荫下说法的,有围坐一圈指手画脚地议论的,有袒胸曲拳的,有前趋后顾的,加起来有五百人。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全部都有。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错杂在罗汉中间。开始看它,不是很清楚;在明亮的窗子和干净的茶几上,静心仔细看,上面所刻的罗汉,只不过像一粒米,清净庄严之相奇特古朴,有的穿有花纹的丝质衣裳,有的穿袈裟麻布衣服,而他们的神情风韵,各自在松柏岩石间呈现出闲散之态,可以称得上是技艺达到极致了。
10.D
11.C
12.D
13.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14.表现他们豁达,旷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水光山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般的美好意境中。
【解析】
10.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
D.句意: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
故选D。
11.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向下看见一个小潭。“下”表方位,向下,在这里名词作状语,应在“下”后停顿;故断为:下/见小潭。
故选C。
12.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D.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并非“记叙文”;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为,是。
14.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意思是: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描绘的是三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乘兴泛舟于湖上,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乐而忘忧,忘记烦恼,表现他们乐观旷达的博大胸襟。
【甲】译文: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丙】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15. 背着 靠着
16.(1)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2)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17.体型虽小,表现的事物却很多;都紧扣某一个典故,具体而形象地再现故事情境;人物和其他事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解析】
15.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负:背着;
(2)句意: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凭:靠着。
16.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绝(极),类(像),矫(抬),属(类似)”(2)“类(像),司更卒(更夫),司(管理),桴(鼓槌),若(好像),不胜(受不了)”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7.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之神,又赞赏魏学洢观察之细。乙文描写了一个“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风景,主体部分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体现了该桃核工艺的传神、精细和复杂,以及工匠高超的刻技。据此可知,两者都是微雕作品,都人物众多,事物众多,人物和其他事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都紧扣某一个典故,具体而形象地再现故事情境,甲文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乙文是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意境的再现。
(甲)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乙)参考译文: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
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18.(1)靠近 (2)弯曲 (3)没有 (4)慢慢地
19.(1)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幼年就喜欢音律,常常一听到歌声就哭泣。
20.B
21. ①船头/船首 ②空间顺序 ③“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应曾曰:‘儿无所悲也,心自凄动耳。’”/“靡不于其声中传之”/“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等 ④“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③④空填一句即可)
【解析】
18.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
②句意: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诎,弯曲。
③句意:没有不在曲调中表达出来的。靡,没有。
④句意:我慢慢地地。徐,慢慢地。
19.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
①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②好,喜欢;闻,听到;辄,就。
20.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辨析。
A.类/连接;
B.都是“大约”;
C.助词,的/代词,指左膝;
D.极/隔绝;
故选B。
21.
①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阅读【甲】文,由“船头坐三人”可知选段介绍的是船头部分;由“中”“居右”“居左”,这些方位词语的运用,可知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
②考查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语句的提取。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乙】文中“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他自幼爱好音乐,听见歌声就哭。后来学习唱歌,唱完又哭)”直接描写汤应曾演奏技艺的高超;“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使听众开始兴奋,接着恐惧,最终泪流满面而无所适从)”,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来衬托其演奏的真实感人,属于侧面描写。
参考译文
【甲】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汤应曾是邳州人,擅长弹奏琵琶,所以人们称他为“汤琵琶”。他自幼爱好音乐,听见歌声就哭。后来学习唱歌,唱完又哭。他母亲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悲伤?”应曾说:“儿子我没有悲伤的事,只是内心自己感到触动罢了。”
(他)所弹的古调百十首曲子,大到狂风暴雨雷霆乍响,小到愁人思妇哀怨泣诉,各种昆虫低鸣,一草一木的微动,没有不在曲调中表达出来的。他特别喜欢弹奏《楚汉》一曲,使听众开始兴奋,接着恐惧,最终泪流满面而无所适从。他弹琵琶感动人就到了如此地步。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有桃源人见到而同情他,载着他的母亲一同到了桃源。后来不知道他的下落。
22.(1)赠给(2)同类(3)以……为席(4)同“返”,返回
23.C
24.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25.(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2)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26. 大苏泛赤壁 随遇而安(闲适旷达)寄情山水
【解析】
22.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贻:赠给;
(2)句意: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属:同类;
(3)句意: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席:以……为席;
(4)句意: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反:同“返”,返回。
23.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A.连词,表并列;
B.连词,表并列;
C.连词,表转折;
D.连词,表并列。
故选C。
24.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能力。句意是: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杖策载酒”和“乘渔舟”的主语都是“子瞻”,两个句子主谓宾齐全,各自构成完整的句子,应在“载酒”和“渔舟”后断开。
25.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
(1)其:代词,他们。比:靠近。隐:隐藏。
(2)以:因、因为。居:居住。
26.
本题考查对选文主题、人物的理解能力。
(1)核舟左右小窗所雕刻的文字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十月写的《后赤壁赋》,而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苏东坡写于七月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甲文段具体交代核舟左右小窗所雕刻的文字,是为了暗示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也可以看出核舟雕刻者精妙的艺术匠心。
(2)甲文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丝毫看不出被贬的烦恼。乙文写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遨游西山。苏轼与客游玩西山一段文字,着墨不多,却能从服饰、神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刻画,真切地传达出入物的精神风貌来。他“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恰当地表现了苏轼心境空灵、随意自在、徜徉于大自然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由此可见,两文都表现了苏轼随遇而安(闲适旷达)寄情山水的情怀。
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初中人教部编版核舟记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核舟记同步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核舟记同步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核舟记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核舟记同步训练题,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复习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运用,课内阅读《核舟记》,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