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五 厘米和米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短的。
2.能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3.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哪些物体中存在的边是线段。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准备的一根棉线,随意放在桌上。(边演示边提出要求)像这样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
提问:与放在桌上时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出: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2.揭示课题。
3.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紧,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
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拉紧。
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4.揭示线段的图形。
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指线段的图形)来表示,仔细观察线段,在小组里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启发:知道图上的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吗?(线段的两端)
指出:这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我们把它叫作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线段除了有两个端点,还有什么基本特征?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感知线段的特征
1.结合演示,指出: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同桌互相在直尺和课本面上指一指,说一说。
提问: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对折,再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仔细观察,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再问:可以把它看成一条线段吗?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它短一些的折痕吗?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指出:线段是有长短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
3.做“想想做做”第1、2题。
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
第2题先示范数出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的几个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三、学习画线段
1.启发: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提出要求:每人用直尺试着画一条线段。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所画出的线段,强调:(1)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2)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3)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适当解释“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画一画。
提问:画出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题目后,谈话:这里有4个点,如果要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先自己在书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共画出了几条线段,是否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了一条线段。
(2)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画线段的过程,想一想,如果给出的点数再多一些,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会怎么样?(如果点的个数越多,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就越多)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2个点 1条
3个点 3条 三角形
4个点 6条 四边形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首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把线拉紧,观察线的变化,获得线段的第一个特征:直的,通过动态的画面让学生体验线的变化过程,加深第一个特征的印象。然后通过触摸认识生活中物体的边有的是线段。接着通过折纸活动,引出折痕也是线段,并且有长短。再接着画线段,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方法和注意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小学数学五 厘米和米第3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五 厘米和米第3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口答,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堂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第3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第3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五 厘米和米第3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五 厘米和米第3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