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展开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目录
TOC \ "1-3" \h \z \u 1
3
3
8
10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只不过有些物体的振动比较明显,有些不明显、不容易观察到。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名师提醒】①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就一定不会发出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2.声源
(1)概念: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2)能做声源的物体:固体、液体或气体均可。如打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往盛水的盆中倒水时,可以听到水振动发出的声音;吹笛子时,空气在笛子内振动发出声音等。
【方法归纳】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条件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是因为真空中没有任何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
2.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1)声波的概念: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引起周围介质的相应振动,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并向远处传播,这种波就叫声波(如下图所示)。
(2)声波的应用: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的深度(声音的反射)等。
【教材剖析】[思考与讨论]教材P50
不合理。太空中不能听见爆炸声,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三、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速
声音每秒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
2.影响声速的因素
介质的种类、温度等。相同温度下,一般是固体中声速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慢(真空中声速为零)。
【教材剖析】[思考与讨论]教材P52
1.对着山崖高声喊叫,我们会听到回声。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传到人的耳朵里,人便听到了声音。
2.可利用回声知识,如对着某一山崖高声喊叫,测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和人到山崖的距离,即可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回声
(1)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作回声。回声的传播速度与原声相同。
只有障碍物离得较远,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再回到耳畔,我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就是这个缘故。
(2)利用回声可测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例】(2018杭州测试)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蝙蝠靠 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常考1】声音的产生
【例1】(2018河南中考)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 。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你再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
【例2】(2018义乌测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声源分别是 、 、 。
【例3】(2018安徽中考)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易错】在敲击瓶子和吹瓶子上端的时候,发声体是不同的。
【方法归纳】明确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声。
【例4】(温州市期末统考题)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重要提示】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声音是由于物质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而真空不能传声进行分析。
【常考2】声音的传播
【例5】(2019舟山测试)如图所示,在玻璃罩内放一个正在发声的电铃。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铃声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图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你将 (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因此,我们 (填“可以”或“不可以”)用超声波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名师提醒】空气越稀薄,传声效果越差,真空不能传声。
【变式训练】钓鱼时不能大声暄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例6】(2019上海模拟)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是因为( )
A.月球上噪声很大 B.月球上的空气不含氧气
C.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D.月球上温度太低
【易错】没有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注意月球与地球上的不同。
【方法归纳】明确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例7】老师在教室内上课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教室窗户开着,没有回声 B.教室长度不足,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C.教室长度不足,不产生回声 D.教室各堵墙的回声相互抵消了
【重要提示】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有一部分声能被反射回来这种反射回来的声叫“回声”;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音和由反射回来的声音的时间间隔超过十分之一秒,它就能分辨出两个声音;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音和由反射回来的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十分之一秒,那么反射的声音就会加强原声。
【例8】(长春中考)关于声音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利用超声波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常考3】声音传播的快慢
【例9】(2019北京模拟)下表是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根据表中的信息,不能由表格得出的结论是( )
A.液态介质中声速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B.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物态有关
C.固态介质中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例10】(滁州中考)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例11】100米赛跑时,计时员是在终点听到起点的枪声时开始计时,还是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
【热点题型】声音传播的影响
【例12】在两幢楼房之间放鞭炮,你会觉得声音比在空地上更响,主要原因是( )
A.楼房将鞭炮声反射回来,与原来的声音混合在一起
B.楼房之间空间较小,给人声音更响的感觉
C.鞭炮爆炸在楼房之间发出的声音比空地上要响
D.鞭炮在楼房之间发生爆炸要比空地上更强烈
【易错】本题学生容易错选B,主要是学生感觉楼房之间空间较小,使得声音比较响,没有从本质上来考虑问题。
【重要提示】本题涉及的知识是声音的叠加,其实平时我们所听到的声音不是单纯的声音,而是由声音和反射回来的声波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混音,它的强度比单一的声音要响亮一些。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物体不振动,就一定不能发声
B.我们平常听到声音是因为空气能传播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2.星期天,小林随着爸爸到郊外鱼塘去钓鱼。小林非常兴奋,大声地叫喊,刚要上钩的鱼都被吓跑了,这说明 (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3.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B.声音能在墙壁中传播
C.要想听到声音,必须有振动的物体和传播声音的介质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最快
4.在下列介质中声速最小的是 ( )
A.铁 B.水 C.空气 D.木头
5.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叫声、风声分别是靠什么振动产生的( )
A.固体、液体 B.固体、气体 C.液体、气体 D.液体、液体
6.物体 会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叫 。
7.声音依靠 、 和 等介质,以 的形式传播。
8.将一只闹钟放在一个玻璃罩内,如图所示,当闹钟正常闹铃时,人 看见小锤的振动, 听见闹铃的响声。如将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那么闹钟闹铃时,人 看见小锤的振动, 听见闹铃的响声。(均填“能”或“不能”)
9.把手指放到正在播放音乐的收音机扬声器上,你会感到扬声器和机身都在振动,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百米赛跑时,在终点计时的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是因为在空气中声速比光速 。
10.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5s秒,则海的深度为
米。(海水的温度为25℃)
11.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
(2)在长为884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秒。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2.“神七”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人们对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更为关注。宇航员在飞船内可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通话,原因是 (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信设备对话方便
C.太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3.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4.(温州洞头期中)在拨动吉他弦后,同学们发现,即使停止了对吉他弦的拨动,吉他也会“余音不断”,其根本原因是 ( )
A.吉他声的回声仍在回荡 B.吉他弦还在振动
C.吉他弦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5.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真空不能传声
6.太阳时刻发生着核反应,我们只看到太阳发出的光而听不到它的声音的原因是( )
A.太阳在发生核反应过程中,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B.太阳距离我们太远,听不见
C.太阳与地球之间近似为真空,而声音传播要依靠一定的物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8.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个声音是由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 )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10.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11.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米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 发声,声音主要通过 传到人耳。
12.声波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一种救援装备。它可以灵敏地接收到物体 时产生的微弱的声音,以利于尽早营救。
13.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14.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
15. 小明在家里吹奏笛子,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能够传递 和 。
16.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秒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米(海水中声速是1500米/秒)。但是,声呐系统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请说出一种你知道或者你设想的太空测距仪器或方法: 。
17.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这样两个声学实验,图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内并让其发声,我们可听到清脆的铃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掉钟罩内的空气时,我们发现,随着钟罩内的空气逐渐减少,铃声逐渐变小。这两个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填“甲”或“乙”)实验。
18.两人相距较远说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同样情况下,用自制的“土电话”就可以听到相互的说话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开来的声音而站起来就听不到了。对此,请你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
19.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方案: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往返弯曲的细线。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是 。
20.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
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
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
介质
水(0℃)
水(15℃)
水(20℃)
冰(0℃)
软橡胶
软木
铁(棒)
v/(m/s)
1440
1470
1480
3230
45
500
5200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节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节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47探索宇宙学生版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47探索宇宙教师版含解析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走向成熟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走向成熟教学设计及反思,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12走向成熟学生版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12走向成熟教师版含解析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第3节 重力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第3节 重力教案,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33重力学生版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33重力教师版含解析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