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节 醛酮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节 醛酮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课标解读
醛类、酮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的内容。
1.内容要求
认识醛类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知道酮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2.学业要求
(1)能写出醛类和酮的官能团、简单代表物(乙醛、甲醛、苯甲醛、丙酮)的结构简式和名称;能够列举简单代表物(乙醛、甲醛、苯甲醛、丙酮)的主要物理性质。
(2)能结合分子结构特点,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分析和推断其他醛类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从官能团和结构变化的角度理解醇、醛、酸的转化关系。能列举甲醛、苯甲醛和丙酮等代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素养功能):能结合醛类、酮的官能团及化学键极性特点分析和推断醛类、酮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人教版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醛类、酮两部分的内容。旧教材内容中仅零散的涉及到甲醛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丙酮仅作为拓展知识在“科学视野”中出现。新教材系统的介绍了醛类代表物(甲醛、苯甲醛)、酮(代表物丙酮)。
新教材内容的改变带来的教学启示:教学时不能仅停留于认识乙醛的结构和性质,以及辨识醛类与酮的层面,只要求学生掌握醛类和酮的化学性质等碎片化知识;而应结合“醇、醛、酸”的转化关系,重视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等化学知识关联的结构化设计,充分发挥结构化知识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第五节“有机合成”的学习和完成本章最后的“整理与提升”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了解了醇、醛、酸之间的相互转化。
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还有待加强。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不足,如由于甲醛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与新制氢氧化铜、银氨溶液反应的快慢、消耗反应物的量等均与乙醛不同。对“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认识不够深入,应用该模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认识有机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基于官能团分析、预测、总结归纳物质性质)有待加强。
四、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分子结构特点的类比迁移,预测其他醛类物质(甲醛、丙醛、苯甲醛)的主要性质,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并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官能团的特点和性质区别醛类和酮,以丙酮为例认识酮的主要化学性质;
3.通过列举甲醛、苯甲醛和丙酮等代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4.通过思考与讨论掌握“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应用该模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评价目标】
1.通过对甲醛性质的预测和探究实验的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丙醛和丙酮的辨析对比,诊断并发展学生微观探析能力;
3.通过“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的建构,并将该模型应用于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通过讨论醛类、酮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诊断并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分子结构特点,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预测其他醛类物质的主要性质;根据官能团的特点和性质区别醛类和酮;“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的建立。
难点:“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的灵活运用。
六、教学方法
情境导学:创设甲醛、苯甲醛、丙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这些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促学:1.甲醛的性质预测及实验探究,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建构醛类的性质;
2.醛类性质的归纳总结,促进学生“醇、醛、酸”转化模型的建立;
3.丙醛与丙酮的对比,促进学生把握有机物官能团的本质区别;
4.酮性质的归纳总结,促进学生形成对酮的系统化认知;
5.醛类、酮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促进学生辨证地看待化学物质和化学问题。
习题测学评价诊学:通过课堂环节中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课堂练习检测等来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验助学:结合甲醛性质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角度学习醛的性质。
学案促学:通过学案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 法:交流合作、实验探究、演绎归纳
七、教学思路
本节课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甲醛(室内污染物之一、福尔马林溶液)引入,结合已学习的乙醛进行类比迁移,先预测甲醛的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进行验证。在典型代表物甲醛、乙醛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归纳总结出醛类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进一步建构“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通过限定结构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引入丙酮,结合生活中含丙酮的物质如指甲油,去胶剂等来了解丙酮的物理性质。通过醛类和酮的辨识对比,以及具体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一步完善“醛类(或酮)还原为醇”的认识。结合代表物丙酮自主归纳总结酮类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最后,分析和探讨醛类、酮类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主板书:醛类、酮
副板书:相关化学方程式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醛是一种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是新装修家庭中的主要污染物
B.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具有杀菌、防腐性,可用于保鲜鱼肉等食品
C.苯甲醛属于芳香醛,是制造染料、香料及药物的重要原料
D.丙酮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例如,钢瓶贮存乙炔时,常用丙酮作为溶
剂溶解乙炔
2. 自然界中的许多植物中含有醛,如桂皮含肉桂醛(),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A.肉桂醛和苯甲醛互为同系物
B.肉桂醛能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
C.1 ml肉桂醛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最多与5 ml H2加成
D.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肉桂醛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
3.香料茉莉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为。下列关于茉莉酮的说法正确的是
A.1 ml该有机物与H2充分反应,最多消耗2 ml H2
B.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1H16O
C.该有机物属于不饱和酮类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
D.该有机物能发生还原反应,但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4.把有机物氧化为,所用氧化剂最合理的是
A.O2B.酸性KMnO4溶液C.溴水D.银氨溶液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甲基苯甲醛()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它含有醛基
B.在加热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醇都能被空气中的O2所氧化,生成对应的醛
C.将1-丙醇与氧气的混合气体通过赤热的铜,发生反应生成丙醛
D.1 ml任何一元醛与足量银氨溶液发生反应时,最多可以得到 2 ml Ag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甲醛的性质预测及实验探究
引入:请结合你生活中熟悉的醛类物质,试写出乙醛的一种同系物。
(展示生活中涉及到甲醛的图片)
从让人谈“醛”色变的甲醛引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甲醛。
引导学生从福尔马林溶液的实际用途或甲醛作为室内污染物,小结甲醛的物理性质。
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回忆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的具体反应,运用类比迁移方法预测甲醛的性质。
从乙醛类比推测甲醛的性质。培养学生分类的思想,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给出学生任务——设计探究实验方案,验证甲醛的化学性质。
展示并进行评价。对比乙醛,重点强调甲醛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量的关系。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帮助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角度认识甲醛的化学性质。发展学生基于物质的微观结构描述和预测物质性质的能力。
醛类性质的归纳总结与“醇、醛、酸”的转化模型建立
引导学生结合代表物甲醛、乙醛的性质总结醛类物质的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醛类物质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特点,请学生利用球棍模型拆合法分析醛类物质反应时,官能团如何转变。
通过代表物归纳醛类物质的性质。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化学观念。同时,通过球棍模型的拆合,助力学生从官能团和结构变化的角度理解醛类物质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有机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基于官能团分析、预测、总结归纳物质性质。
介绍自然界桂皮中含有的肉桂醛、杏仁中的苯甲醛。给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卡片”。
并抛出真实情境——苯甲醛在空气中久置,在容器内壁会出现苯甲酸晶体。
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以补充、丰富和深化对醛类的认识。
分析真实情境,推测是由于苯甲醛被空气氧化导致,并给出实验室中保存苯甲醛试剂的建议。培养学生应用“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解决真实问题情境,强化知识间的关联。
给出学生任务——思考由丙醛如何得到1-丙醇或丙酸。
引导学生对“醇、醛、酸”转化进行归纳。并基于知识关联对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及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形成结构化认识。
书写具体化学方程式,完善对“醛还原成醇”的认识,进一步建构“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通过结构化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素养形成。
丙醛与丙酮的对比
给出学生任务——写出丙醛的同分异构体,且结构中含有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初步感知丙醛与丙酮结构的差异。
展示实验室丙酮试剂和生活中涉及到丙酮的图片。
从试剂说明书或者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基本观念。
给出学生任务——丙醛与丙酮的对比。
从结构、性质两大方面对醛类和酮进行辨识对比,并书写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从而完善学生对“醛类(或酮)还原为醇”的认识。
酮性质的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代表物丙酮的性质总结酮的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酮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特点,请学生利用球棍模型拆合法分析酮类物质反应时,官能团如何转变。
书写具体化学方程式,加深学生对酮性质的认识。
通过代表物归纳酮的性质。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化学观念。
同时,通过球棍模型的拆合,助力学生从官能团和结构变化的角度理解酮的性质。从而,强化学生认识有机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基于官能团分析、预测、总结归纳物质性质。
醛类、酮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醛类、酮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综合分析醛类、酮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节 核酸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节 醛酮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实验3-7,实验3-8,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节 醛酮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实验3-7,实验3-8,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