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 教案第1页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 教案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3.2 *蜀相精品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3.2 *蜀相精品教案设计,共5页。
    一个是蜀汉丞相,用至死不渝的诚心铸就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是大唐的诗人, 用嘶哑带血的歌喉唱出了盛唐破灭的悲哀。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如今,《错位时空》之杜甫与诸葛亮版“百万填词”活动已经开启。请你结合杜甫的《蜀相》,尝试谱写歌词吧!
    活动一:参读资料,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活动二: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播放《蜀相》情景式朗读视频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感伤 叹惋)
    如果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泪”)

    活动三: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有人对原诗做一些改动,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诸葛祠
    丞相祠堂何处见,锦官城外树森森。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深惋惜。
    1.《蜀相》Vs《诸葛祠》
    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为什么?
    ①诗人借祠写人,而非诸葛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②“蜀相”这个题目包含诗人杜甫的理想。杜甫一直想成为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一直都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风俗存”的政治理想。“蜀相”寄托着杜甫的政治理想,而“诸葛祠”却没有这层意思。
    2.何处寻Vs今安在
    关联所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寻”字: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主动寻找,特意寻找,可见诗人心情之急切,体现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缅怀。
    3.柏森森Vs树森森
    解读意象:松柏乃挺拔之木,四季常青,伟岸苍劲,这里用柏树来象征诸葛亮的精神长存,“树”没有此意。
    “柏森森”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①环境上:“柏森森”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②时间上:“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
    ③情感上:用松柏的万古长青衬托诸葛亮的伟大和不朽。
    4.自、空Vs尽、皆
    改句: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描绘了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表达欣喜愉悦的情感。)
    原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乐景写哀情)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炼字题:赏析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1)“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意思。
    (2)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
    (3)作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 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春景的漠视和对武侯诸葛亮的敬仰。物是人非,先哲已去,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叹惋。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用法: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华《春行即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诗人回忆了诸葛亮的哪些事迹?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形象?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天下计”塑造了诸葛亮拥有济世雄才并得以施展的形象;“老臣心”塑造了诸葛亮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
    2.填写下表,思考:作者塑造诸葛亮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2.诗中的“英雄”究竟是指哪些人呢?
    “英雄”应指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
    5.泪满襟Vs深惋惜
    结合诗人生平,你认为尾句“泪”有哪些复杂情感?
    对诸葛亮建功立业的赞叹(追羡之泪)
    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痛惜之泪)
    自己济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伤己之泪)
    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苦受难的忧虑(忧民之泪)
    完成任务卡:
    学了本诗,相信你也被诗人的情感所打动,把所思所想写下来,参与《错位时空》之杜甫与诸葛亮版“百万填词”活动吧!
    欣赏视频:《错位时空》杜甫与诸葛亮版
    课堂总结:
    “诗圣”杜甫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诸葛亮事业未竟而身已先死的痛惜,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的悲愤之情。
    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心系黎民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
    知识链接,巩固训练
    教师讲解咏史怀古诗,并出示这道题给学生做。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请说说杜甫借昭君事迹,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漂泊外地的怨恨之情。
    情境默写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2.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 , ”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4.《蜀相》中,“ ?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它柏树伟岸、质朴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形象。
    B.颔联“自”和“空”两字是全诗的诗眼,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淡然宁静。
    C.颈联将读者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历史背景下,刻画一位济世扶危贤相形象,寄托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憧憬。
    D.尾联咏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暗含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6.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蜀相》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蜀相》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学习时要反复诵读涵泳,加深对诗人情志的理解。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诗歌,研读诗作,涵咏字句,品味诗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景物,学习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的写作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诵读诗歌,研读诗作,涵咏字句,品味诗情。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3.2 *蜀相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3.2 *蜀相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任务一,任务二,任务四,二句紧扣诗题,三,小结,真题研习,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