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中职数学高教版(2021~十四五)拓展模块一下册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教版(2021·十四五)拓展模块一(下册)第7章 数列7.3 等比数列优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教版(2021·十四五)拓展模块一(下册)第7章 数列7.3 等比数列优质教学设计,共6页。
7.3 等比数列
选用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
(拓展模块一下册)
授课
时长
4 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提示
本课通过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趣题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介绍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应用.根据具体实例给出等比中项的定义及等比中项公式,引导学生从“棋盘上的麦粒”的故事中抽象出等比数列模型,然后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导出前 n 项和公式.其中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推导通项公式、前 n 项和公式的基础.在等比数列的教学中,可采用类比的方法,在复习等差数列的有
关知识的同时,对等比数列的相应知识进行类比学习.
教学目标
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了解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公式;能够通过具体实例,发现并总结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公比的概念;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结合中国历史著作《孙子算经》趣题、棋盘麦粒故事等情境与问题,培养学生建模思想,体验历史文化,培养学生观 察、归纳、分析、综合推理的能力,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通过学习,逐步
提升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教学
重点
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的应用,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
难点
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知识的实际应用.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引入
等比数列是另一种有特殊规律的数列,其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的推导蕴含着与等差数列不同的重要的数学思想
方法.
介绍
体会
引出学习
情境导入
7.3.1 等比数列的概念
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趣题: “今有出门望见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各几何?”试依次把堤、木、枝、巢……的数量计算出来,这组数有
什么规律?
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观察思考
讨论交流
古代趣题提升文化素养
不难看出,这组数构成一个数列:9,81,729,8561…,我们也可以将其表示成 9,92,93,94,….在这个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是 9.
类似的数列还有 32,16,8,4,….
不难看出, 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
1
是 .
2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an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非零常数时,就称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 q 来表示.
如数列 9,81,729,6561,…为等比数列,其公比 q=9;
讲解
展示图形提示说明
说明
理解
观察特征交流讨论
领会
结合实例学习等比数列的定义,应强调 q
为 1的等比数
新知探索
1
数列 32,16,8,4,…是等比数列,公比 q=.
2
如果数列an是一个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那么从第二项起,数列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前一项与公比的乘积,即
a2=a1q, a3=a2q=(a1q)q=a1q2 , a4=a3q=(a1q2)q=a1q3 ,
……
因此,首项为 a1、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
a a qn1 (其中 a1 与 q 均不为 0).
n1
探究与发现
当一个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时,这个数列具有什么特征?
强调
讲解分析
引发思考
要点
体会学习
分析讨论
列是常数列,但常数列不一定是等比数列
感受典型数列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1在等比数列an 中, a1=2,q=4,求 an,a5.解 根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an=a1 qn-1 可知
an=a1qn-1=2×4n-1=22n-1;
即an= 22n-1 .
因此,a5 = 2251 =29=512.
例 2 将一张报纸反复对折,若不考虑其它因素,则报纸层数构成等比数列:2,4,8,….
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第 5 次对折后报纸的层数;
问第几次对折之后报纸的层数是 128?
解 (1) 设这个数列为an,则 a1=2,q=4,故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a1qn-1=2×2n-1=2n.
根据通项公式可知,a1=25=32,因此第 5 次对折之
后的报纸的层数为 32 层.
设第 n 次对折后报纸的层数是 128,即 an=128,则由通项公式可知
2n=128,
2n =27,
解得n=7.
因此,第 7 次对折后报纸的层数是 128.
例 3 在等比数列{an}中,a4=36,a6=144,求首项 a1 和公比 q.
解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qn-1 可得
a q3 36,①
1
a q5 144.②
1
提问引导
讲解强调
指导学习
提问引导
讲解强调
思考分析
解决交流
主动求解
思考分析
解决交流
例 1
和例
2 是巩固性练习,目的是使学生会直接利用通项公式进行求解
例 3是理解性练 习,
②式除以①式,并整理得
q2 144 4
36
解得q=±2.
9
当 q=2 时,a1×23=36,解得 a1=;
2
9
当 q=-2 时,a1×(-2)3=36,解得 a1= .
2
99
所以, a1=,q=2 或 a1= , q=-2.
22
例 4 已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其和为 28,其积为 512,求这三个数.
分析 对于构成等差数列的三个数,可以将它们设为 a1,
a1q,a1q2,也可以将它们设为 a ,a,aq,其中 q 为公比.若
q
a
已知这三数的积,则将它们设为 ,a,aq 更有利于计算.
q
a
解 设这三个数分别为 ,a,aq,则
q
a a aq 28①
q
a
a aq 512②
q
由②式得 a³=8³,解得 a=8 .
将 a=8 代入①式,化简得
2 2q 5③
q
③式两边同时乘 q,整理得
2q²-5q+2=0,
解得
当 q=2 时,所求的三个数分别为 4,8,16;
1
当 q=时,所求的上数分别为 16,8,4.
2
所以,这三个数为 4,8,16 或 16,8,4.
提问引导
讲解强调
思考交流
解决问题
结合方程组练习加深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例 4主要让学生了解,如果三个数成等比数 列,且已知三个数的乘积,可以设这三个数分别为
a ,
q
a ,
aq
新知探索
一般地,当 a,G,b 成等比数列时,G 称为 a 和 b
的等比中项.
当 G 是 a 与 b 的等比中项G b ,
时,有a=G
因此 G2=ab 或 G=± ab .
例如,若 3,G,12 三个数构成等比数列,则
G2=3×12,从而 3 与 12 的等比中项 G=±6.
讲解说明
领会要点
借助实例进行说明
巩固练习
练习 7.3.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列(是打“√”,否打“×”).
在下列等比数列中填上所缺的项.
(1) 3,6,12,,48,…; (2),4,-2,1,; (3)5,5,5,,5;
(4)1,-1,1,,1.
在等比数列{an}中,a1=3,q=-2,求 a3、a4.
求下列各组数的等比中项:
(1) 4 与 25;(2) -3 与-27.
在等比数列{an}中,a2=8,a3=4,求公比 q 和首项
a1.
在等比数列{an}中,a1=1,an=256,q=2,求 n.
已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们的和为 14,它们的积为 64,求这三个数.
在等比数列 1 , 1 ,1…中,8 是第几项?
42
一辆车现价为 10 万元,年折旧率为 10%(不考虑其他因素) ,问该车第 10 年后的车价是多少元(保留两位小
数)?
提问
巡视
指导
思考
动手求解
交流
及时掌握学生情况查漏补缺
情境导入
7.3.2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并将其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作为对这位大臣的奖勋,国王许诺满足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 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上一些麦粒吧,第一格放 1 粒,第二格放 2 粒,第三
格放 4 粒,然后依次是 8 粒,,16 粒,…,一直到第六十四格.”“就要这么一点儿麦粒?”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大臣:“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麦粒!”为什么大臣说国库里没有这么麦粒呢?
引发思考
讨论交流
借助经典数学故事增加知识趣味性
新知探索
可以看出,按照大臣的要求,在棋盘上六十四个格中所放的麦粒数构成等比数列 1,2,4,8,16,32,64,…, 263 .到底棋盘上需要放多少麦粒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计算出等比数列 1,2,4,8,16,32,64,…,263 各项的和.
设{an}是一个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记{an}的前 n 项和为
Sn=a1+a2+a3+…+an-1+an.(1)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可知,等比数列的每一项与公比的乘积等于与它相邻的后一项.我们将(1)式的两边同时乘公比 q,得到
qSn=a1q+a2q+a3q+…+aqn-1+anq,
即qSn=a2+a3+a4+…+an+an+1.(2)
比较(1) 、(2)两式可以看出, (1)式的右边从第 2 项至最后一项与(2)式右边的第 1 项至倒数第 2 项分别相同.将(1)式的两边分别减去(2)式的两边就可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1-q)Sn=a1-an+1
a (1 qn )
当 q≠1 时,Sn 1 .
1 q
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 an+1=a1q n,将其代入上式即得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a (1 qn )
Sn 1( q≠1).
1 q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 an+1=anq,带入前式得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为
当 q=1 时,等比数列是一个常数列,其前 n 项和为
Sn=na1.
现在,我们回到本节“情境与问题”的等比数列{an}中, a1=1,q=2,n=64. 因此,棋盘上六十四个格中所放的麦粒总数为
1(1 264 )
S64 =264-1=18446744073709551615(粒).
1 2
根据实际测算可知,1kg 麦粒约有 52000 粒.因此,这
些麦粒的总质量约为 354745078340t,这大约相当于全世界一千年生产的小麦质量的几百倍.
讲解
展示图形
提示说明
说明强调
理解
观察特征
交流讨论
领会要点
引导学生从 “棋盘上的麦粒”的故事中抽象出等比数列模型,然后利用 “错位相减 法”推导出前 n 项和公式,观察归纳等比数列的特点,培养和提升归纳分析能力
典型例题
例 5 在等比差数列{an}中,a1=2,q=3,求该数列前 5 项的和.
解由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提问引导
讲解强调
思考分析
解决交流
例 5
和例
6 是巩固性练习,
例 6 在等比数列{an}中,a1=2, q=3,an=162,求该数列前 n 项的和.
解 由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例 7 已知等比数列 1,2,4,8,…,求该数列第 5 项至第
10 项的和.
分析 第 5 项至第 10 项的和为 a5+a6+a7+a8+a9+a10,可表示为该数列前 10 项的和减去其前 4 项的和.
解 根据已知条件a1=1,q 2 2. 因此,
=1=
a (1 q4 ) 1(1 24 )
S4 1 ==15 ,
1 q1 2
a (1 q10 ) 1(1 210 )
S10 1 ==1023 .
1 q1 2
于是,该数列第 5 项至第 10 项的和为
S10-S4=1023-15=1008.
指导
主动求解
使学生掌握公式能直接利用公式求解例 7是理解性练 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巩固练习
练习 7. 2
在等比数列{an}中,a1 1q=2,求该数列前 5 项
=2,
的和.
在等比数列{an}中,a1=8, q 1,an 1求该数列
=2=4,
前 n 项的和.
求等比数列 33,6,12,…前 6 项的和.
2,
求等比数列 33,6,12,…第 7 项至第 10 项的
2,
和.
提问
巡视
指导
思考
动手求解
交流
及时掌握学生情况查漏补缺
归纳总结
引导提问
回忆反思
培养学生总结学习过程
能力
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和《学习指导与练习》;
查漏补缺:根据个人情况对课堂学习复习与回顾;
拓展作业:阅读教材扩展延伸内容.
说明
记录
继续探究延伸
学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数学9.2 正态分布公开课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数学拓展模块一(下册)7.1 数列的概念优秀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高教版(2021·十四五)拓展模块一(下册)6.1 和角公式公开课教学设计,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