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至情至性》名师解读 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至情至性》名师解读 讲义,共8页。
《第三单元至情至性》解读第一部分 课标解读本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1)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3)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4)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5)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围绕所读作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第二部分 单元深度解读——走近学科素养【单元目标和核心素养落实】【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单元知能对标】第三部分 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阅读古代散文佳作,体会古人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感悟,把握文章承载的文化观念,从中受到陶冶,汲取智慧,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2.深入研读单元选文,在反复诵读涵泳的基础上,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理解作者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个性化手法,赏析文章的章法和细节,学习自主选择角度欣赏古代散文作品。3.结合体验与思考,进行对比与联系,集中研习古代散文,全面、深入地认识古代做文的体裁特点、艺术手法和多样风格,并尝试接触、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4.在研习单元选文的过程中,理解古人是怎样“修辞立其诚”的;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封书信,做到说真话,述真知,抒真情。单元教学要点语文核心素养和单元目标对照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与语感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整合与语理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交流与语境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直觉与灵感比照本单元的散文作品发现异同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联系自己,感受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怀批判与发现根据实际情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与感悟体会古人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感悟,从中受到陶冶,汲取智慧欣赏与评价文章的深度分析(体裁特点、艺术手法和多样风格)表现与创新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个性化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与态度为人处世的方法,对待生死的思考,研究学问的态度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关注与参与在学习和生活中,汲取并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和智慧语言知识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理解古今语言的差异;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语言表达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个性化手法,赏析文章的章法和细节文学知识了解李密、归有光、王羲之、陶渊明、柳宗元和苏轼的生平经历;把握古代散文作品的体裁特点、艺术手法和多样风格文化知识了解表、志、序、辞、传和记的相关文体知识;理解古代散文作品的当代价值单元能力目标分解考点对标学习理解①观察记忆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古代诗文阅读题②信息提取能准确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悟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分析概括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④领会理解理解作品的事、情和理,理解作者的主张和写作意图实践应用①应用交际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封书信,表达真情实感善于捕捉动情点,发掘感动点;积累思辨类文章的素材;结合真实情境,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②解释推断能联系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③解决问题结合体验和思考,进行对比与联系,运用相关研究方法,集中研习古代散文④策略运用写作:自选角度欣赏古代散文作品创新迁移①发散创新课外阅读:阅读与写作能力迁移思辨能力和鉴赏能力。②批判赏析辩证看待单元课文内容,课内外文章鉴赏评价③内化完善领会作品中反映的亲情和爱情。积累文学阅读体验,培养民族文化审美趣味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高考内容第9课陈情表/李密项脊轩志/归有光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相关文化知识、作家作品2.文言现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3.断句的方法和技巧4.文意概括与分析5.翻译以及情景默写第10课兰亭集序/王羲之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第12课石钟山记/苏轼价值导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单元总体培育民族审美趣味,厚植中华文化底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格修养。尊奉孝道,眷恋家园,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在具体语境中分辨文言词义与用法,了解古代散文不同文体的行文特点、思维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研习古代经典散文,理解古代文人的志趣、情思和人生感悟,把握文章承载的文化观念,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当下的现实意义;通过研习古代经典散文,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把握作者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个性化手法,了解文章语言与章法之妙,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陈情表》《项脊轩志》研习《陈情表》《项脊轩志》这两篇经典散文,旨在体察古人孝长思亲的情感,感受古文之美,获得情感浸润和审美体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诵读两篇文章,了解古代散文不同的行文特点、表情达意的方法,感受不同的韵味;记诵和积累文言语汇,辨识单、双音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通过诵读,感受“表”与“志”的文体特点,学习针对不同目的、场景、对象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1.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的,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品析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2.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和传统思维方式,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思维模式、人生哲学、理想人格和价值观念等渗透于古代文人的思想灵魂。研习《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这两篇文章,旨在体会作者的悲愁喜乐,感悟他们在山水田园生活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以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诵读两篇文章,积累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文人的深刻影响。2.通过诵读,感受“序”与“辞”这两类文体的特点,品味骈散结合、收放自如的语言风格。1.赏析品味文章传情达意的手法与精妙传神的语言艺术,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品析作品的思想内涵。2.理解王羲之、陶渊明投射在自然山水、田园生活中的生命哲思,探讨魏晋时期“山水的发现”和“人的觉醒”对当下生活的意义。《种树郭囊驼传》唐代古文运动继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开创了中国文学写作的新局面。阅读本文,能够触摸到古代文人心忧黎民、体恤民生疾苦的人文情怀,感受到他们修身齐家、安邦治国的抱负理想,从而促进自己思想境界的提升,坚定报效祖国的决心与志向。1.继续记诵和积累文言相关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语感。2.了解“传记”“寓言”的文体特征,把握本文糅合传记与一般寓言的写法所创造的一种新寓言体传记的特点。1.赏析融叙事、说理于一体,运用对比与类比婉而多讽的说理方式。2.理解本文将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的深刻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探究作品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民族审美传统。《石钟山记》宋代散文继承和发扬了韩柳的优良传统,又别开生面地把古代散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阅读本文,能够感受到作者坦诚的质疑和求实精神,其重视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不止步于间接认识的思想,这在今天仍是难能可贵的。1.诵读《石钟山记》,并通过查阅工具书,正音明义,掌握有关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把握“记”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将叙述、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以及行文“潇洒自得”的特点。1.厘清苏轼质疑、分析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思路,学习其勇于质疑、求真求实的精神。2.引入前人有关石钟山的笔记等材料,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质疑、辨异、探索的能力和精神。表达与交流汲取“修辞立其诚”这一民族文化智慧的精华,学会真诚、负责任地写作,抒发真情实感,做到文辞奥妙与表情达意的统一,不断提高写作水准,提升人格修养。1.了解书信文体的格式特点,思考本单元的经典散文是如何将“事”“情”“理”融为一体的技法,并借鉴之。2.写书信要有目的、对象、场合意识,语言运用要做到准确、简明、得体、连贯。学以致用,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封书信,能做到说真话,述真知,抒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