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01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02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15页。

    第三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我国现存编纂年代最早的总集,脍炙人口。萧统为之作序。此序既阐明了《文选》的编纂意图和选录范围,也体现了萧统的文章审美观念。
    萧统说,《文选》里选载的都是特别讲究文辞运用的文章。那么,该怎么讲究呢?怎样的文辞才是萧统心目中的好文章呢?从“辞采”“文华”“翰藻”等词语可以体会到,萧统要求文辞博富而美丽。《文选序》说:“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文学语言同社会生活里种种事物一样,是从简单质朴向着精巧华丽发展的。这是萧统的文辞发展观,也是他心目中一个基本的文章审美标准。文章好不好,首先看它的辞采是否漂亮。应该说,这不仅是萧统个人的审美观,而且是他那个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标准。
    如果说得再具体些,那么可以说,当时人们所认为的漂亮文辞,包括语句偶对、声音和谐、辞藻富丽、运用典故等几个方面,也就是具有骈俪文字之美。这在《文选序》中没有具体说出来,但从《文选》选录作品的情况中是可以窥见的。比如《史记》里的序和“太史公曰”,颇有感慨跌宕的文字,但《文选》一概不选,这与那些文字句式长短错落、不合乎骈文要求很有关系。《文选》选的是班固、干宝、范晔、沈约所写的史论述赞,它们句式比较整齐,讲究对偶和辞采。又如同样是写三月三日禊饮的诗序,不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选颜延之、王融的两篇,与《兰亭集序》比较质朴,而颜、王所作“文藻富丽”有关。颜、王这两篇文字当时以此而闻名遐迩,连北朝人士都佩服之至。再如陶渊明诗,北宋以后成为一种诗美的典范,《文选》却所选不多,因为陶诗语言朴素率直,在齐梁时是被认作“田家语”的。曹操诗在后世被称赞为“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文选》则只收录两首,也是同样的缘故。
    萧统所持的这种骈俪时代的文章审美观,自然有它的局限性。不少优秀作品由于不符合骈俪之美的标准而被忽略了。这从上文所述便可见一斑。在萧统看来,子书、史书“不以能文为本”,是不在美文范围之内的,这样的眼光也嫌狭窄。以后人、今人的眼光看,别的不说,《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那些人物形象、细节描绘、名言隽语,多么栩栩如生;《庄子》的浪漫想象、纵横恣肆,也多么具有文学色彩。而萧统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认识到它们的美。这些确实是《文选》编者审美观的局限。
    但是,在我国文学史上,骈俪时代毕竟是一个重要而且漫长的时代,同样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如果像后世某些提倡“古文”的论者那样,排斥骈俪之美,蔑视骈体诗文,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片面而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文选》选录了晋代陆机的大量诗文,陆机是萧统最心仪的作家之一。诗且不说,即以其他文体而言,《叹逝赋》《文赋》《豪士赋序》《吊魏武帝文》《辩亡论》《演连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靠了《文选》,我们今天还能欣赏到这些名篇。陆机之外,晋代其他的优秀诗文,在《文选》里也保存了不少。
    (摘编自杨明《从<文选序>
    看萧统的文章审美观念》)
    材料二 据载,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性

    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一生似未明确褒贬过任何历史人物,独独前他七十四年而卒的“南岳幽居之士”陶渊明,却赢得了他异乎寻常的尊敬。昭明不仅首次编撰了《陶渊明集》,而且特为之立传作序。就在《陶集序》中,他德文并重地推崇陶渊明。实际上,昭明太子萧统是中国文学史上高度评价陶渊明的第一人。
    陶渊明《闲情赋》是《陶集》中仅有的一篇述情惆怅、文采可观、十分接近齐梁文学“典丽”特征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情采,它都可与宋玉的《高唐》《神女》《登徒子好色》,以及曹植的《洛神》诸赋相类比。因此,把《闲情赋》采入《文选》“情”类赋并不为过。但是,昭明不但不选,反倒在《陶集序》中特出一条评语,说道:“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这“白璧微瑕”之叹,难道不正好表明,昭明看重陶渊明之德名,远远超过其文名吗?“惜哉!无是可也”一句无限的叹惋,就把昭明企望陶渊明成为“人伦之璧”的愿望表露无余。
    《陶集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隐逸人生论;第二、陶渊明文德论;第三、陶渊明文章“风教”论。昭明认为:陶渊明者,高尚之士也,其“爱嗜”陶文者,崇尚其德也。这正是南朝文人(诸如颜延之、沈约、锺嵘)的共识。只不过比较起来,昭明爱心更切,以致对《闲情赋》作出了旨在求“全”的苛责。原来,他就是要把陶渊明推尊为“人伦之完璧,道德之高标,为文之准式”,以“讽谏”时事,“风教”社会。如此的伦常道德追求,显然与《文选》的编撰目的迥然不同。
    其实,在昭明文学主张中,原本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一为娱乐,审美;一为“鉴戒”“风教”。前者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为目的,后者以规范、指导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为旨归。《文选》和《陶集》就是以上这两种文学价值追求的分别体现。昭明在陶渊明“百年祭”之时编撰《陶集》,纯乎出于一种道德教化的考虑。在《陶集序》中昭明强调渊明文章“有助于风教”,又说《闲情赋》“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等等,完全本之于传统的儒家“诗教”之说。因此,正是在这种传统道德文学价值观的驱动下,他才爱屋及乌,因人贵文,超越个人和时代的审美观念,满腔热忱地高度评价陶文。
    (摘编自丁永忠《论萧统<陶渊明集>
    与<文选>的不同文学价值取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选序》指出,文学语言是从简单质朴向精巧华丽发展的,曹操诗入选《文选》就是证明。
    B.关于文章审美标准问题,无论是只看重骈俪之美,还是完全排斥骈俪之美,都有其局限性。
    C.萧统肯定骈俪之美,并据此主编《文选》,从提倡“古文”的论者那里保存了大量优秀的篇章。
    D.萧统从不褒贬历史人物,却对陶渊明异常尊敬,并为他立传作序,这是因为萧统“崇尚其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统认为班固等人文采优于司马迁,所以《文选》弃《史记》里的序,而选了班固等人的史论述赞。
    B.同为写三月三日禊饮的诗序,颜延之、王融的两篇在语言上要比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富丽得多。
    C.《文选》所体现出的文章审美观虽有局限性,但《文选》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重要参考。
    D.萧统深受传统儒家“诗教”之说影响,而超越个人和时代的审美观念,因陶渊明其人而推崇其文。
    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对《闲情赋》态度相似的一项是(  )(3分)
    A.宋·苏轼:“渊明作《闲情赋》,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
    B.清·陈沆:“且以《闲情》为好色,则《离骚》美人香草,湘灵二姚,鸩鸟为媒,亦将斥为绮词乎?”
    C.清·方东树:“昔人谓正人不宜作艳诗……如渊明《闲情赋》……后世循之,真是轻薄淫亵……”
    D.清·刘光贲:“(《闲情赋》)以为忠臣之恋主也可,即以为自悲身世以思圣帝明王也亦无不可。”
    4.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萧统只选了少量陶渊明诗文入《文选》,却又单独为其编撰《陶渊明集》,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屋身上一棵草
    刘从进
    ①两县交界的深山,吴家村,荒芜了。山坡上,一间老屋黄衰衰的,正在往下沉,快要淹没在野草丛中了,还在往下沉,一心想要委身于泥,有点托不住了。老屋的门半开着,窗一半开一半关,窗棂上仅有的一块玻璃在无风自动,明晃晃地摄入一片山野。
    ②寻着一条草绳一样的小路,把自己兜进去,路边的野草一下子围了上来,巴茅、小飞蓬、狗尾巴草、野荨麻……它们站着挤着,相互之间也乱了阵脚,你压着我,我压着你,你要高过我,我要长过你。野草已成了山村的主人,它们开了花,结了籽,站在秋天里等待人走过,牛走过,鸡飞狗跳而过;等待一口稻桶、一车稻草、一把犁、一张耙的经过,野草们要通过它们的走动来播撒种子啊。可是没有人来了,也没有牛经过。它们困惑了,相互之间自己挤自己,拼命挤,彼此都挤伤了,还是没有人,只有一阵光滑的风在头顶上打转,无法传播种子啊!
    ③我一走过,野草们好不容易逮到一个人,奋不顾身地猛扑过来。我的全身一下子被花啊籽啊叶啊沾得满满的,特别是鬼针草、土牛膝、菟丝子等。这让我很讨厌,不停地捋去花草种子,可是越捋沾得越多,干脆不捋了。走过山村里的一段路,满身的花草种子。恻隐之心涌来,我希望自己的身体成为肥沃的土壤,帮它们传播种子,繁衍后代。我继续不停地在野草丛生的小路上转,让它们的种子沾满我的身体。
    ④这座老房子孤零零地坐在山坡上,边上有一条石砌古道经小台门往山上而去,荒芜着仍有些样子。老屋东西两边的墙壁上裸露出非常好看的黄灿灿的泥,显示着它的古老和独特。我在门前站着,一院的青草繁茂,地黄、狗牙根、宝盖草、婆婆纳……院子里一个石臼呈四十五度角倾倒着,上面也长满了草。一口缸里积了一些泥,没有水,估计是缸底漏了,里面长了一缸的草,我仔细看了一下,有十多种,车前草、拉拉秧、莎草、牛繁缕……
    ⑤这是一个被青草包围的小院。野草在门口站着守着,越长越高大,越长越英武,有的已耐不住性子像卫兵一样快要往屋里冲了。一院的野草都有很多代子孙了,草长草枯,为山村的往事反复忧伤。老屋的檐下却裸露出一片黄色的泥土,没长一棵草,这片檐下的老土被人踩过,猪躺过,鸡飞狗跳过,农具压过……像包过浆一样,轻易长不出草来,最近似乎又被野猪刨得很粗糙。然而紧靠板壁处却长出一棵小飞蓬,茎秆粗壮,贴着板壁长到窗口处,足有一米五高。……这是一棵昨天之青草,每年死一回活一回,在独自吊唁一间死去的老屋子。听说用它来煎水喝能防治肝炎,医治慢性肠炎,将它的叶子捣碎涂抹于创伤处能够止血。我这样站在荒村老屋的檐下,像睡着了一般。忽然看到檐下的墙角有一个圆桶形的东西,古铜色的像一根柱子,细看是一张卷起来的晒垫(农村晒谷子用的席子,方言音“屏”,学名叫晒垫,薄竹片编织而成,两头用竹板夹住边缘,不用时卷起来竖在墙边,需要时摊开使用)。很奇怪,我常在荒村走,却很少见到晒垫。这张晒垫已经很旧了,看上去像一段将要腐烂的木头,以至于我刚才都没有发现它。在卷起来竖着的晒垫中间有一处破洞,原来是被一种植物刺破了,从里面长出嫩枝细叶,再往上看,顶端也伸出了绿叶。叶子呈长卵形,互生,原来是何首乌的叶。何首乌的根像人形,民间流传服用何首乌可以延年不老,相传有书生在山中饥饿昏厥,醒来吃了身边的何首乌而身体强壮,后娶妻生子,儿孙满堂。这棵晒垫里长出的何首乌在孤独地讲述着美丽的故事。
    ⑥来到屋后,沿一条破碎的薄薄的水泥小路走着,边上野花野草,流水淙淙,在这个春天里意味深长,后院里很多东西倒的倒,破的破……柱木开始腐烂,甚至乱石堆也开始腐烂了,而老屋的烟囱还高高地耸立,孤零零地抵抗着岁月。烟囱里面竟然长出一棵一年蓬,直挺挺地从里面伸出来,张扬着它的绿和生命力,成了村庄不死的旗帜,而下面的出风口还有一团细碎的拉拉秧,这与院子里那堆倒塌的石头和那条苍白的路构成了鲜明的反差。
    ⑦村庄藏在一个隐秘的山坳里,虽然老旧,但屋舍俨然,村屋前窄路弯弯,小溪清爽。春天里屋角地头桃红梨白,一份自我陶醉的静谧。秋天,老屋的院子里剩下一个大白天,一院的野花野草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的季节过去了没有。
    ⑧这是一个布满故事的老村,却再也没有一个听故事的孩子出生。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昔日的山村老屋破败不堪,它在野草丛中快要被淹没,不断下沉,一心想要委身于泥,展现出当前山村的状况。
    B.路边野草包围了“我”,花、籽等沾满了全身,起初“我”很讨厌,后来又想帮它们传播种子,表现了“我”的心理变化。
    C.文章插入书生吃何首乌的传说,说明何首乌的药用价值,增添了文章的趣味,体现出农耕文明时期的美好。
    D.老旧的村庄藏在山坳里,屋舍俨然,小溪清爽,桃红梨白,任时光流逝,无人欣赏,渲染出山村静谧的氛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老屋为描写对象,移步换景,按照去老屋的山路、院内、屋后的顺序,全方位地展现了老屋及周围的景象。
    B.“这片檐下的老土被人踩过,猪躺过,鸡飞狗跳过,农具压过……”,运用想象再现了村庄曾经的热闹和烟火气。
    C.一年蓬“张扬着它的绿和生命力,成了村庄不死的旗帜”,采用了拟人、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彰显老屋的倔强。
    D.文章用大量笔墨描写老屋周围的荒草,衬托出老屋的荒凉,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触发读者对这种景象的深层思考。
    8.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6分)






    9.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注]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选自《苏轼集》)
    注狃:贪图。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正确的地方(填写字母)。(3分)
    幅巾A杖屦B岁时C往来于D张氏之园E以与其子孙F游G将H必有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水北为阳,山南为阳”之说。如“衡阳”在衡山之北,“汉阳”在汉水之南。
    B.肩舆,又称“轿舆”,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让人乘坐有舒适感。“肩舆”在本文中与《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的“舞”字用法相同。
    C.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亦可指代官吏。本文中的“冠盖”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篱”修辞手法相同。
    D.循吏,指奉法循理、不伐功矜能的官吏,与酷吏相对。《孟子·告子下》中“孙叔敖举于海”中的孙叔敖被司马迁列入《循吏列传》之首。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交代园亭的地理位置,描写园亭的景物。一方面与下文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相呼应,一方面也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文章第二部分包括第2、3段,说明了园亭修建的经过,同时也阐明了张氏先人为后世子孙考虑得长远周到的良苦用心。
    C.最后一段,作者表示想买田退隐,既表达了对张氏园亭的羡慕和依恋之情,也是作者厌弃黑暗官场、厌倦仕途生活的真情流露。
    D.张氏园亭景色美,面积大,物产丰富,不仅足够家用,还可以供给邻里,招待宾客。即使隐居不做官,也可以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2)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14.有人说,张氏园亭体现了苏东坡“可隐可仕”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采 桑 女
    [唐末]唐彦谦[注]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16.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为何“泪如雨”?诗人想要反映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作者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这个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中国人家,除夕的团圆饭堪称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顿饭,也是母亲一年中用力最多、最为辛苦的一顿饭。旧历年的脚步愈来愈近,屋里屋外彻底除尘之后,母亲就逐步进入“临战”状态。采购原料,腌的、卤的、糟的、炸的、煮的,各种门类,分门别类制作。这是母亲的过年攻坚战。
    除夕宴是喜乐的:各家各户,华灯红烛,香烟缭绕, ① ,达于夜阑。忙碌的依然是母亲,她酝酿着正月初一的午宴——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场“战役”。春节的第一天,第一件事是敬祖和敬天地,按照家庭的习惯,侍佛或祭祖要素食。她要为这个全然不同的素食宴一口气准备十样大菜。母亲依然 ② ,临阵不乱。白菜、菠菜、木耳等原料经过母亲的巧手或煎、或炒、或烩,幻化成一盘盘色彩鲜艳、搭配和谐、极富审美效果的精美菜肴,让人 ③ 。 
    正月初一清晨,家人早早起床,漱洗,敬香,放鞭炮,跪拜,祭祖,敬神,行礼如仪。香烟尽处,时近中午,正是合家围坐共庆新春的欢乐时刻。母亲迎接春节的“战斗”至此也是一个短暂的放松。她坐定她的座位,静静地分享着全家的欢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的过程类比成作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我们家里来。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母亲又多子息,白日里家务忙碌,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至今也还记得。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缘故,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联着的。
    在我们四川的乡下,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
    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作“天后圣母”。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同到天后宫去,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我们欢喜极了。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回到家里了。
    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什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摘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摘了一朵回来,为什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20.选文主要采用第几人称视角展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1.选文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语言表达略有不同,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4分)







    22.请赏析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由种树之道迁移到治民之理,是生动的人物传状,也是深刻的事理寓言。对于种树行家郭橐驼,作者着意推崇并强调的,是他“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尊重态度,是他“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的专业见解,是他“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的关爱有度和放手自信,是他绝不“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清醒忌讳。移之官理,也都这般相应相通,感悟独到,耐人寻味。
    根据上面这段话的基本内容和思维逻辑,如果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迁移到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领域,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以《种树和育才》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联系现实,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具备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检测
    1.B 解析 A项,“曹操诗入选《文选》就是证明”错误,曹操诗入选《文选》不能说明文学语言是从简单质朴向精巧华丽发展的。C项,“从提倡‘古文’的论者那里保存了大量优秀的篇章”不合逻辑,提倡“古文”的论者是蔑视骈体诗文的,且其所处时代在萧统之后。D项,“萧统从不褒贬历史人物”错误,从材料二“一生似未明确褒贬过任何历史人物”可知,选项过于绝对。
    2.A 解析 A项,“萧统认为班固等人文采优于司马迁”错误。《文选》未选《史记》里的序和“太史公曰”,与“那些文字句式长短错落、不合乎骈文要求”有关,而非班固等人文采优于司马迁。
    3.C 解析 画横线部分是萧统的评价,他认为《闲情赋》没有讽谏功能,对它持否定态度。A项,苏轼认为《闲情赋》可与屈原、宋玉的作品相比,持肯定态度。B项,陈沆认为《闲情赋》可比之《离骚》,持肯定态度。C项,方东树认为《闲情赋》为艳诗,持否定态度。D项,刘光贲认为,《闲情赋》内容深刻,可理解为忠臣思明主,持肯定态度。
    4.①论证结构:材料一为总分结构,首先从《文选》的历史地位、《文选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入手,引出中心论点——萧统文章审美观是好文章在于文辞博富而美丽,然后分析萧统文章审美观念的内涵、局限性和积极作用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
    5.①《文选》是萧统讲求文辞博富美丽的文章审美观念的体现。它以带给人精神愉悦和享受为目的。陶渊明诗文大多语言朴素率直,被一些人认作“田家语”,不太符合《文选》的价值取向,故只有少量入选。②陶渊明是时人公认的“高尚之士”。这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使他的作品有了规范、指导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的作用。萧统出于道德教化的考虑,编撰《陶渊明集》以“讽谏”时事,“风教”社会。
    6.C 解析 “体现出农耕文明时期的美好”属于无中生有。
    7.C 解析 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8.①“布满故事”表现出老村往日的热闹和烟火气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老村消失;②表达了作者对老村生活消失、生命无法延续的惋惜之情;③引发了作者对老村没落与时代发展的思考,发人深省。
    9.①描写,如“有的已耐不住性子像卫兵一样快要往屋里冲了”运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描写了野草高大英武的样子。②说明,如对“晒垫”作诠释,说明晒垫的制作工艺及用途。③记叙,如“我这样站在荒村老屋的檐下”“忽然看到檐下的墙角有一个圆桶形的东西”,交代了作者的行为。④抒情,如“为山村的往事反复忧伤”“这棵晒垫里长出的何首乌在孤独地讲述着美丽的故事”,表达了对衰颓老村的感慨。
    10.解析 句意:(我)头裹幅巾,手拄竹杖,脚穿麻鞋,时时往来于张氏园亭,来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岁时”指“时时”,作状语,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表意完整,大意是“时时往来于张氏园亭”,其后断开;“以与其子孙游”大意是“来与他们的子孙交游”,表意完整,“游”后断开。综上,断句处为BEG。
    答案 BEG
    11.D 解析 A项,“‘衡阳’在衡山之北,‘汉阳’在汉水之南”错误,“衡阳”在衡山之南,“汉阳”在汉水之北。B项,“用法相同”错误,“肩舆”,名词作状语,乘着轿子/“舞”,使动用法,使……起舞。C项,“手法相同”错误,“冠盖”,借代官吏/“藩篱”,比喻边界、屏障。
    12.C 解析 C项,“也是作者厌弃黑暗官场、厌倦仕途生活的真情流露”有误,“厌弃黑暗官场”于文中无据,文中只写道“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表达了对张氏园亭的羡慕和依恋之情。
    13.解析 (1)“凡”,大凡;“可”,符合;“用力之多”,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多之用力”,许多的力气。
    (2)“罕”,很难;“蹈”,践行;“赴”,为动用法,为……奔赴。
    参考答案 (1)大凡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符合人的心意(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的力气和很长的时间。
    (2)然而士子很难做到践行道义,为气节奔赴前行。
    14.解析 ①由“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可知,从地理位置看,张氏园亭位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的要道,处于“出仕归隐”两便之要冲。
    ②由“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可知,从园中景物看,有“江湖之思”“山林之气”“京洛之态”“吴蜀之巧”,园中景物兼仕隐两得之情态。
    ③由“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可知,从张氏园亭体现的张氏遗风看,张氏家族有出仕为官和归隐养性两可之遗风。
    参考答案 ①从地理位置看,张氏园亭位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的要道,处于“出仕归隐”两便之要冲。
    ②从园中景物看,有“江湖之思”“山林之气”“京洛之态”“吴蜀之巧”,园中景物兼仕隐两得之情态。
    ③从张氏园亭体现的张氏遗风看,张氏家族有出仕为官和归隐养性两可之遗风。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壁汴水北面的张氏的园亭。园亭外面有茂密高大的长竹,有蓊郁幽深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子、菱角,让人产生江湖之思;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清气;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亭深广可以隐居,园亭里物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使邻里得到满足,鱼鳖笋茹可以馈赠四方宾客。我从徐州改任湖州知州(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文章为张氏园亭作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来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大凡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符合人的心意(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的力气和很长的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践行道义,为气节奔赴前行。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贪图利益而不愿退隐。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其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因此将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节操,无一不是非常适宜的。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做官的人都获得了善良、贤能的名声,凡在家隐居的人都保持了气节和廉洁宽容的行操。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两年,很喜欢它的风土人情。我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河边买地养老。向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我)头裹幅巾,手拄竹杖,脚穿麻鞋,时时往来于张氏园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5.D 解析 D项,“诗人直抒胸臆”有误。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诗人通过写采桑女辛勤劳作而又悲切愁苦的情态,控诉官府残酷压榨百姓的罪恶,也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同情。
    16.(1)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
    (2)社会问题: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17.(1)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2)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3)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18.解析 第①处,前文说“除夕宴是喜乐的”,既然是“宴会”,当然少不了吃饭喝酒,再结合“各家各户,华灯红烛,香烟缭绕”的热闹场景,此处可填“觥筹交错”。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叉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第②处,结合语境“她要为这个全然不同的素食宴一口气准备十样大菜。母亲依然    ,临阵不乱”,既然是“临阵不乱”,说明母亲在这之前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设想和安排,故可填“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第③处,前文说“白菜、菠菜、木耳等原料经过母亲的巧手或煎、或炒、或烩,幻化成一盘盘色彩鲜艳、搭配和谐、极富审美效果的精美菜肴”,此处描画出了一幅让人眼馋的禁不住流口水的画面,故此处可填“垂涎三尺”。垂涎三尺:口水流下来三尺长。形容嘴馋想吃。也形容见了别人的好东西眼红而想得到的丑态。 
    答案示例 ①觥筹交错 ②胸有成竹 ③垂涎三尺
    19.解析 文中有多处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的过程类比成作战的句子,如“母亲就逐步进入‘临战’状态,……这是母亲的过年攻坚战”“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场‘战役’”“母亲迎接春节的‘战斗’至此也是一个短暂的放松”。文中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的过程类比成作战,突出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和慎重态度,这种描写方式有利于突出春节对中国人的重要意义。以上类比充分说明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过程中种种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从而有利于突出母亲吃苦耐劳、贤德敦厚、顾家爱家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 ①说明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和慎重态度,有利于突出春节对中国人的重要意义。
    ②这种类比有利于突出母亲吃苦耐劳、贤德敦厚、顾家爱家的形象特点。
    20.解析 根据开头“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我们家里来。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母亲又多子息,白日里家务忙碌,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至今也还记得”可知,本文采用“我”“我们”这样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展开。第一人称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还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文中如“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第一人称叙事抒发“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答案示例 本文采用“我”“我们”这样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展开,亲切而又便于直接抒情,抒发“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1.解析 第一句“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联着的”,“这晕病”指上文“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缘故,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这句话主要讲母亲晕病的来历。母亲因为家务劳累而得“这晕病”,表达了对母亲的同情和心疼。第二句“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将“这晕病”换成“我母亲的晕病”,强调“我”母亲和“晕病”的故事。“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回想这段故事,“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答案示例 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略有不同代表写作重点略有不同。第一句话写“这晕病”,主要讲母亲晕病的来历;第二句话将“这晕病”换成“我母亲的晕病”,主要是讲“我”母亲和“晕病”的故事。二是语言略有不同代表的感情不同。第一句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同情和心疼,第二句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22.解析 “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表面上写自然界的天气,实际上也写出“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的漂泊情况。加上新秋季节,“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加深了“我”对故土的怀念。“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通过神态描写,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答案示例 ①:这一句中的“风雨飘摇”一词不仅是写天气,也写了漂泊在外的“我”的真实情况,表达了“我”对故土的怀念。②:“我”“鼻酸眼胀”的神态,正是“我”异常思念母亲的情状。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为引语类。《种树郭橐驼传》讲述了长安人郭橐驼善于种树,不仅成活率高、挂果早,还很茂盛,别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说并没有什么诀窍,不过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故事。作者在文中讲述的是由种树到治民之理的启发,而从教育角度来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顺应孩子自然天性的道理。“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则说明在尊重自然天性的同时,也必须要培植好孩子的根基,如以德育为先,而不是自由放纵。“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的关爱有度和放手自信,同样可以放到老师和父母身上,让孩子勇敢地去自我尝试。绝不“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则说明老师和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要给孩子们一些成长的空间。
    写作时,应当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重点阐述“在把控好根基的基础上保护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自由成长”的观念。写作时应当把“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和习性,才能培育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的种树之理转化为“遵循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和习性,才能培育出可堪大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的育才之理。试题明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时要注意文体要求。
    参考立意:
    (1)要尊其天性,不扼其本性。
    (2)自由绝不是散漫,要给予孩子“有枷锁”的自由。
    (3)给孩子们松松绑。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