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同实验小学 刘丽
一、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体验艺术之美; 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文言文还不多,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和插图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言文和音乐的无穷魅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②.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音乐导入,朗读感悟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和画面,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感受友情与知音的珍贵。
四、教学重点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伯牙善鼓琴》,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五、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故事。
2、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六、教学过程
、引.知音情
1.欣赏古琴演奏。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诗题。
3.揭题:教师: 鼓,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弹)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读.知音情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多音字。出示句子和多音字,指名根据句子的意思,为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读通句子。
强调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语气词“哉、乎”声音要延长一点。
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评,纠正读音。
4.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5.小组合作,理解大意。借助注释和插图,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吧。
要求:1、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每句话的大体意思。
汇报形式:我理解的句子是 ,抓住的重点词语是 ,句意为
①分组讨论。
②教师巡视指导。
③汇报交流。
6.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插图说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7.正确断句,有节奏的朗读。
教师:理解文章大意后,让我们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吧,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划的节奏朗读课文。
懂.知音晴
文中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学生:伯牙、子期。
教师:伯牙是什么人?锺子期又是什么样的人?谁来说说对他们的了解。
学生:
伯牙,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被人尊为“琴仙”。
锺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农具)、拿板斧的樵夫。
教师:伯牙、子期,一个是晋国大夫、琴仙,另一个只是普通樵夫。两人身份悬殊如此之大,为什么两人会在一起呢?他们是什么关系?
学生:他们是知音。
2、品读关键句。
(1)教师:你从哪里看出他们是知音?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关键句。
指名读。
教师:根据这两句话,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谈一谈: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读一读: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
小组汇报。
小结:同学们能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朗读得也很有感情!
观看高山、流水的视屏。
让我们用朗读展现巍巍的高山和汤汤的流水。齐读这两句话。
3、体会知音、知情、知志。
教师:也许有同学会疑惑,伯牙和子期身份悬殊,相识时间如此短,为什么他们却视彼此为知音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志”。
教师:志是指心志、情志,是一个人的心声。原来锺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琴声,更是什么?
教师:对,是伯牙的心声。是伯牙像高山一样远大的志向,是伯牙像流水一样博大的胸怀。这就是知音---知情---知志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知音和什么有关?和志向、胸怀有关,和身份、地位无关。再读这两句话。
(四)惜、知音情
1、重点词语、句子理解
教师:伯牙与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来年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地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冰冷的墓碑。
面对冰冷的坟墓,伯牙做了什么?找出关键词。
教师:伯牙作为琴仙,他的琴非常昂贵,可是他却破琴绝弦!这是为什么?
谁来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只有锺子期真正懂得伯牙的琴声,锺子期死了,意味着伯牙的琴声无人能理解了,意味着伯牙又要像以前一样寂寞和孤独了。伯牙不堪忍受这种痛苦,所以就“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示对知音锺子期的纪念,可见他俩友谊十分深厚。
2、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伯牙此刻的心情,你准备用哪个字?悲
3、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悲痛与决绝。
(五)赞.知音情
1、朗读,并试着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你能想到哪些与知音有关的诗句?
3、小结: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 知音 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 真挚情谊 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 知音难觅 、珍惜知音的情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聊“知音”,诵读文言,讲“知音”,想象画面,话“知音”,迁移运用,传“知音”,课后延学,发展“知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