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统编版(2024)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1.引导学生通过写批注、朗读等方式品读语言,感受大榕树的茂盛和鸟儿的热闹、自由。能够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品读课文,感受“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体会静态和动态描写方法的好处。
3.懂得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课文,感受“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体会静态和动态描写方法的好处。
2.懂得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四时景物皆成趣,只因大爱流笔端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齐读课题。(生读)
师:还记得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
生:巴金爷爷写的。
师:那么,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巴金爷爷写的“鸟的天堂”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地方。
生:《鸟的天堂》的字里行间有一种自然之美。
师:看来,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情趣。正如单元导语说的那样。读!
生:(读)四时景物皆成趣。
师:我们知道,巴金的《鸟的天堂》既写了傍晚时的“鸟的天堂”,也写了—
生:清晨时的“鸟的天堂”。
师:傍晚和清晨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情景是不一样的。真可谓—
生:(读)朝暮情境亦有别。
师:巴金的《鸟的天堂》为什么会呈现出别样的情趣呢?我们来读读巴金曾经说过的话。
生:(读)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知道巴金是怎样来写这一篇《鸟的天堂》的吗?
生:我觉得,因为巴金对祖国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同胞有着无限的爱,他的这篇《鸟的天堂》也表达了他的这种感情。
师:也就是说《鸟的天堂》是巴金用情和爱写成的,所以,这是巴金的一篇经典之作。
二、探究与分享:朝暮情境亦有别,个中妙处自品析
(一)明确目标
师:我们知道,经典有经典的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揣摩品味。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把它放在第七单元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单元导语中的这句话。
生:(读)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师:这就告诉我们《鸟的天堂》放在第七单元来学习,要让我们关注的是这篇课文当中的—
生: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师:请一位同学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师:字写得很漂亮!但是,在他写字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他把提手旁的笔画写倒了。
师:请你课后去帮帮他把提手旁写正确。由此来看,这篇课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值得我们去学习、体会。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目标,再一次走进《鸟的天堂》这篇课文。那么,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自己读。
(出示: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1.默读课文,用心比较和发现,用笔勾画相关语句,写写批注。
2.小组成员之间说一说,并读一读相关段落。)
(二)自主提问
师:如果有问题,你就在旁边打上问号。批注完了之后,小组成员之间说一说,并且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小组之间自行展开交流。
(生阅读批注,小组交流)
师:大家刚才讨论得非常热烈。学贵有疑。你们在阅读批注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一些问题?所生成的问题,刚才在讨论过后依然是问题的,可以提出来。
生:第9自然段有一句话—“有许多鸟在榕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为什么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呢?
师: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请你在那个地方打上问号。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在5~8自然段。课文写的是“鸟的天堂”,为什么一开始要对榕树描写这么多呢?
师:是啊,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来描写榕树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生:我的问题也是在第9自然段。我们看这一句—“‘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再看第14自然段这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想问,这两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师:你关注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问题提得真好。
(三)自能解决
⒈动静结合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或许在我们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就能够得到解决。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关注刚才提的问题。我们知道,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一次是傍晚去的,一次是清晨去的。那描写这两次看到的情景时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生:第一次是写静态,第二次写的是动态。因为第一次写的是榕树的样子,第二次写的是那些鸟的动作和叫声之类的。
师:你概括得很准确。描写方法不一样。第一次去,写大榕树,是静态描写;第二次去,写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那么,大榕树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
(生说)
师:是的,大榕树非常大,而且舒适温馨。那么,这种温馨与美好是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当中流淌出来的呢?我们要去关注具体的语言文字。
生:我觉得第5自然段最能体现大榕树的美,“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这几句话写出了大榕树特别大,非常绿,十分茂盛,这样就可以引来更多的鸟居住。
师:你体会到了大榕树与鸟儿之间的关系,非常好。
生:第7自然段“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这两句话,也充分地表现出榕树的大。这样壮观的大榕树,能让鸟儿们居住得非常舒适。
师:这种静态之美,你们都发现了吗?
生:我觉得,这种静态之美是一种优雅自然之美。
师:这里有一个字,把大榕树的那种静态之美充分表现了出来,而且写活了。你们发现了吗?
生:请大家看第7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我发现这句话中的“卧”把大榕树的静态之美写活了。
师:好一个“卧”字啊!能不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
生:大树“卧”在水面上,“卧”字是躺下来睡觉,很安闲的样子,就像一个人在安静休息。所以,“卧”字写出了大榕树的静态之美。
师:是呀,大榕树的这种美丽就是这样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还有要说的吗?
生:请大家看第8自然段。“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从“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看到大榕树翠绿的颜色,十分明亮。
师:说得很好!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同学们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我要补充的是,一般的树都是有点像那种葱绿色,特别深的那种颜色,但是这棵榕树是翠绿色的,显现出勃勃的生机。
师:这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大榕树,所以,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你们都关注到了吗?读!
生:(读)那翠绿的颜色……生命在颤动。
师:刚才,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了大榕树的静态之美。那么,动态之美又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流淌出来的呢?
生:请大家看第12自然段。“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几句话让我想到了大榕树上有很多的鸟,大小不一,五颜六色,非常热闹,而且这些鸟非常自由。
师:这么多的鸟儿在这株大榕树上生活得怎么样呢?
生:生活在大榕树上的鸟儿无拘无束,没有天敌威胁它们,生活得非常安心幸福。
师:好一个“安心幸福”啊!学到这儿,你觉得这里可以不可以称为“鸟的天堂”呢?
生:可以。现在,我知道为什么这个地方被称作“鸟的天堂”了,这个地方对于鸟儿们来说就是一个真正的天堂。用“家”不足以表现这种美好,“天堂”有一种比家更深的安稳和美好。所以,课文的题目叫“鸟的天堂”是很恰当的。
师:给他掌声!他的困惑,他的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就这样自己解决了。这就是学习。下面,我请两个同学来把这两个部分朗读给大家听。语言是有形象、有画面的,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倾听,根据课文的描写去想象“鸟的天堂”的迷人景象。
(两生朗读课文)
师:听了他们的朗读之后,你的脑海当中有没有出现一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把你脑海当中所出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想象到的是那棵大榕树的树叶在随风摆动,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欢唱,在舞蹈。
师:好美丽的意境!你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片叶子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真好!
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美好的画面呢?
生:是因为“鸟的天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美好,所以,让我想象到这么美丽的场面。
师:借用作者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
生:(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师: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生:这一句中有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第一个要加双引号,第二个却不加呢?
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谁来说一说?
生:因为前面“鸟的天堂”指的是美丽的榕树,后面是指鸟儿生活的美好家园。
师:说得非常好!两个“鸟的天堂”的意蕴不一样,所以,第一个加了双引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生读)
师:刚才,我们是从内容上来看,找出了它的不同的特点。傍晚写树,主要是写它的静态之美;早晨写鸟,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全文来看,就呈现出了一种动静结合之美。
2.远近结合
师:我们继续来看,这两部分描写还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比如说,描写大榕树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写大榕树的时候,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是从“渐渐逼近”看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把这4个字用着重号标一下。“渐渐逼近”,就表明了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描写大榕树的。远看是它的整体,近看是它的部分。那描写鸟儿又是什么顺序呢?
生:我感觉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第12自然段看出来的。这一段的第一句话是“起初周围是静寂的”,这里有“起初”,后面还有“后来”“接着”,说明了它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你看,这是第二个不同之处,写榕树的时候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鸟的活动的时候—
生: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
师:写树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由整体写到部分;写鸟的活动是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起初的寂静,到后来的热闹。这也是一种不同的特点。
3.点面结合
师:(出示12~13自然段)我们继续看,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
生:我们先看第12自然段,“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是说了全部的鸟儿。再看第13自然段,“一只画眉”,写的是一只鸟。
师:从写法的角度来看,这就是—
生:点面结合。
师: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表达方法。
4.长短句结合
师:(出示第7、8自然段)你看,这是写树的,(出示第12自然段)这是写鸟儿活动的。再细细比较一下,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提醒大家要去关注遣词造句。
生:“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是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这里鸟有很多颜色、很多样子,还写出了它们的动作。
师:这样的句子,你读起来感觉怎么样?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我感觉有一种跳跃的感觉,就好像看到鸟儿在枝头活蹦乱跳。
师:很有节奏,是不是?为什么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会有强烈的节奏感呢?
生:我发现,大的,小的,花的,黑的,都是短句子。
师:你们再看看,描写大榕树的部分能找到类似的句子吗?
生:描写榕树的部分找不到这样的短句子,都是比较长的句子。
师:长句子,我们读起来是什么感觉?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我觉得,长句子读的时候要缓慢一点,抒情一点,而读短句子,要活泼轻快一点,像跳跃一样读出来。
师:下面我再请两个同学来读这两个部分,把这种语言的美、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节奏给读出来。(生读)
师:刚才,两位同学再一次给大家朗读了这两段文字,大榕树的那种美丽和“鸟的天堂”那种热闹的景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再来读第9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和感悟。
(生读第9自然段)
师:对于这一自然段,我记得有两个同学提出问题的。第一个问题是谁提的?
生:(举手示意)是我提的,为什么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呢?
师: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因为这样的话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让这些鸟不在这棵榕树上面生活了,不会给人带来乐趣。
师:谁来补充?
生:因为农民很喜欢这种很美丽的景象,他们不想让人破坏这美丽的景象,所以不许人去捉那些鸟。
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当地的人有一种生态保护的意识。“鸟的天堂”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就是因为有当地农民的保护。你看,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不是表现了出来?还有补充的么?
生:我认为农民不许捉它们,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他们也想给鸟一个安宁的地方,给它们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师:说得非常好!让它们有一种家的温馨感和安全感。你还想说?(生说)所以,生态需要我们去共同守护。当地的农民就有这样的意识。这也是“鸟的天堂”能成为鸟的天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拓展与延伸:助学系统巧利用,读写思悟相融合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课后的“阅读链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联系课文思考,“阅读链接”与《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出示: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它们使我的眼睛舒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我爱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爱一切从土里来的东西,因为我是从土里来的,也要回到地里去。生命,无处不是生命。)(生读)
师:“阅读链接”与《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吗?
(生说)
师:说得好!《鸟的天堂》所表达的意蕴是什么?
生:生命,无处不是生命。
师:所以,“阅读链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鸟的天堂》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那就是——
生:生命,无处不是生命。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模仿巴金的这两段话,来写一写你学了《鸟的天堂》这一篇课文之后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仿写)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写的内容。
生:一些鸟,一棵树,一片天……它们使大自然流通,使大自然快乐,使大自然茂盛。我爱这大自然的景象,我爱一切从大自然里来的东西,因为我是从大自然里来的,也要回到大自然去。生命,无处不是生命。
师:写得太精彩了!我是从大自然里来,也要回到大自然里去。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通过模仿“阅读链接”,写出了他们对《鸟的天堂》这篇课文阅读之后的理解和感受,写得富有诗情画意。潘老师也写了一段话,谁来帮我念一下?
生:(读)一条河,一棵树,一群鸟……它们使我的眼睛舒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我爱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我爱这自由快乐的鸟,因为这里展现的是别有洞天的南国风光,跃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生命,无处不是生命。
师:我知道,我写的跟那两位同学写的有差距,但这是我真实的感受。你们感觉我写得怎么样?
生:(鼓掌)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同学们,今天我们带着一个目标—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再一次走进《鸟的天堂》,感受到了“鸟的天堂”不一般的美丽,不一般的情趣!最后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
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再读!(生读)
师:学到这里,我记得有一个同学问“作者两次看‘鸟的天堂’”,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现在你能告诉他吗?
生:思想情感有变化。第一次看没看到一只鸟,有点失落。后来终于看到了无数的鸟,他从心里感受到活力,感受到美好。所以不禁这样想,“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作者感受到了祖国的风光和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象。
师:他第一次有点遗憾没看到鸟儿,其实鸟儿在树上干什么了?
生:栖息。
师:第二天早晨去,看到了那么多的鸟儿,那么热闹的鸟儿,那么自由的鸟儿,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
生:(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其实,这里面还蕴含着作者的一种写作的奥妙,那就是娓娓道来,渐入佳境,欲扬先抑。同学们以后也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下课!
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08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悟出重点,重点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回顾课文,体会感情,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08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研读课文,重点探究,拓展阅读,赏析名段,读写结合,学有所获,背诵积累,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08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测预习,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回顾,交流收获,作业设计,巩固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