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2水的组成_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6300444/0-173012102070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2水的组成_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6300444/0-173012102074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2节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展开教材分析
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了解水分子的构成。
3.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分子的构成及水的一些性质;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在这些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水循环过程中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这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科学探究
如果我们给水加热,水会变成水蒸汽,但如果我们给水通直流电,又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
一、水的电解:
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我们来做一个水电解的实验,这是实验室电解水的装置:中间的玻璃管与左右的两个玻璃管底部互相连通,我们往中间的玻璃管里注入水(内加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溶液,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最后,三只玻璃管内液面保持相平,左右两个玻璃管的底部各有一个电极,通过导线把玻璃管内的电极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与电源正极相连通的电极叫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通的电极叫阴极。
2.观察现象:
(1)接通电源,观察电极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可以看到电极上出现气泡,气体汇集在两个玻璃管的上部,两个玻璃管的液面下降。
(2)用点燃的火柴接触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即产生气体体积较多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这个玻璃管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一种气体,具有可燃性,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之前要先验纯,纯净的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点燃不纯的氢气会爆炸。
(3)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氧气。
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本身不能燃烧,但能使燃烧更加剧烈。
(4)与电源正极相连通的电极叫阳极,阳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电源负极相连通的电极叫阴极,阴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本实验要记住“父亲”---负极(阴极)上产生的是氢气。
完成课本填空P9
(5)实验结论
A.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是什么变化?----化学变化。
通电
这个过程用文字表达为:水 ------ 氢气 + 氧气
气体体积比 2 : 1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在通电情况下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而这些氢分子和氧分子都是通过水分子分解而来的,所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讨论1: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与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原理一样吗?
答:不一样。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水分子没有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水分子变了,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讨论2:因为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水中没有氧分子,也没有氢分子,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二、水分子的构成
思考与讨论:
1.回忆并讨论水、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2.构成这些物质的粒子很小,但这些粒子中是否存在比它更小的粒子呢?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就是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氧分子和氢分子,说明水分子应该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经过重新组合后可以形成氢和氧的分子。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些粒子是----原子。并画出了水电解的过程示意图。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水分子
通电
重新组合
(水电解变化过程模型:)
从上述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阅读:原子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的概念,现在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看到”原子的图象。
附:水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要接触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物理性质吗?(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凝固点)
颜色 无色 沸点 1标准大气压下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1标准大气压下0℃
状态 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一定质量4℃时体积最小
讨论1:冰山的形成过程及泰坦尼克号船的沉没的原因。
回答:冰山是大陆上的冰雪反复积累,在海岸边缘的冰崩解后入海而成的巨大浮冰,冰山有9/10在海面下,泰坦尼克号船是受冰山撞击而沉没的。
三、作业:作业本A 水的组成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学生来说,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很容易做到,但学生仍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讲“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学生难以理解,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该提示他们去看书,要认真观察区别分子和原子的不同,并跟水三态变化的过程示意图相比较,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模拟,用一种建模的方式,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会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2节 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kx/tb_c928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节 水的组成教案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第2节 水的组成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a href="/kx/tb_c928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节 水的组成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走向成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走向成熟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