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统编版(2024)盼第一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统编版(2024)盼第一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齐读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文本,加深感悟,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抓住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重点
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13个生字,要结合词语来进行教学。“袖”可组词“袖筒”,让学生结合自己穿的衣服,说一说哪是“袖筒”;“篷”可组词“斗篷”,课件出示图片——斗篷;“酱”可组词“酱油”,课件出示酱油的图片;“唇”可组词“嘴唇”,学生指一指嘴唇;“瓦”,可组词“瓦蓝”,“瓦蓝”指蔚蓝色,一般指天空的颜色,纯净但又璀璨的蓝色,图片出示瓦蓝的天空。
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书写“袖、缩、柜、喧、蹦、嚷”这六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强调“嚷”字右边不能少横、少撇;书写“酱”字,下面不能少横;写“唇”字,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而不是上下结构。
2.阅读理解
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诵读感悟,教师力求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体会思想感情,正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学生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表达运用
学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查资料,理解文中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12个词语。
默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脉络。
3.研读文本,感受“我”对新雨衣的喜爱,理解作者“盼”的原因。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谈话导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底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人。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设计意图】
通过亲切的谈话导入新课,由童年说起,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读写生字。
①认读生字。
袖 篷 缩 疯 瓦 柜 喧 甩 嚷 蒜 酱 唇 蹦
②学写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嚷、篷、酱、唇。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2)学习新词。
斗篷 情况 袖子 瓦蓝 衣柜 预报 喧闹 遮盖 讲座 酱油 逗引 嘴唇
①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②提醒“斗篷、袖子”这2个词的第二个字均读轻声;“嘴唇”的“唇”读chún,不读qún。
【设计意图】
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环节的设计分两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练习写字,使学生掌握字音、字形。
3.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老师巡视,相机提醒学生动脑动笔。
(2)指名说,老师引导、补充并归纳。
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下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走在街上,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点儿让“我”欣喜不已。
【设计意图】
概括大意,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学生应当“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因此,在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1.请同学们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
2.交流。
(1)雨衣样子的介绍。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①指名读这段话。
②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
生: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师:最令“我”惊喜的是什么?相机温习对“袖筒”一词的理解。
生: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引导学生分清这种雨衣与斗篷式雨衣的区别。
(2)“我”对雨衣的喜爱。
①“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
a.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
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②“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小结:这两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3)练习说话。
①请学生根据第1、2自然段的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指名说一句类似的话,教师点拨。
预设:因为这件新雨衣“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穿上它“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爱不释手。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引导学生读书并试着解决问题,并学会在阅读中探究文本,从简明、朴实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练习说话”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前两段文字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牛和鹅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课时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盼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