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感受孤独,感受“闲人”,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难点名称
感受《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特殊心情,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乌台诗案时作者人生精神淬炼的关键事件,苏轼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从教学讲解上来说存在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由于学生的年龄阶段、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有限,仅凭对几句诗文的理解,很难对理解苏轼月下漫步的心情和他天人合一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PPT图片的直观演示和旁白解说,展示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和苏轼被贬黄州的人生感受和经历。
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在月下漫步时的复杂心情,领悟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认识苏轼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他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豁达开朗的性格,他智能优异,心灵更是天真无邪。在才俊辈出的北宋年间,东坡先生的诗、文、词、书、画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我们都知道他自号东坡,正所谓:“世上再无苏轼,东坡既是重生”。让我们走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苏东坡。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背景透视:(ppt乌台诗案背景插入)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之久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
(1)苏轼是一个得罪了皇帝的罪臣。
(2)苏轼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二、感受孤独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被贬黄州,惊魂未定的苏东坡整天闭门不出,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自从被贬黄州,平生亲友没人写来一封信,即使他写信也收不到任何回复。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轼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
三、感受“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明确:
一闲:自得之“闲”。作者有着高雅的情趣和高深的文学造诣,月光之美,虽常见但是人不能识,唯有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二闲:清闲,漫步庭院,欣赏月色,不被俗务打扰。
三闲:带着被贬后的淡淡落寞,超脱的豁达。
苏轼是有雄心的,他期待“左牵黄,右擎苍”,期待有所作为,金戈铁马,可他在政治斗争中被迫成为一位闲人,难免落寞。但是面对着被贬,哪怕在牢狱中险些丧命,经历之后仍旧乐观豁达地对待生活,看到“月色空明”,实则是内心空明,他是集合了佛道儒三家思想的人,如此至情至性,乐观积极啊!
明确:此时诗人的心情想必也是复杂万分: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豁达。
四、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乐观豁达赞东坡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不改变自己的看法,从不随波逐流。为此,他一生历经八州,可他一直能笑然相对:人生如果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作者赏月时看到了怎样的月景?
(点名学生回答)
皎洁、空灵、澄澈、明亮……
作者赏月时的心情如何?
(点名学生回答)
悠闲、落寞、自得、愉悦……
小结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引趣,导入新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诵读品析,深入理解,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读出作者,读出情感,细读品悟,有味地赏析,有味的体悟,回味内化,点拨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