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1.通过对地球上的水的学习,了解水圈内各种水体类型的数量和分布,了解淡水资源的有限性,增强合理用水的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2.通过对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学习,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运用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培养综合思维能力3.通过对水循环类型的学习,了解不同区域的水循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4.通过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了解水循环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增强对节约用水、循环用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一、“水的行星”1.水的形态 固态 、 液态 、气态。 2.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1)海洋水是地球上主要的水体,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97% 。(2)陆地上的水体包括河水、 湖泊水 、沼泽水、 地下 、冰川等,水量不足全球水储量的 3% 。 ①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 两极 地区和 中低纬度 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 2/3 以上。②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 浅层地下水 ,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 0.3% 。(3)大气层中也有少量的水,基本上是以 水汽 的形态存在。
微思考1 为什么要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提示:淡水储量很少,且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1.动力 太阳能 和 地球重力 的作用。 2.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1)海陆间循环主要环节:B蒸发、C 水汽输送 、A 降水 、E 地表径流 、G 下渗 、F 地下径流 。(2)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B蒸发、A 降水 。 (3)陆地内循环主要环节:D蒸发和植物蒸腾、A 降水 。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 更新 状态,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水循环还维持了全球水的 动态平衡 。(2)深刻地影响着全球 气候 的变化,使得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以 缓解 。 (3)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 有机物 和 无机盐类 。 (4)在水循环驱动下,地表物质被 侵蚀 、 搬运 和堆积,地貌得到发育、演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 地表形态 。
微思考2 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时间相同吗?提示:不相同。河水的更新速度快、循环周期短,平均16天就可更换一次,每年可与大气降水交替更换22次,而冰川和深层地下水的交替更换周期分别长达1 600年和1 400年。
四、洪涝灾害防治1.洪涝灾害包括 洪水 灾害和 雨涝 灾害。 (1)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2)雨涝灾害是指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
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1)利用 气象卫星 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 (2)提高强降雨 天气预报 的准确率。 (3)需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①工程措施有 修筑堤坝 ,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 和 分洪区 (或滞洪区、蓄洪区),完善排涝设施等。 ②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 预警机制 、落实居民撤离 应急预案 、推行防洪 保险 等。
重难归纳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特点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如下列图表所示。
特别提醒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方法技巧 “四看法”确定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联系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二看发生领域:海陆间循环的发生领域包括陆地和海洋,而海上内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上,陆地内循环只发生在陆地上。 三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环节最多,其他两种水循环主要环节是蒸发(植物蒸腾)和降水,海上内循环没有下渗环节。 四看参与水量: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拓展延伸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及其影响(1)合理利用及其影响。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削峰补枯);同时水域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量。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例如,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可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
(2)不合理利用及其影响。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植物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会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量,减少地面蒸发量,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每到汛期,城市内涝引起的“城市看海”景象就会成为公众聚焦的热点。“海绵城市”能把水患威胁转化为发展契机。这样的“治水”方式,能把“城市看海”景象变成今后实实在在的“城市一景”。
(1)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汛期频繁出现的城市内涝现象主要是由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导致的?(2)城市内涝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了影响?(3)“海绵城市”的一大特点是能将降水有效储存下来供城市发展利用,这主要利用了水循环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提示:(1)由强度较大的降水环节导致的。(2)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河湖系统,影响了地表径流;硬化地面的增加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3)下渗环节。
典例剖析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都有的环节是 和 。(2)人类可以通过影响水循环中的 环节,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如 。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 。 (4)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拟研究所在城市“河水的自然净化”课题。你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蒸发 降水(2)地表径流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4)河水污染现状;河水自然净化的过程(河水的补给与排泄);影响河水自然净化的因素;本地天气变化的规律与河水水位变化等。(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可知,蒸发和降水是三大水循环都有的环节。地表径流环节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人类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配。丁环节为地下径流,通过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可以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下渗,从而增加地下径流量。
学以致用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建有大型水库。关于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B.库区蒸发量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C.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D.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多(2)在F处建有一个海水淡化工厂,它的生产过程类似于( )A.利用水库发电B.跨流域调水C.海陆间循环D.地下水补给湖水
解析:第(1)题,修建水库后,水域面积扩大,库区冬季气温偏高,蒸发量相对增加,降水应增多。第(2)题,海水淡化就是将海水抽到陆地上,然后生产出淡水,这就相当于人为地制造出了海陆间循环。
二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重难归纳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河流的补给类型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都有两种以上的补给形式,但往往以某一种补给形式为主。不同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侧重点不同,同一地区的河流,在不同季节水源补给也有明显的差异。列表比较如下。
方法技巧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1)依据河流所在地区判断。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②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③我国的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的河流以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④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是由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是由大气降水补给形成的。
(2)依据径流变化特点判断。 ①径流量随降水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②径流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③径流量常年较为稳定平缓的河流多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④湖泊对河流径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
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提示:不正确。因为黄河水的补给类型既有大气降水,又有冰雪融水、地下水;水流入大海,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还会回到陆地。
典例剖析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a)和拉合尔气候资料图(图b)。读图,回答下题。
甲处河流径流量全年有两个峰值,说出其出现的季节及主要补给类型。答案: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大气降水补给。解析:从拉合尔气候资料图可以看出,该地区夏季降水较多,甲处河流应该有夏汛,对应的补给类型是雨水补给。读区域略图可知,该河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春季气温回升,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
学以致用下图是某观测站测得的某河流不同年份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A.大气降水B.湖泊水C.地下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2)若该河流位于我国,则其可能位于( )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D.东南地区
(3)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早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库B.①早于②,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C.①晚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库D.①晚于②,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降水量与相对流量呈正相关,故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补给。降水集中于5、6月份,7、8月份降水相对较少,说明河流位于东南地区。第(3)题,①曲线比较平缓,②曲线的陡直变化显著,故①流量变化小,说明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利工程(如水库),水利工程对下游径流起到了调节作用。
读海陆间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驱动水循环的能量包括( )①地球内部的放射能 ②太阳辐射能 ③重力能 ④机械能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③和⑤体现了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B.海陆间循环是由环节④完成的C.华北平原的形成体现了水循环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D.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和再生
3.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 )A.人工降雨,促进大气中的水汽输送B.植树种草,减少空气中的水汽含量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区地表径流D.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径流的循环解析:第1题,促使水循环发生的主要能量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第2题,海陆间循环由图中的①②③④环节共同完成。第3题,目前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来改变水循环,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各月流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A.大气降水B.地下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D.湖泊水5.该河流可能是我国的( )A.珠江B.塔里木河C.松花江D.长江答案:4.C 5.B解析:该河流径流量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补给水源应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可能是我国的塔里木河。
6.下列关于洪涝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B.在我国发生频率低C.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D.低洼地易发生雨涝灾害答案:B解析: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季风具有不稳定性,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所以洪涝灾害在我国发生频率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级行政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缓解了当地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业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1)分析我国中西部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大量建造集雨水窖、水池等蓄水工程的原因。(2)分析发展集雨工程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加影响,并说明此工程的主要有利影响。答案:(1)我国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2)主要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此工程的有利影响主要包括涵养水源、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等。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课文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随堂训练,从空间分布上看,自然界的水循环,类型与环节,地理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授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随堂训练,从空间分布上看,自然界的水循环,类型与环节,地理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说课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