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练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真题训练)(原卷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203538/0-17275923227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练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真题训练)(原卷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203538/0-17275923229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练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真题训练)(原卷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203538/0-17275923230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练(真题训练)(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练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真题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练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真题训练)(原卷版+解析),共27页。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真题训练(原卷版)第Ⅰ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2春•大庆期中)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都会改变,其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碱石灰 B.无水硫酸铜 C.浓盐酸 D.潮湿的铁钉2.(2022春•吴江区期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粮食酿酒 C.冰雪融化 D.水结成冰3.(2021秋•红山区期末)常温下,不宜用物理性质来区别的一组物质是( )A.镁带和铜片 B.氧化铜粉末和木炭粉 C.酒精和白醋 D.铁粉和木炭粉4.(2021秋•临高县校级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块状固体 B.量取一定量液体 C.称量粉末状固体 D.倾倒液体5.(2022春•桓台县期末)下列变化前后,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发生了改变的是( )A.电解水 B.对自来水进行蒸馏得到纯净水 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D.用大理石雕刻出栩栩如生的雕像6.(2022春•杭州期中)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氢元素 B.碳原子结构 C.磁场的磁感线 D.R=电阻的计算公式7.(2022春•鹿城区校级期中)防风蜡烛的烛心是由棉线、固体粉末、石蜡组成。当蜡烛燃烧时,火焰焰心充满石蜡蒸汽,焰心温度约为150℃,此时固体粉末不燃烧。吹灭瞬间,固体粉末燃烧,蜡烛重燃。下列符合固体粉末性质的描述是( ) A.不可燃烧 B.能够支持燃烧 C.着火点低于150℃ D.熔点比石蜡熔点低8.(2022春•桓台县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与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容易砸破试管 B.洒出液体或玷污药液 C.易使试管脱落或溅出液体 D.不易熄灭酒精灯9.(2021秋•昭阳区校级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 B.倾倒液体 C.加入粉末 D.量筒读数10.(2021秋•兴山县期末)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陨石的组成 B.单晶硅的结构 C.纳米铜的性质 D.电脑程序的开发11.(2021秋•天台县期末)在智能手环中装上计步APP,只要把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做出解释12.(2021秋•漳州期末)小明利用如图装置探究蜡烛燃烧受氧气浓度影响程度(所用传感器分别为O2、CO、CO2浓度传感器)。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氧气浓度低于16%时,难以支持蜡烛燃烧 B.蜡烛燃烧会产生少量CO,应注意通风透气 C.三支不等高蜡烛的燃烧是为了使容器内氧气完全消耗 D.氧气起始浓度越高,熄灭时CO2与CO的浓度比越大,所以X>344.913.(2022春•文登区期末)下列过程中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不同的是( )A.光合作用 B.海水晒盐 C.铁器生锈 D.天然气爆炸14.(2021秋•高州市期末)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的过程中,O2和CO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 A.曲线②表示O2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完全燃烧 C.蜡烛中只有碳、氢元素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没有耗尽15.(2021秋•峨山县期末)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A.A B.B C.C D.D16.(2022春•金凤区校级期中)对比法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下列探究活动没有采用对比法的是( )A.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B.用锌、铁与稀硫酸反应,比较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探究燃烧条件17.(2021秋•江阴市期中)有关蜡烛燃烧,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做过“母子火焰”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蜡烛的内焰温度最高 B.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子火焰中被点燃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18.(2022春•长沙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铁用于制作暖气片 B.一氧化碳用于冶金 C.煤用于取暖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19.(2021秋•高州市校级期中)以下关于实验操作描述错误的是( )A.实验剩余的药品不可以倒回原试剂瓶,应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B.取用试剂瓶中的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 C.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从试管口往下套 D.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灭20.(2021秋•利通区校级期中)下列诗词反应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夜来听风雨,花落知多少 D.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第Ⅱ卷 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8分)21.(2021秋•古丈县期末)初中化学教材中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a、氧化性,b、还原性,c、可燃性,d、吸水性,e、溶解性,f、酸碱性,g、毒性,f、腐蚀性.请选用合适的代号(a~f)填写下列空格(每空只填一个代号)(1)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有 .(2)氢气可用作高能燃料,是因为它有 .(3)氧气在燃烧中一般表现出 .(4)用一氧化碳冶炼铁,是因为它有 .(5)石蕊和酚酞可用来检验溶液的 .22.(2021秋•邵东市期末)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2)指出B实验的错误之处 ;(3)C实验操作的名称是 ;(4)D实验的错误原因是 。23.(2021秋•公主岭市校级期末)现有下列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写出仪器的名称:A 、B 、C 、D 、E 、F 、G 、H 。24.(2021秋•北辰区校级期中)掌握仪器用途,实验技能和方法对于化学实验很重要,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常用于吸取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填“胶头滴管”或“药匙”)。(2)量取7.2mL水,需要使用 (填“10mL”或“50mL”)量筒。(3)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 (填“内焰”或“外焰”)。(4)过氧化氢溶液等液体通常存在 (填“广口瓶”或“细口瓶”)。25.(2021秋•和硕县校级期中)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内焰和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约 1s 后取出,可以看到 (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8分)26.(2021秋•文登区期中)化学小组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Ⅰ、蜡烛燃烧过程探究。(1)火焰结构特点探究:点燃蜡烛,将一张滤纸从火焰上方盖下,1﹣2秒后取出,观察到滤纸上碳化形成黑圈(如图A),得出结论: 。(2)焰心所含物质探究:如图B,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在烛芯附近抽取气体物质。(猜想假设)同学们对该物质主要成分提出三种猜想:①二氧化碳;②水蒸气;③石蜡蒸气,理由是液态石蜡受热会汽化。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观察到注射器口产生火焰,物质能燃烧。说明猜想③ (填“是”或“否”)成立。(补充实验)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白烟”,“白烟” (填“能”或“不能”)燃烧。(实验结论)石蜡燃烧是固态石蜡受热熔化,在烛芯处形成气态石蜡后才燃烧。Ⅱ、蜡烛熄灭原因探究。 (3)同学们对图1实验中蜡烛(足量)熄灭的原因展开研究。(猜想与假设)①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大于氧气含量;②可能是氧气被完全消耗。(探究与结论)甲同学收集1瓶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封,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才慢慢熄灭。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假设① (填“合理”或“不合理”)。乙同学使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密闭装置内蜡烛(足量)从燃烧到熄灭的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或结论正确的是 。A.实验开始时,密封装置内是纯净的氧气B.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已经耗尽C.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是纯净的二氧化碳D.氧气的含量小于一定值时,蜡烛熄灭(4)在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及实验完毕洗涤试管时,不当的操作会引起试管破裂,请列举两种: 、 。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试举一例说明小刚的观点正确 。 27.(2021秋•北京期中)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实验1】(1)实验①的现象为 ,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 (“物理”或“化学”)变化。(2)实验③的目的是 。(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为 。小芳对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猜想与假设】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的含量高。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的含量低。【实验2】(4)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 (填“成立”或“不成立”)。(5)【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 。【实验反思】(6)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B.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C.【实验1】的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D.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明显变化四、解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4分)28.(4分)(2022春•桃山区期中)根据图回答问题:(1)仪器A可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或用于做某些气体性质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 。(2)如图B,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事先在容器底部放水或细沙的原因 。(3)如图C,贮存某气体的仪器正放在桌面上,由此可推测出该气体具有 的性质。(4)如图D,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时,要收集的气体应从 (填“a”或“b”)口通入。29.(10分)(2021秋•河口区期末)下列是有关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观察到位于 部分炭化变黑严重(填“外焰”、“内焰”或“焰心”)。(2)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3)图三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能否点燃? (填“能”或“不能”),白烟是 。(4)图四中,将一个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证明有水生成;将蘸有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序号O2起始浓度熄灭时O2浓度熄灭时CO2浓度与CO的浓度对比121%约16%270.6222%约16%344.9323%约16%x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鉴别红磷与白磷观察颜色B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CO点燃C鉴别氧化铜和铁粉用磁铁吸引D除去氧化铜中少量的木炭粉空气中灼烧序号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①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②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③ 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序号①②③④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熄灭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真题训练(解析版)第Ⅰ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2春•大庆期中)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都会改变,其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碱石灰 B.无水硫酸铜 C.浓盐酸 D.潮湿的铁钉【答案】C。【解答】解:A、碱石灰中的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等,它们都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无水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硫酸铜晶体,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浓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只发生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D、潮湿的铁钉生成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2.(2022春•吴江区期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粮食酿酒 C.冰雪融化 D.水结成冰【答案】B。【解答】解:A、矿石粉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粮食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水结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B。3.(2021秋•红山区期末)常温下,不宜用物理性质来区别的一组物质是( )A.镁带和铜片 B.氧化铜粉末和木炭粉 C.酒精和白醋 D.铁粉和木炭粉【答案】B。【解答】解:A、镁带和铜片,通过颜色可以区分;故选项错误;B、氧化铜粉末和木炭粉,都是黑色粉末,可以用点燃的方法区分,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C、酒精和白醋,通过气味可以区分;故选项错误;D、铁粉和木炭粉,可以用磁铁吸引;故选项错误;故选:B。4.(2021秋•临高县校级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块状固体 B.量取一定量液体 C.称量粉末状固体 D.倾倒液体【答案】C。【解答】解:A、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故错误;B、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错误;C、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故正确;D、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试管口,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故错误。故选:C。5.(2022春•桓台县期末)下列变化前后,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发生了改变的是( )A.电解水 B.对自来水进行蒸馏得到纯净水 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D.用大理石雕刻出栩栩如生的雕像【答案】A。【解答】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改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A、水分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水分子发生改变,故A正确;B、对自来水进行蒸馏得到纯净水,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不变,故B错误;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分子不变,故C错误;D、用大理石雕刻出栩栩如生的雕像,只是形状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A。6.(2022春•杭州期中)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氢元素 B.碳原子结构 C.磁场的磁感线 D.R=电阻的计算公式【答案】A。【解答】解:A、图中是表示氢元素的元素符号,不属于模型,故选项正确。B、图中是碳原子结构的模型,属于模型,故选项错误。C、图中为磁场的磁感线模型,属于模型,故选项错误。D、图中为电阻的计算公式,是通过公式表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属于模型,故选项错误。故选:A。7.(2022春•鹿城区校级期中)防风蜡烛的烛心是由棉线、固体粉末、石蜡组成。当蜡烛燃烧时,火焰焰心充满石蜡蒸汽,焰心温度约为150℃,此时固体粉末不燃烧。吹灭瞬间,固体粉末燃烧,蜡烛重燃。下列符合固体粉末性质的描述是( ) A.不可燃烧 B.能够支持燃烧 C.着火点低于150℃ D.熔点比石蜡熔点低【答案】C。【解答】解:吹灭蜡烛瞬间,未冷却的固体粉末燃烧,说明该固体粉末的着火点等于或略低于石蜡蒸气的着火点,即150℃.故选:C。8.(2022春•桓台县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与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容易砸破试管 B.洒出液体或玷污药液 C.易使试管脱落或溅出液体 D.不易熄灭酒精灯【答案】D。【解答】解: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容易造成试管破裂,图示“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选项错误。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未倾斜、瓶塞没有倒放,可能会洒出液体或玷污药液,图示“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选项错误。C、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可能会导致液体受热喷出;大拇指按在短柄上,可能会导致试管脱落,图示“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选项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而是要用灯帽盖灭,图中操作可能会失火,而不是不易熄灭酒精灯,图示“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故选项正确。故选:D。9.(2021秋•昭阳区校级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 B.倾倒液体 C.加入粉末 D.量筒读数【答案】C。【解答】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图示错误;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图示错误;C、取用粉末状药品,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图示正确;D、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示错误。故选:C。10.(2021秋•兴山县期末)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陨石的组成 B.单晶硅的结构 C.纳米铜的性质 D.电脑程序的开发【答案】D。【解答】解:A、陨石的组成,属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B、单晶硅的结构,属于研究物质的微观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C、纳米铜的性质,属于研究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D、电脑程序的开发,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故选:D。11.(2021秋•天台县期末)在智能手环中装上计步APP,只要把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做出解释【答案】B。【解答】解: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故选:B。12.(2021秋•漳州期末)小明利用如图装置探究蜡烛燃烧受氧气浓度影响程度(所用传感器分别为O2、CO、CO2浓度传感器)。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氧气浓度低于16%时,难以支持蜡烛燃烧 B.蜡烛燃烧会产生少量CO,应注意通风透气 C.三支不等高蜡烛的燃烧是为了使容器内氧气完全消耗 D.氧气起始浓度越高,熄灭时CO2与CO的浓度比越大,所以X>344.9【答案】C。【解答】解:A、由蜡烛熄灭时O2的浓度可知,当氧气浓度低于16%时,难以支持蜡烛燃烧,故A说法正确;B、蜡烛燃烧会产生少量CO,应注意通风透气,故B说法正确;C、三支不等高蜡烛的燃烧是为了使容器内氧气充分反应,但不能使容器内的氧气完全消耗,故C说法不正确D、1、2相比,氧气浓度高,燃烧更充分一些,二氧化碳生成的多一些,因此x>344.9,故D说法正确。故选:C。13.(2022春•文登区期末)下列过程中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不同的是( )A.光合作用 B.海水晒盐 C.铁器生锈 D.天然气爆炸【答案】B。【解答】解:A、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B、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C、铁器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D、天然气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故选:B。14.(2021秋•高州市期末)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的过程中,O2和CO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 A.曲线②表示O2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完全燃烧 C.蜡烛中只有碳、氢元素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没有耗尽【答案】D。【解答】解:A、蜡烛发生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一氧化碳的含量应增大,曲线②表示CO含量的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B、石蜡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图象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浓度小到不能再支持燃烧了,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5.(2021秋•峨山县期末)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A.A B.B C.C D.D【答案】B。【解答】解:A、红磷与白磷的颜色分别是暗红色、白色,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C、用磁铁吸引,能被磁铁吸引的是铁粉,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是铜粉,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D、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故选:B。16.(2022春•金凤区校级期中)对比法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下列探究活动没有采用对比法的是( )A.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B.用锌、铁与稀硫酸反应,比较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探究燃烧条件【答案】A。【解答】解:A、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通过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本不存在对比实验,没有采用对比法,故选项正确。B、用锌、铁与稀硫酸反应,比较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要控制锌、铁的种类不同,其它条件相同,采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故选项错误。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可设计实验: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第三支试管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另外两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采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故选项错误。D、探究燃烧条件,要控制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温度是否达到着火点,采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故选项错误。故选:A。17.(2021秋•江阴市期中)有关蜡烛燃烧,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做过“母子火焰”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蜡烛的内焰温度最高 B.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子火焰中被点燃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答案】B。【解答】解:A、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该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B、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汽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故选项说法正确。C、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故选项说法错误。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18.(2022春•长沙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铁用于制作暖气片 B.一氧化碳用于冶金 C.煤用于取暖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答案】A。【解答】解:A、铁用于制作暖气片,是利用了金属的可塑性和传热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B、一氧化碳用于冶金,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C、煤用于取暖,是利用了煤燃烧放热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A。19.(2021秋•高州市校级期中)以下关于实验操作描述错误的是( )A.实验剩余的药品不可以倒回原试剂瓶,应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B.取用试剂瓶中的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 C.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从试管口往下套 D.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灭【答案】C。【解答】解:A、为了避免药品造成污染,剩余药品不可以倒回原试剂瓶,放入指定容器中,选项A正确;B、为了防止瓶塞被污染,瓶塞倒置于桌面上,同时防止标签被腐蚀,标签朝向手心,选项B正确;C、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自下而上夹持,距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选项C错误;D、酒精燃烧需要隔绝空气,利用湿抹布可以隔绝空气,同时降低温度,达不到酒精着火点,达到灭火目的,选项D正确;故选:C。20.(2021秋•利通区校级期中)下列诗词反应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夜来听风雨,花落知多少 D.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答案】B。【解答】解: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野火烧不尽过程中伴随有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黄河之水天上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第Ⅱ卷 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8分)21.(2021秋•古丈县期末)初中化学教材中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a、氧化性,b、还原性,c、可燃性,d、吸水性,e、溶解性,f、酸碱性,g、毒性,f、腐蚀性.请选用合适的代号(a~f)填写下列空格(每空只填一个代号)(1)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有 d .(2)氢气可用作高能燃料,是因为它有 c .(3)氧气在燃烧中一般表现出 a .(4)用一氧化碳冶炼铁,是因为它有 b .(5)石蕊和酚酞可用来检验溶液的 f .【答案】(1)d;(2)c;(3)a;(4)b;(5)f。【解答】解:(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2)氢气具有可燃性,能作高能燃料;(3)氧气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在燃烧过程中表现出氧化性;(4)一氧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金属氧化物;(5)石蕊和酚酞是酸碱指示剂,通过颜色变化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故答案为:(1)d;(2)c;(3)a;(4)b;(5)f22.(2021秋•邵东市期末)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用手轻轻扇动使气体进入鼻孔 ;(2)指出B实验的错误之处 试剂瓶塞正放在桌面,盛溶液的试管口未接触试瓶口 ;(3)C实验操作的名称是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4)D实验的错误原因是 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 。【答案】(1)用手轻轻扇动使气体进入鼻孔;(2)试剂瓶塞正放在桌面,盛溶液的试管口未接触试瓶口;(3)检验装置的气密性;(4)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解答】解:(1)闻药品或气体气味时要:用手轻轻扇动使气体进入鼻孔,故答案为:用手轻轻扇动使气体进入鼻孔;(2)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故答案为:试剂瓶塞正放在桌面,盛溶液的试管口未接触试瓶口;(3)C实验操作的名称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检验装置的气密性;(4)量筒不能做反应的器皿,故答案为: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23.(2021秋•公主岭市校级期末)现有下列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写出仪器的名称:A 试管 、B 烧杯 、C 酒精灯 、D 漏斗 、E 胶头滴管 、F 集气瓶 、G 水槽 、H 铁架台 。【答案】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胶头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解答】解:仪器A、B、C、D、E、F、G、H分别为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胶头滴管、集气瓶、水槽和铁架台。故答案为: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胶头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24.(2021秋•北辰区校级期中)掌握仪器用途,实验技能和方法对于化学实验很重要,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常用于吸取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胶头滴管 (填“胶头滴管”或“药匙”)。(2)量取7.2mL水,需要使用 10mL (填“10mL”或“50mL”)量筒。(3)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 外焰 (填“内焰”或“外焰”)。(4)过氧化氢溶液等液体通常存在 细口瓶 (填“广口瓶”或“细口瓶”)。【答案】(1)胶头滴管。(2)10mL。(3)外焰。(4)细口瓶。【解答】解:(1)吸取少量液体的仪器则利用胶头滴管,药匙是取用固体药品;故答案为:胶头滴管。(2)量取液体体积时需要与量筒量程最接近,所以选择10mL量筒;故答案为:10mL。(3)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利用外焰加热;故答案为:外焰。(4)装液体药品时常用细口瓶;故答案为:细口瓶。25.(2021秋•和硕县校级期中)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外焰 、内焰和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约 1s 后取出,可以看到 a (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外焰 温度最高。(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水雾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二氧化碳和水 。 【答案】(1)外焰 a 外焰 (2)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解答】解:(1)根据火焰各部分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因为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a处正好处于外焰部分所以会最先被碳化;(2)由实验现象可知,烧杯内壁会出现水雾,说明石蜡燃烧可生成水;由题意可知,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说明烧杯中有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答案:(1)外焰 a 外焰 (2)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8分)26.(2021秋•文登区期中)化学小组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Ⅰ、蜡烛燃烧过程探究。(1)火焰结构特点探究:点燃蜡烛,将一张滤纸从火焰上方盖下,1﹣2秒后取出,观察到滤纸上碳化形成黑圈(如图A),得出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 。(2)焰心所含物质探究:如图B,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在烛芯附近抽取气体物质。(猜想假设)同学们对该物质主要成分提出三种猜想:①二氧化碳;②水蒸气;③石蜡蒸气,理由是液态石蜡受热会汽化。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观察到注射器口产生火焰,物质能燃烧。说明猜想③ 是 (填“是”或“否”)成立。(补充实验)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白烟”,“白烟” 能 (填“能”或“不能”)燃烧。(实验结论)石蜡燃烧是固态石蜡受热熔化,在烛芯处形成气态石蜡后才燃烧。Ⅱ、蜡烛熄灭原因探究。 (3)同学们对图1实验中蜡烛(足量)熄灭的原因展开研究。(猜想与假设)①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大于氧气含量;②可能是氧气被完全消耗。(探究与结论)甲同学收集1瓶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封,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才慢慢熄灭。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假设① 不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乙同学使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密闭装置内蜡烛(足量)从燃烧到熄灭的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或结论正确的是 D 。A.实验开始时,密封装置内是纯净的氧气B.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已经耗尽C.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是纯净的二氧化碳D.氧气的含量小于一定值时,蜡烛熄灭(4)在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及实验完毕洗涤试管时,不当的操作会引起试管破裂,请列举两种: 试管外壁有水珠 、 停止加热后立即冲洗 。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试举一例说明小刚的观点正确 电灯发光 。 【答案】(1)外焰温度最高;(2)能;(3)不合理;D;(4)试管外壁有水珠;停止加热后立即冲洗;电灯发光。【解答】解:(1)蜡烛的火焰分三层,外焰、內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将一张滤纸从火焰上方盖下,1﹣2秒后取出,观察到滤纸上碳化形成黑圈;故答案为:外焰温度最高;(2)(猜想与假设)注射器在烛芯附近抽取气体物质能燃烧,说明该物质是石蜡蒸气,因此猜想③成立;故答案为:是;(补充实验)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白烟”的成分即汽化后未燃烧的石蜡蒸汽,可以燃烧;故答案为:能;(3)(探究与结论)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封,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才慢慢熄灭说明瓶内的氧气浓度开始时能够支持蜡烛燃烧,随着浓度的降低蜡烛逐渐熄灭,因此导致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被消耗完,猜想②合理;根据图2所示实验结果,可知氧气的起始浓度并不是100%,因此瓶内不是纯氧气,蜡烛熄灭后瓶内仍有氧气剩余,未完全耗尽,实验数据显示当甁内氧气浓度降低到15.9%时,不能够继续支持蜡烛燃烧;故答案为:不合理;D;(4)使用试管加热液体时,在加热过程中,试管外壁有水珠、没有预热可能会导致试管炸裂,加热结束进行洗涤时,若实验结束立即洗涤,为冷却到室温会导致试管骤冷导致炸裂;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发光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但存在发光发热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试管外壁有水珠;停止加热后立即冲洗;电灯发光。27.(2021秋•北京期中)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实验1】(1)实验①的现象为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 化学 (“物理”或“化学”)变化。(2)实验③的目的是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为 向等量的空气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小芳对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猜想与假设】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的含量高。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的含量低。【实验2】(4)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 不成立 (填“成立”或“不成立”)。(5)【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 ①与③或①与④ 。【实验反思】(6)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填字母序号)。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B.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C.【实验1】的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D.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明显变化【答案】(1)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2)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3)向等量的空气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4)不成立;(5)①与③或①与④;(6)AC。【解答】解:(1)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证明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故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2)由实验操作与实验现象可知,实验③是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故填: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3)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还需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其操作为向等量的空气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故填:向等量的空气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4)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不成立。故填:不成立;(5)【实验2】中,①与③、①与④对比均能证明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的含量低,即猜想2成立;故填:①与③或①与④;(6)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正确;B.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而不是没有氧气,错误;C.【实验1】的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正确;D.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得更旺盛,错误。故选:AC。四、解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4分)28.(4分)(2022春•桃山区期中)根据图回答问题:(1)仪器A可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或用于做某些气体性质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 集气瓶 。(2)如图B,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事先在容器底部放水或细沙的原因 防止炸裂集气瓶 。(3)如图C,贮存某气体的仪器正放在桌面上,由此可推测出该气体具有 密度比空气大 的性质。(4)如图D,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时,要收集的气体应从 a (填“a”或“b”)口通入。【答案】(1)集气瓶。(2)防止炸裂集气瓶。(3)密度比空气大。(4)a。【解答】解:(1)仪器A可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或用于做某些气体性质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2)如图B,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事先在容器底部放水或细沙的原因防止炸裂集气瓶。(3)如图C,贮存某气体的仪器正放在桌面上,由此可推测出该气体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4)如图D,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时,要收集的气体应从a(填“a”或“b”)口通入。故答案为:(1)集气瓶。(2)防止炸裂集气瓶。(3)密度比空气大。(4)a29.(10分)(2021秋•河口区期末)下列是有关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观察到位于 外焰 部分炭化变黑严重(填“外焰”、“内焰”或“焰心”)。(2)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气态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3)图三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能否点燃? 能 (填“能”或“不能”),白烟是 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 。(4)图四中,将一个 干而冷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水雾 ,证明有水生成;将蘸有 澄清石灰水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二氧化碳 。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答案】外焰;气态;能;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干而冷;水雾;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解答】解:(1)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观察到位于外焰部分炭化变黑严重。(2)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3)图三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能点燃,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4)图四中,将一个 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有水生成;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故填:外焰;气态;能;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干而冷;水雾;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实验序号O2起始浓度熄灭时O2浓度熄灭时CO2浓度与CO的浓度对比121%约16%270.6222%约16%344.9323%约16%x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鉴别红磷与白磷观察颜色B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CO点燃C鉴别氧化铜和铁粉用磁铁吸引D除去氧化铜中少量的木炭粉空气中灼烧序号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①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③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序号①②③④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熄灭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