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分层作业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22948/0-172519517014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分层作业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22948/0-172519517024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分层作业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22948/1-1725195170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分层作业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22948/1-17251951710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优秀课时训练
展开考点一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能B.重力能C.核聚变反应D.放射性元素衰变
2. 如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来是一片海洋,近日,中国国家测绘局公布的喜马拉雅高度测量结果为8848.86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喜马拉雅山地区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
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C.变质作用D.流水作用
4.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形成是由于(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向运动 B.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相向运动
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离运动 D.亚欧板块内部岩层断裂发生的明显位移
读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 1、2、3、4、5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②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B.向斜C.山岭D.山谷
6.①处的地貌是( )
A.背斜B.向斜C.山岭D.山谷
【答案】1. D 2. D 3. B 4. A 5. B 6. C
【解析】1. 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原因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照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 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分,三角洲是流水堆积形成的,都属于外力作用导致的,②③错误;褶皱是板块的挤压形成的,断层是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①④正确。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是由于板块挤压碰撞地壳隆起抬升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 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向运动(挤压碰撞),地壳隆起抬升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图中的②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故选B。
6.图中的①是背斜构造,海拔较高,①处的地貌为山岭.故C正确;
考点二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B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 )
A.瀑布B.洪积扇C.三角洲D.溶洞
2.图中①-②处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为“蛇曲”。①-②处地形剖面图(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正确的是( )
A.B.C.D.
下图为青岛“石老人”(状如老人的石块屹立海中)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石老人”景观属于( )
A.海蚀崖B.海蚀柱C.海蚀平台D.海蚀拱桥
4.“石老人”附近沙滩地貌的主要特征是( )
A.凹凸不平B.沟壑纵横C.滩平坡缓D.连绵起伏
风是沙丘移动的主要动力,植被覆盖率、沙丘的水分状况和地面的起伏程度等因素也对沙丘移动产生影响。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绿洲处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13mm(集中于6-9月),风沙灾害多。近年来,通过多种措施进行生态环境治理,风沙移动得到遏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从自然因素分析,推测民勤地区沙丘移动速度最快的月份可能是( )
A.4月B.6月C.9月D.12月
6.近年来,民勤绿洲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阻沙效果显著,是因为植被可以( )
①增加当地降水②削减过境风力③提高土壤湿度④增大地表起伏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1. B 2. A 3. B 4. C 5. A 6. B
【解析】1.图中B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下降,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地貌,B正确;瀑布出现在陡崖等落差较大处,A错误;三角洲一般出现在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处,C错误;溶洞出现在石灰岩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区,D错误。故选B。
2.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位于河流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水深岸陡;②处位于河流凸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河岸较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读图可知,“石老人”为屹立在海水中的石柱,属于海蚀柱,B正确;海蚀崖基岩海岸受海蚀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A错误;海蚀平台是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在海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发育、后退,在海蚀崖向海一侧的前缘岸坡上,便塑造出一个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坦岩礁面,C错误;海蚀拱桥是突出的海岬两侧,如发育相同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形成的一种海蚀地貌,D错误。故选B。
4.读图可知,“石老人”附近沙滩地貌地形平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结合材料所提供的文字信息和民勤的区域位置可知,降水集中于6-9月,沙丘移动速度较慢,BC错误;民勤冬春多大风,沙丘移动速度较快,4月和12月符合题意,但是春季气温回升快,地表容易起沙,沙丘移动速度最快,A正确,D错误。故选A。
6.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削减风力,涵养水源提高土壤湿度,②③正确;绿洲植被对地表起伏影响较小,④错误;植被虽然可以增加蒸腾量和空气湿度,但是难以在小范围内增加降水量,①错误。故选B。
提升综合练
1.下列关于下图中岩层结构形成过程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
A.沉积→断裂→褶皱→侵蚀→下沉→沉积
B.沉积→褶皱→断裂→侵蚀→下沉→沉积
C.沉积→侵蚀→褶皱→下沉→断裂
D.断裂→褶皱→上升→侵蚀→沉积
2.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盆地,在5000万年前形成了构造盆地,并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地貌特征。下图为5000万年以来,不同地质时期该地区沿东西方向的地貌剖面图。据此推测1000万年以来地质作用的主要过程( )
A.地壳抬升、风力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壳下降、风力沉积
C.地壳下降、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风力沉积
D.地壳下降、风力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3. 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怒江大峡谷又称“东方大峡谷”(图2),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的大峡谷,平均深度2000米。峡谷两侧雪峰林立,雄奇壮观,森林茂密;峡谷幽静深邃,怒江奔腾咆哮,令人震撼。
材料二图3为丽江西北地区的黎明丹霞地貌—千龟山,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组成,展现出“色若沃丹、灿若丹霞”的奇妙风采。
描述怒江大峡谷地貌的基本特征。
从内外力地质作用角度,说明云南丽江丹霞地貌千龟山的形成过程。
(3)分析怒江大峡谷地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答案】1. B 2. D
3. (1)山高谷深,两山夹一江,山河纵向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2)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丹霞地貌千龟山。
(3)山高谷深,平原面积小,耕地资源少,限制了当地耕作业的发展;山高谷深,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山高谷深,两山夹一江,限制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山高谷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解析】1.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合图示分析,该区域先形成沉积岩层,后期经褶皱后断裂;然后在褶皱面上侵蚀之前先地壳抬升,受到侵蚀作用,然后地壳下沉又接受新的沉积作用,故选B。
2. 据图进行判断,1000万年以来在原流水沉积物的基础上增加了风力沉积物,因此可能是地壳下降,气候变干,流水沉积转为风力沉积;现在在风力堆积之后出现河谷,河谷将原有的部分流水沉积物切割,表明地壳抬升,相对高差变大,在气候变湿的基础上,流水侵蚀作用变强。据此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 (1)由材料及图1知怒江大峡谷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呈南北走向,平均深度2000米,山高谷深。江水自北向南流,所以地势北高南低。
(2)由材料“千龟山,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组成“可知,千龟山为沉积岩,形成过程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形成山地是因为板块碰撞挤压,地売抬升;形成丹霞地貌千龟山是因外力风化、侵蚀作用。
(3)由图知怒江大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南北狭长,平原面积小,耕地资源少,对当地耕作业发展不利;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且山河南北走向,严重阻碍了东西方向的交通;地形狭长,不利于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该地山高谷深,山地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经济发展。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32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课时作业</a>,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和丙处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是,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新月形沙丘地貌可能分布在我国的,新月形沙丘,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达标测试,共5页。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达标测试,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