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精创】2.2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2课时)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2271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2.2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2课时)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2271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2.2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2课时)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22714/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2.2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2课时)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2271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2.2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2课时)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2271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2.2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2课时)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2271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2课时课后复习题
展开一、选择题
(2018·高考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1.A 2.A 3.D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
第2题,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A正确。
第3题,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故选D。
(2017·高考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4~6题。
4.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5.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4.C 5.B 6.B
【解析】第4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
第5题,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第6题,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
(2019·东北三校联考)“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掩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据此回答7~8题。
7.“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8.“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7.A 8.D
【解析】第7题,结合题干可知,“尖峰石阵”组成物质为石灰岩,石灰岩是海洋沉积物形成的,经过板块运动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海风将沙子吹到该地,沙子沉积后形成沙地并掩埋森林,后来沙沉下去,出露的石灰岩经风力侵蚀形成石柱,从而形成“尖峰石阵”。
第8题,结合题干可知,沙子主要来源于海岸附近,该地位于南纬30°附近的澳大利亚西南部,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风力沉积作用最显著。
(2019·郑州模拟)下图为某河段沉积物研究采样图,甲、乙、丙、丁为采样点。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四处采样点沉积物颗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沉积物颗粒大小较乙处稳定
B.丙处较丁处沉积物颗粒分选性强
C.丁处较丙处沉积物颗粒大
D.甲、乙、丙、丁四处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
10.该河段沙洲较多,是因为( )
①地势平坦,河床比降大
②距海较远,海水顶托作用弱
③河道宽阔,河流沉积作用强
④上游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A 10.C
【解析】第9题,乙处为河道分汊处,流量和流速都随河流中部沙洲的面积变化而变化,而甲处位于干流处,流量和流速较稳定,所以甲处沉积物颗粒大小较乙处稳定;丁处有芦苇丛,流水到达芦苇丛前缘时,由于芦苇丛的阻挡,流速减缓,水流搬运能力减弱,部分颗粒相对较大的物质在芦苇丛前缘沉积,而芦苇丛核心区流水挟带的是更小颗粒的物质,形成的沉积物会比较细而均匀,所以丁处沉积物颗粒分选性较丙处强;丙、丁之间有引航道分散水流,致使丁处流量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颗粒变小;乙处为分汊河道处,流量小,丙处为分汊河道汇流处,流量大,所以乙处沉积物颗粒可能小于丙处。
第10题,由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河段主要为长江下游南京—镇江段,沙洲较多的原因:一是长江含沙量较大,这与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有关;二是此处为河流下游,河道宽阔,地势低平,河流流速较慢,导致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三是距海较近,海水顶托作用强,致使河流流速更慢,沉积作用更强。
(2019·泰安模拟)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下图是某年6月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D.6月21-26日风向发生变化
12.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11.D 12.A
【解析】第11题,图示中每日的第一个图例表示沙丘顶,风蚀深度都是负值,以风蚀为主,并非不断升高,A错。6月11日沙丘东坡的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B错。6月26日沙丘西坡的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C错。6月21-26日,风蚀、风积的坡向相反,说明风向发生变化,D对。
第12题,6月5-21日,该地沙丘东坡的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沙丘移动趋势是向东,A对。西坡是迎风坡,B、C、D错。
(2019·安徽A10联盟模拟)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据此回答13~15题。
13.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4.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乙、丙、甲
15.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地势 D.基岩性质
【答案】13.B 14.C 15.A
【解析】第13题,壶穴主要是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示大水潭的枯水期水位低于壶穴分布区,不可能对壶穴产生影响;则壶穴形成的季节应该是河流的丰水期,即夏季。
第14题,材料显示壶穴形成演化分为“碟”型、“倒Ω”型、“锅”型三个阶段,结合图示形状,可推断C正确。
第15题,壶穴成因为“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侵蚀程度与流量、地势、岩石硬度等因素有关,与气温关系不大,故作用最小的因素是气温。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柴达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的柴达木盆地气候以干旱为主,气温变化剧烈。西北方向的南八仙地区有一系列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东南方向的诺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带中,有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形成的贝壳梁。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地质示意图(海拔单位:m)。
(1)分析柴达木盆地夏季气温日变化剧烈的原因。
(2)分析南八仙地区地貌形成的原因。
(3)推测诺木洪附近贝壳梁的形成过程。
【答案】(1)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地表植被稀少,空气干燥,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因此白天气温迅速升高。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因此夜晚气温低。
该区域干涸的湖底中,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土墩和沟槽,经过风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求得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贝类成群结队地涌来,在此越积越多,后来干旱现象加剧(或河水改道),贝类全部死亡,形成贝壳梁。
【解析】 第(1)题,柴达木盆地夏季气温日变化剧烈,说明日较差大,主要从白天气温高的原因(晴天、地形和地表特征等)及夜晚气温低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进行分析。
第(2)题,南八仙地区的地貌特征是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且与盛行风向平行,说明是风力侵蚀导致的。该地区地质历史上是海洋,地壳运动导致湖泊干涸,湖底干缩裂开,加上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沿着西北风方向裂隙不断加大,逐渐形成了许多土墩和沟槽。
第(3)题,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湖泊面积缩小,贝类涌向湖泊中心地带,后来干旱现象加剧(或河水改道),贝类全部死亡,形成贝壳梁。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库赛湖的年纹层是由冬季冰面颗粒物质沉积形成的粗颗粒层和夏季沉积的细颗粒层两者交替形成的。粗颗粒物质组成磨圆中等、分选性差,具有明显的风力搬运特征;细颗粒层矿物颗粒较细,除细沙、黏土外,还含有大量的枝角类碎片和生物壳体,具有明显的流水搬运特征。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
库赛湖属于构造湖,形成初期水深坡陡,但现在东南部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据图推测原因。
判断库赛湖年纹层粗颗粒层沉积的季节并分析形成过程。
年纹层M较常年偏厚,请分析原因。
【答案】(1)东南部有河流注入,挟带大量泥沙,泥沙沉积,使得坡缓水浅。
粗颗粒层沉积于春季。库赛湖冬季气温低、风力强劲,风的机械搬运作用使大量的物质在冰面堆积,等到春季湖冰融化,冰面上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层。
M层为细颗粒层,为夏季流水沉积。该湖的主要补给为冰雪融水,M层对应年份夏季气温偏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湖泊沉积物多,细颗粒层较厚。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湖泊东南部等深线稀疏,坡缓水浅。原因是有河流注入,挟带大量泥沙,泥沙沉积,使得坡缓水浅。
第(2)题,库赛湖冬季气温低、风力强劲,风的机械搬运作用使大量的物质在冰面堆积,等到春季湖冰融化,冰面上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层,因此,库赛湖年纹层粗颗粒层沉积的季节为春季。第(3)题,年纹层M为细颗粒层,细颗粒层厚说明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多,应该是流量偏大。结合材料可知,该湖的主要补给为冰雪融水,融水的量与气温关系密切。
2021学年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训练2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训练2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2课时同步训练-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2课时同步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311常见的天气系统导学案docx、新教材精创311常见的天气系统同步训练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311常见的天气系统同步训练解析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