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学案
展开课时2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程标准 |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学习目标 | 1.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示意图、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示意图、区域地理资料等,运用辩证的、发展的、综合的观点,从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变化作出地域性解释,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
1.外力的含义
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
2.外力的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
3.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由起伏趋向和缓。
4.外力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 类型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风化 |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 (1)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2)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3)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
侵蚀和 搬运 | 流水侵蚀与搬运、风力侵蚀与搬运、冰川侵蚀与搬运等 | (1)流水侵蚀:包括流水冲蚀,挟带泥沙等的撞击和磨蚀。 ①山区河流坡度较大,河床下蚀作用强。②河流转弯处,侧蚀作用加强。 (2)风力侵蚀与搬运,如沙丘移动。 (3)冰川侵蚀与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
堆积 | 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等 | (1)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2)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
判断
1.河流在凹岸堆积,凸岸侵蚀。( × )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 )
3.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 √ )
探究点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中①②③④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
1.[综合思维]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最可能是在图中哪地拍摄的?说明此地的地貌形态特点和形成的外力作用。
答案 A。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作用。
2.[区域认知]乙同学考察回来说道:“这次我站在温度高达65 ℃的地面拍摄了这张照片,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哪张图?说明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答案 ④。风力堆积。
3.[区域认知]古人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佳句来描述丙同学的考察地,据此判断其拍摄的照片应是哪张图?分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答案 ③。峰丛林立、地表崎岖、多溶洞等。
4.[综合思维]学生丁来自我国最大的城市,他拍摄的是哪张图?他的家乡所在地地貌名称是什么?分析形成该地貌的原因。
答案 ②。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缓,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1.风化作用
| 物理风化 | 化学风化 | 生物风化 |
主要方式 | ①热胀冷缩:岩石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胀冷缩; ②反复冻融:孔隙水的冻胀过程对岩石的挤压; ③重复结晶:干湿变化使岩石中盐类重复结晶 | 岩石与水溶液、氧气或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矿物 | ①生物物理风化作用:植物根系的楔子作用、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 ②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各种有机酸腐蚀岩石 |
分布地区 | 在高寒和干燥地区往往以物理风化为主 | 潮湿炎热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占优势 | 普遍存在 |
相互关系 | 三种风化作用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过程。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常常是以某一种风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
2.侵蚀作用
| 对地貌的影响 | 分布地区 | |
风力侵蚀 |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 |
流水侵蚀 | 侵蚀 |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瀑布、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
溶蚀 | 形成漏斗、地下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 |
冰川侵蚀 |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 冰川分布的高原、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 |
海浪侵蚀 |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 滨海地带 |
3.堆积作用
| 对地貌的影响 | 分布地区 | |
冰川堆积 |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 冰川分布的高原、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
流水堆积 |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
风力堆积 |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 |
海浪堆积 |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 滨海地带 |
4.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1)流水侵蚀作用
(2)流水堆积作用
组成部分 | 洪积—冲积平原 | 河漫滩平原 | 三角洲平原 |
分布 | 山前 | 河流中下游 | 河口地区 |
形成机制 |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受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
地貌特点 |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 地势平坦、宽广 |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
图示 |
下图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箭头表示岩石的位移方向。读图回答1~2题。
1.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海陆变迁
2.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流水 B.风力 C.温度 D.生物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图中反映的是水的冻融引起岩石破碎,故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第2题,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岩缝中的水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化,造成岩石不断崩解、破碎。
(2018·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3~5题。
3.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4.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5.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 3.A 4.A 5.D
解析 第3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选A。第4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第5题,由于构造抬升,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为河流下切侵蚀提供了动力,因此该平坦面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原因在于构造抬升引起的河流下切;图中提供的信息显示河流在不同高度具有平坦面,表明河流在不同时期一定经过一段时间的侧向侵蚀期,得以有时间形成宽度不同的平坦面,因此河流不是持续下切,而是通过间歇性的抬升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坦面,选D。
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堆积作用
2.图中Ⅰ、Ⅱ所示的演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强弱 B.风力作用
C.温度变化 D.生物活动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常发生性状或组成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第2题,图Ⅰ、Ⅱ中白天岩石表面温度高于内部,夜晚岩石内部温度高于表面,经年累月的热胀冷缩温度的变化是图中Ⅰ、Ⅱ所示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主要原因。
(2021·山东济南市期末)河流蛇曲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在永和的晋陕大峡谷中,却存在特殊的嵌入式蛇曲景观(下图)——蛇曲嵌入地下岩石中。据此完成3~4题。
3.一般蛇曲进一步发展,会使该段河流( )
A.曲度不断减小 B.最终可能自然裁弯取直
C.流速逐渐增大 D.含沙量会先增大再减小
4.推断晋陕大峡谷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流经低矮处且不断下蚀和侧蚀
B.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形成峡谷并继续侧蚀形成曲流
C.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地壳下陷形成谷地并继续下蚀
D.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地壳抬升保留弯曲并继续下蚀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一般蛇曲形成后,蛇曲扭转处上游与下游的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如瓶颈般的“地峡”。洪水来临时,地峡很容易被冲破,河水沿着裁弯取直后的捷径顺直地注入下游河道,故选B。第4题,一条河流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来遇到了地壳的持续抬升,给了河流向下切割的力量,而河流的流动已经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蛇曲”之中,因此河流就保留着原有的“蛇曲”形态且继续下切,直到深深地切到地壳的岩石圈中,看上去好像“嵌进去”一样,故选D。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
D.6月21日~26日风向发生变化
6.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图示期间,沙丘顶一直为风蚀作用,高度不断降低,A错。6月11日沙丘东坡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B错。6月26日沙丘西坡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C错。图示6月21日~26日,东坡风蚀深度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东坡由风积作用变为风蚀作用,西坡相反。又因“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则说明这期间风向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第6题,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沙丘移动趋势是向东,A对。
(2020·山东青岛模拟)在新疆罗布泊地区野外调查发现,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与雅丹地貌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沿北偏东30°方向延伸,该地区盛行风除受蒙古高压影响外,主要是气流绕过天山,呈顺时针旋转,灌入罗布泊整个地区;楼兰雅丹地层主要由松散的砂质粉砂层和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组成,且交替出现,这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的差异侵蚀现象;楼兰地区的雅丹体表层还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据此完成7~9题。
7.推断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8.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差异侵蚀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同地层形成早晚不同 B.不同地层抗侵蚀能力不同
C.不同地层沉积厚度不同 D.不同地层粉砂粗细程度不同
9.造成雅丹体表层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答案 7.C 8.B 9.B
解析 第7题,读材料可知,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与雅丹地貌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沿北偏东30°方向延伸,故楼兰地区的盛行风为东北风或西南风,又因蒙古高压位于楼兰北部,故为东北风,选C。第8题,由材料“楼兰雅丹地层主要由松散的砂质粉砂层和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组成,且交替出现”,可知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差异侵蚀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层抗侵蚀能力不同,选B。第9题,楼兰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烈,使岩石破碎、崩解,物理性状发生显著变化,选B。
(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0~12题。
10.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1.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 10.C 11.B 12.B
解析 第10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堆积形成的,山地中河流、沟谷众多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第11题,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由图可知,形成甲冲积扇的河流所经地区山地相对高度小,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第12题,贺兰山南部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不易形成土层,土层浅薄,因此耕地较少,B项正确。该地洪积扇均位于山地的东南一侧的山麓,海拔较低,光照充足,A、C项错误;该地虽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洪积扇地区因有河流经过,其扇缘地带水源最充足,D项错误。
(2021·山东聊城市期末)铁板洲位于长江下游距离河口约600 km的微弯河段,其下游200 m处有一个相邻沙洲——和悦洲,可认为是一对子母洲。下图示意“铁板洲、和悦洲的位置”和“1998年~2016年铁板洲、和悦洲面积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3~14题。
13.与和悦洲相比,铁板洲( )
A.面积更大 B.距河口较近 C.受流水侵蚀更强 D.受流水堆积更强
14.1998年~2016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和悦洲面积增大,铁板洲面积减小 B.两沙洲面积都减小,和悦洲减小速度较快
C.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河流含沙量减少 D.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答案 13.C 14.C
解析 第13题,由图可知,铁板洲的面积一直小于和悦洲,A错误。和悦洲距河口较近,B错误。铁板洲位于和悦洲的上游,受到的侵蚀作用更强,因此面积下降的更快,C正确,D错误。第14题,由图可知,铁板洲与和悦洲的面积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且铁板洲的面积缩小的更快,A、B错误。铁板洲、和悦洲的泥沙主要来自长江中上游地区,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及上游水库的修建,使泥沙含量减少,沉积量变少,枯水期径流增加,河流沉积作用减缓,侵蚀增强,泥沙沉积减少,导致沙洲面积减小,C正确,D错误。
1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根据材料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4分)
(2)指出P处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过程。(7分)
答案 (1)两侧地块(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冲积扇。 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扇状堆积体。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与四季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学案及答案,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洋流的成因及类型,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