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题
展开1.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在爱尔兰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人们躲避战火、度过灾荒的主要食物。18世纪时,“马铃薯几乎成为(爱尔兰)农民唯一的食物”。由此可知,马铃薯的种植( )
A.巩固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B.解决了欧洲的粮食安全
C.有效避免了欧洲战争的爆发
D.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
2.1494年5月3日,一位教士致信罗马教廷说:“岛(西印度群岛)民们用一种小米容易地制成面包,该小米棒比手掌略长,一头略细,约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该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状和大小。这种谷粒叫玉米。”该史料可用于说明( )
A.旧大陆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B.商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欧洲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D.美洲物种在欧洲的种植
3.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以下关于番茄传播的史实正确的是( )
A.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在欧洲推广
B.最早由葡萄牙人从南美洲带回到欧洲
C.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D.明朝万历年间作为食用蔬菜在中国广泛种植
4.依据下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A.原产地为菲律宾
B.来源于朝贡贸易
C.于明代传入中国
D.最早种植于清代
5.清代学者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某一新传入物种有这么一段描述:“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下列有关这一“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产于中亚,从西域地区传入中国
B.引入中国后曾长期被当作药用植物
C.传入中国时,被中国人称为“胡椒”
D.西班牙人将其引入再传到英国等国
6.15世纪,牛和羊随哥伦布被引进新大陆。新大陆有大片肥沃的草场适合放牧,牛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其皮毛还给人类带来温暖。这说明物种传播(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缓解了美洲的人口压力
C.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D.拓展了东西方贸易范围
7.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8.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
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黑奴贸易导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9.清代以来,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包谷(玉米)“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以致“生齿日繁”。上述现象说明外来物种的传入( )
A.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B.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C.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增长
10.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推动了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据此可知,这些物种传播( )
A.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
B.使欧亚作物开始影响美国农业
C.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
D.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11.下图是艺术家拉斐尔创作的壁画(局部)。但后来有意大利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在壁画周围的垂花饰中添画了几支玉米苞(棒),达·乌迪内的创作( )
A.受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
B.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表达对人文主义的诉求
D.揭露了殖民扩张的残酷
12.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外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表
——摘编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物种引进》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史料
出处
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竞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瘠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注: 吕宋国是菲律宾)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
作物名称
传入时间
葡萄、苜蓿、核桃、大蒜、香菜、黄瓜、芝麻、蚕豆、筑豆、石榴
汉代
波斯枣、巴旦杏、菠萝蜜、胡椒、无花果、菠菜、胡榛子、西瓜、小茴香
唐至五代
占城稻、胡萝卜、凉薯、南瓜
宋代
红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辣椒、番茄、菜豆、结球甘蓝、花菜、洋葱,杜果(芒果)、苹果、荔枝、菠萝、番木瓜,陆地棉、向日葵
明清时期
高中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a href="/ls/tb_c400368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达标测试</a>,文件包含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docx、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a href="/ls/tb_c400368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题</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a href="/ls/tb_c400368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堂检测</a>,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