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上《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 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展开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梳理采访过程,提取新闻价值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题。(生读)
师:可以读得再精神一点。(生再读课题)
师:(出示作者梁衡简介,生快速浏览)一眼就能发现,梁衡曾经是一名记者。记者是干什么的?
生:我觉得记者应该是专门采访一些新闻事件的人。
生:如果发生一些比较重要的事,记者会去拍摄,会去报道。
师: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记者会去采访报道,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让更多的人能够知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青山不老》,其实就源自梁衡的一次新闻采访经历。在课前的预学中,大家已经围绕梁衡的这一次采访,试着梳理了他的采访过程。王老师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同学,我们一起来看。
生:我是想通过各段内容来分析他采访的过程。我首先关注到第2自然段中“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句话说明记者在采访之前是了解过绿化之前的环境的。第3自然段后面是了解老人的一些故事,最后写了记者跟老人一起去沟里看树。(出示预学资料:了解山沟大环境—了解老人的故事—参观山沟里的树)
生:刚开始他是到小屋里面和老人一起讨论,然后到沟里面和老人一起去看树,最后他们在村口道别。(出示预学资料:与老人面对面谈话—和老人一起到沟里去看树—在村口道别)
师:这两位同学的梳理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位同学了解以前山沟的大环境,没有“村口道别”,而第二位同学没有了解以前山沟的大环境,有“村口道别”。
师:上面有两个“了解”,他用了怎样的方式去了解?采访的,问的,用课文中的词就是“说话”的。(出示课文结构图)你看,从“屋里说话”到“沟里看树”,最后在“村口道别”,其实这就是作者梁衡这一次采访的过程。既然是一次采访,对记者梁衡来说,他采访的这个内容肯定是有很大价值的。接下来,我们就联系“学习提示”当中的这个学习任务,一起走进这一次采访。
生:(齐读)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学习任务一:借助鱼骨图,提炼采访内容。
(生阅读思考,完成鱼骨图。师巡视指导)
师: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我们先来分享一下。
生:老汉绿化了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师:告诉大家你是从课文的哪个地方发现的。
生:请大家看第4自然段。从“十五年啊”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大家都发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想不想看一看这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和三千七百亩林网会是怎样一个场景?(播放青山视频)
师:这就是老人创造的奇迹。这个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又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我们继续来分享。
生:请大家看第2自然段。鱼骨图上有两个词—“大风”和“干旱”,我根据这两个词找到了另外的两个条件—霜冻和沙尘暴。老人是在大风、干旱、霜冻和沙尘暴的恶劣环境下,绿化了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师:你发现了其中的环境恶劣。老人还克服了什么困难?
生:他的五位伙伴离世了,陪伴他一生的老伴也过世了,他的女儿也离开他进城了,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在坚持。
师:是的,老汉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同学们,请你们特别关注这里的“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和“三千七百亩林网”。如果把这“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和“三千七百亩林网”跟这一个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联系起来,你仿佛看到了老汉在种树的过程当中的哪些画面?
生:老汉会经历沙尘暴、霜冻等自然灾害,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在沙尘暴中,仍然坚持种树的画面,这是非常困难的。
生:如果是霜冻的话,土肯定是冻牢了,他想要把土凿开会非常艰难。
生:我仿佛看到了在大风中,他刚刚种下去的小树苗又被风吹倒了,他只能顶着大风重新把树苗一棵一棵扶起来。
师:如果把这“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和“三千七百亩林网”跟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联系起来,看到老汉只剩下一个人仍然在坚持种树,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他十分有毅力,竟然可以种那么多树。因为刚看了视频,很多人会以为这个树有可能是天然形成,自己慢慢长的,但是,当我们知道这树是他和其他伙伴一起种的,最后只剩他一个人还在继续种,这可以看出老人十分坚强,不动摇,有毅力。
生:我觉得老人非常辛勤,在十五年间,他一个人就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师:十五年里并不是他一个人,但是当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仍然在坚持。如果把这“八条沟”,这“七条防风林带”和“三千七百亩林网”跟“十五年”这一个漫长的时间词联系在一起,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可以看出老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创造了奇迹。
师:时间是整整十五年。
生:种树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老汉还是克服了,他是十五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
师:同学们,带着我们所有的发现、所有的感受,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二、比较采访文体,感悟作者观点
师:同学们,其实关于这一次采访,关于这一位老人植树造林的故事,最早是出现在一则新闻稿当中。这则新闻稿我已经发到了同学们的手上,请大家快速默读,一边读一边特别关注自己阅读的感受,看一看新闻稿和我们刚才读的课文《青山不老》有什么不同。
学习任务二:比较新闻稿和课文《青山不老》的不同之处,了解新闻采访稿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生自读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同样是描写老人种树,这个新闻稿跟课文有什么不同?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新闻稿当中没有环境描写,却介绍了老人对村民的帮助——搭牛棚猪圈、做车辆,还重点写了他给村民买电视机等事情。
师:他说的是新闻稿当中有好多的事实,而这些事例是课文中没有的。继续。
生:我觉得课文《青山不老》中重点体现的是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和敬佩,是一种自己的主观感受。
师:你是从哪些语言当中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最后两个自然段中感受到的。“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还有第7自然段。
师: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观点和感受,新闻稿当中有吗?(生:没有。)你们已经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在新闻稿当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事实,就像刚才那个女孩说到的,但这些事实在《青山不老》这篇体会文章中并没有全部呈现。而在《青山不老》这一篇文章中这些让人动容的感受又是新闻稿当中没有的。
生:我还发现《青山不老》里面用的数字很少,新闻报道里面却用了很多数字。
师:跟刚才说到的事实有点类似,在新闻稿当中有大量的事实和数据。
生:新闻稿是新闻报道,里面的语言都是一些资料,一些事实。课文中语言会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包括作者自己的感想。
师:读新闻稿的时候,如他所说,我们会感觉语言很平实。但是在读《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的时候,语言感觉很优美。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比如说你读到哪些语言,就有这种感觉。
生:比如说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随着他语言的描述,似乎也把我们带到了记者和老人屋里说话的场景。在这一片碧波荡漾当中,开启了他们的访谈,对吧?
所以梁衡在回忆自己这篇文章选入教材的原因时,他曾经就有过这样一番话。(出示)
《青山不老》虽是采访的体会文章,但我是当作散文写的。新闻与文学的最大区别是:新闻说事,文学说人;新闻是事学,文学是人学;新闻里也说人,但是以事带出来的人;文学里也说事,但是以人带出来的事。
—梁衡《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教育报》2021年1月11日)
师:读了梁衡这番话,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新闻采访类文章或是散文之类,主要是围绕人来展开,由人带出事情,而新闻主要是根据事情的发生才带出人的特点。
三、还原采访场景,理解人物精神
师:通过刚才和新闻稿的这个比较,我们进一步走进了这次采访。其实在预学当中,我们已经有过一次当记者的体验。大家有印象吗?我们站在梁衡的角度,提了一些可能在采访当中会问到的问题。当然,这个只是纸上谈兵,肯定不过瘾。所以我在想,我们现场来模拟一下这个采访。现场的采访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王老师梳理了大家在预学单当中提的问题,发现有两类。(出示)
◎您种树几年了?(李欣怡)
◎这条山沟以前是怎样的?(沈轩伊、俞佳、李政勋、刘天胤、王彧哲等)
◎您是怎么创造出这片绿洲的?(吴羽茉)
◎您是一个人坚持下来的吗?(陈昊翀)
◎您在栽树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杨舒然)
◎这十五年里,您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吴荻)
◎您想这样一直干下去吗?(叶超冉)
师:第一类是这样的,有没有感觉这些问题似乎一读课文就立马知道了?还有一类问题,我们来看。这些同学提的问题开始有点记者的感觉了。大家快速浏览一下。(出示)
①您一开始为什么会想到要去种树?(陈昊翀、杨舒然、陈庆元等)
②种树的过程中,您遇到过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李欣怡)
③您有没有想过去城里生活,与女儿团圆?(周佳霖、沈轩伊等)
④为什么您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潘恩予)
⑤种树对您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唐浩轩)
⑥您是怎么看待种树这件事情的?(尹怡惠)
⑦是什么力量让您坚持下来了?(周思彤、张梓浩、毛政、王彧哲等)
⑧您对这片亲手种出来的青山想说些什么?(潘恩予)
……
师:如果我们要现场进行采访,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三到四个你觉得最有价值的采访问题。当然,如果你的预学单中也有自己觉得价值比较大的问题,可以把它纳入采访问题单中。请各个小组快速地安排好代表,一个是记者,一个是老人高富,一起研究一下这次采访可以怎么进行。
学习任务三:选择有价值的采访问题,模拟采访。
(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我已经聆听了几个小组的模拟练习,很不错。哪个小组自告奋勇上台展示?可以把凳子带上来。(小组上台)
师:(出示第1自然段环境描写)你看啊,就是在这个小院当中,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两人开启了这一次谈话。
生1:您好,老先生。生2:你好,记者。
生1:高老先生,是什么让您坚持种树这件事情呢?
生2:因为我觉得种树能造福后人,保护环境。
(教师提醒采访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对方)
生1:您一开始是怎么想到要去种树的?
生2:因为我觉得种树能为祖国贡献出一分力量,只要是能为祖国出力,我都会参加。
生1:那您对这片亲手种出来的青山,想说些什么?
生2:我希望这片青山以后能为后人遮阴。
生1: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生2:我也很感谢你来采访我。
师:虽然有点生涩,但还是很圆满地完成了。刚才高富大爷的哪些话语打动了你?
生:我觉得他在说为了祖国什么都愿意做的时候,我还是很感动的,因为他愿意为祖国奉献。
师: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
生:当高富大爷说“要为后人遮阴”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袁隆平爷爷,他也说想让稻谷为后人遮阴。我感觉这两个人虽然一个出名,一个不出名,但是他们的心都是一样的。(全场掌声)
四、聚焦老人姓名,拓展人物群像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这位老人的名字叫高富。其实在《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当中找不到这个名字,是我们在新闻稿当中读到的。刚才在比较新闻稿和课文区别的时候,其实也有小组发现了这一点。你们觉得,要不要把老人高富的名字也写到文章当中去?
学习任务四:思辨课文中是否加上老人的名字,走进人物群像。
生:我觉得不要写上,因为写上的话就感觉没那么有亲和力,没那么亲切了。课文中用了老人,叫起来就是一种尊称。
师:你觉得高富这个名字不够亲切吗?
生:感觉跟课文有点格格不入。
师:一个语文学习的高手,读文章的时候他会说感觉。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感觉,就是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名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
生:亲切。
师:而这份亲切其实就是老人传达给我们的。
生:我也觉得不要加上,我的原因是那片林是很多个人完成的,如果只写他的名字,不是很准确。
师:这一片青山,除了他,还有他的五位同伴,还有好多的人。
生:我在新闻稿中还发现了五位老汉去世之后,后面还有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报名参加高富的植树队。
师:你们发现了吗?在老人之后,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在跟进这样的植树造林事业。其实,不仅仅是他们。(播放植树英雄人物介绍)
师:同学们,我们看到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我相信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青山。是的,青山是不会老的。
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青山不老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抓关键问题,概括“写了什么”,抓关键词,品味“怎么写的”,抓关键句,把握“为什么写”,课堂回顾,总结阅读策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青山不老优质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