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精品达标测试
展开板块教案
20* 青山不老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或文字资料。
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看图质疑,导入新课
活动1 欣赏图片,了解晋西北
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芜。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思考:这一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粼粼的波光、美丽的画卷)
活动2 引发质疑,揭示课题
1.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2.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板书课文题目)
3.齐读课题,启发思考:看到课题,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的环境状况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板块二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活动1 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读一读。
课件展示:(1)默读课文,说一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3.引导学生结合学习提示展开自学,并进行批注。
活动2 迁移方法,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
2.引导学生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找一找为了完成学习提示中的第一个任务,应该重点关注课文的哪些段落。
(1)第4、5自然段写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第2、3自然段写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课件给出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操作指导: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提示,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阅读,并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然后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深入解析课文奠定基础。
板块三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活动1 抓关键句,品读“奇迹”
1.过渡:“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哪个词语可以概括老人的事迹带来的震撼?(奇迹)(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2.交流: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聚焦一串数字,读懂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指名读句子:
课件展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引导学生想象:一亩约等于六百六十七平方米,一间教室约五十平方米,三千七百亩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面积?四万九千多个。可见面积有多大啊!
③知道了老人的事迹后,哪个词可以概括你的感受?(了不起)
④小结:老人为创造这片绿洲付出了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作出了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
⑤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课文。
(2)关注作者对“奇迹”的感性印象。
①出示句子:
课件展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A.第三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B.指导朗读: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此段?(赞美、欣喜)齐读。
②朗读句子:
课件展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A.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相机板书:一层层的梯)
B.交流: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山。这还是一片怎样的山?(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相机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C.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3.小结: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一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活动2 聚焦“环境”,感受“奇迹”
1.提问: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1)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山沟的大环境。
①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课件展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A.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板书:大环境——险恶)
B.启发想象: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
②小结:这位瘦小的老人,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2)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院子的小环境。
①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相机板书:小环境——艰辛)
②交流:尽管老人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五位老汉相继离世,但他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努力地对沙漠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呢?
齐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课件展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③小结:这个奇迹的背后是老人十五年的默默付出:除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俭朴、单调的生活,还有三个典型事例——五位老汉离世、老伴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十五年里,老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又何止这些。“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指导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老人还会遇到怎样的事情,体会“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操作指导: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了解大、小两个环境,对比绿意盎然的山林景观,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感受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从而对奇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板块四 品析老人,感受“不老”
活动1 品析老人,体会精神“不老”
1.作者对老人有什么看法呢?从文中找出来,齐读课文第6、7自然段。
2.引读: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余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生读(读后板书:人生的价值):
课件展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提问:“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板书:生命的意义)
(2)“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问题及答案)
(3)引导学生感悟老人的精神品质。
①交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全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②汇报,点拨。
课件展示: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执着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老人这份“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③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活动2 聚焦“不老”,理解课题
1.引入: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不会。)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板书:青山是不会老的)
2.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1)引导学生今昔对比,读懂课题含义。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比如今绿风荡漾的小院和昔日大风肆虐的晋西北的险恶自然环境,对比城里自在悠闲的晚年生活和山沟里艰难的种树岁月,来体会“青山”和“不老”。
②引导学生交流:“青山”和“不老”分别指的是什么?
“青山”表面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3)悟“青山不老”之含义:
课件展示:“青山不老”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不老的是老人,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是永存的。“青山不老”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因此,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
3.拓展表达,深化感受。
同学们,这位老人十五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赶快拿起笔来写一写吧!
课件出示:我想( )地对这位老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指导:教学此板块内容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信念,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的基础上,教师既要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朗读机会,还要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机会,以便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教师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整堂课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内交流汇报、讨论: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以及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重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课时训练,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答案】略, 【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青山不老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青山不老课堂检测,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随堂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请写出句中破折号的作用,仿写句子,素养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