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上《青山不老》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意见不同怎么办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
展开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抓关键问题,概括“写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讲一篇与青山有关的课文,课文题目是——青山不老。我想知道怎样的山才是“青山”?
生:就是长满绿树的山。
师:“不老”,是什么意思?
生:“不老”就是不会老的意思。
师:那我就奇怪了,青山本来就不会老,它原本就是四季常青、千年不变的呀!这不是废话吗?作者又何必用一篇文章来强调“青山不老”呢!作家梁衡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篇文章。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示”。
生:“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师:这是两个学习任务,那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阅读任务有目的地阅读,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巡视提醒):默读课文不发出声音。有目的地阅读,发现自己想要的答案。
师: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阅读任务:这位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你找到相关信息了吗?
生:这位老人在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创造了一块绿洲。
生: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师:你能不能说说是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生: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师:好,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生: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创造的奇迹。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在怎样的条件下?生:是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创造的。
生:这一奇迹是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创造的。第三自然段中“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说明条件非常简陋。
师:简陋的条件下创造的,你能概括之后再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很好。
生:这是在老人岁数很大的时候创造的,“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师:对呀,是在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
师:如果把刚才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变成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位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难度加大了,你会说吗?
生:这位老人是在风沙四起、生命荒芜的地方创造了一块绿洲。
师:概括得言简意赅,特别了不起。
生:这位老人在风沙四起的地方创造了一块绿洲,而且他们开始种树的时候年龄也很大。
师:就是说在风沙肆虐、高龄的情况下,把两个词概括起来就可以了,不要加一个尾巴。再来。
生:这位老人在风沙肆虐而且高龄的情况下创造了一块绿洲。
二、抓关键词,品味“怎么写的”
(一)感受“每天”的情味
师:这篇课文讲到了老人十几年来的坚守,十几年来做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事情?
生:种树。
师:既然是写十几年来种树的过程,那么文章中关于时间的词语就特别重要。请你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时间的关键词句,圈画出来。
师:关于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哪几个?生:每天。
师:我们来看,老人每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情呢?齐读这个句子。
生: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师:要想深入了解老人如何创造这一奇迹,这句话就特别重要、特别关键。重要的句子读三遍。
师:读着读着,你感觉老人的生活怎么样?生:我觉得老人每天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他每天早上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然后晚上回来吃过饭就睡觉了。
师:生活特别有规律。请你把“有规律”这个词语写在板书“每天”的旁边。
生:我觉得每天老人生活得很充实。因为他是每天早上起来吃完饭后就带上干粮上山了,然后晚上回来一吃完饭就睡觉了。我们不是都八九点睡觉吗?所以他可能干活就干到七八点。
师:回来倒头就睡了,很充实,好,这是你的发现。
生:我觉得老人很勤劳。因为他每天早晨起来就种树,到晚上才回来。
师:勤劳,也写上去。
生:我认为老人生活得非常朴素。因为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种树,所以我认为他的生活非常简单。
师:老人除了早晚的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干什么?
生:种树。
师:每天的生活就是种树、种树、种树,所以你的发现是“简单”,好,请上去写。
生:我觉得老人非常辛苦,因为老人一吃完早饭就带上铁锹上山种树,要种一天树。
师: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来看看老人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早晨,老人是抓把柴煮饭,晚上——
生:抽袋烟睡觉。师:早晨——
生:抓把柴煮饭。师:晚上——
生:抽袋烟睡觉。
师:你觉得老人的生活怎样?生:单调、乏味。
师:这样的日子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是一年吗?而是多久?
生:15年。
师:透过“每天”这个关键词,我们感受到老人的生活是这样的有规律,这样的勤劳,这样的简单,这样的辛苦,也是这样的充实。
(二)体味“15年”的意蕴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关于时间的关键词?
生: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我们就从“每天”走到老人的“15年”。这15年到底是怎样的15年呢?让我们完成这样一个练习。
(师示范批注)比如,何老师看到这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于是,我体会到老人已经很老,这15年也许就是一个老人走向生命终点的15年。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找一个地方,细细品味,你找的这个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15年。请你圈画词句,进行整理和批注,形成你的观点评价,写在段落的边上。
师:现在请你来说观点,同时阐述理由。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风雨的15年。因为他可敬的老伴在他栽树回家的时候躺在炕上过世了。
师:好,充满风雨的15年,请写到黑板上。
生:这是了不起的15年,因为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了不起的15年,也请写上去。
生:我觉得这15年是坚定的15年,因为文中写道:“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坚定的15年,你找到的这个理由很好。坚守这一座大山。
生:我觉得这是悲情的15年。
师:何出此言?
生:因为在这15年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而且“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师:你说了这么多,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生:妻离子散。
师:子还是女呢?生:妻离女散。
生:这是面对困难的15年,因为这“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师:请你也上去写。
生:这是有巨大贡献的15年。因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文章中哪一句话告诉我们老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你发现这段话里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生:数字特别多。
师:我把数字标红了。你来读读这些数字。(生读)
师:你们读的时候为什么读得特别重?
生:因为时间很长,而且绿化的地方特别多。
生:如果我们读得这么重的话,更可以突出时间之长和老人的艰苦。
师:我们来看一下老人的3700亩林网,打一个比方,相当于247个椒江区实验二小,相当于41111个普通教室,以每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6666棵,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0棵。看到这些惊心动魄的数字,我们不禁会感慨什么呀?
生:老人太伟大了!
生:老人创造了其他人没法创造的奇迹。
师:可是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要忘记这创造的地点在哪里呀?
生:晋西北。
师:晋指哪里?山西省的简称。一起读。
生: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师:这里——
生: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居民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敌人。
师:这里——
生:每年无霜期仅有104天。师:这里——
生:每年有800多万亩农作物受旱。
师:望着这位老人枯瘦的身影,想一想这个15年,你想说些什么?
生:老人这15年非常艰难。
师:如果把老人的“每天”比作一个“点”的话,那这“15年”就是一个大大的圈。这是一个充满风雨的15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15年,这是一个坚定的15年,这还是一个悲情的15年,这更是一个做出巨大贡献的15年。
师:是的,我们来看,这里过去是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现在是——
生: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师:这里过去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现在是——
生: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
师:过去,这里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现在——
生: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师:这样的15年对老人来说意义一般吗?
生:意义非凡。
三、抓关键句,把握“为什么写”
师:学到这里,回到课前那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强调“青山不老”?作家梁衡写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观点呢?他是想告诉我们大西北的环境很恶劣吗?(不是)他是想告诉我们老人作了巨大的贡献吗?(不是)他是想告诉我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吗?(不是)他是想告诉我们人类可以战胜大自然吗?(不是)
师:那他想表达什么观点,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要想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书里就告诉了我们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抓关键句。这个单元的篇章页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师:这篇课文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生:“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关键句,这一句也是最有味道,最值得咀嚼的句子。这段话里有好多问题值得我们玩味,比如什么叫“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呢?什么叫“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说说你的观点。
生:我觉得题目“青山不老”,应该指的是老人这种奋斗的精神。
师:嗯,你认为是精神不老。
生:我认为青山不老应该是老人艰辛的15年为了造福人类的精神永存。
师:你们都概括了整段话的意思,但是句子中间的那些关键词是否理解了呢?比如“老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价值啊?
生:造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使这个地方变成了一块绿洲。
师:那么“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
生:我认为这里指的“另一种东西”就是青山,他用15年时间把这座荒山变成绿山,他努力奋斗的15年化成了一座青山。
师:“他把自己的生命化作另一种东西”应该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他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保护人民的屏障。师:他的生命转化为青山,那为什么说“与山川共
存、与日月同辉”呢?生命可以做到这样吗?生:是精神永不止息。
生:那片绿洲是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
师:最后,“青山是不会老的”应该怎么理解呢?
生:因为别人看到了这座青山,就想到了它的创造过程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会把这青山永远记住,也就是记住了这位老人。
生:这青山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造福后代的情怀和精神,青山永垂不朽。
师:很好,也就是刚才同学说的“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师:我们抓住了这个关键句,就能很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关键句。
生:“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谈论了这么多关于精神、关于生命、关于价值的话题,其实就是关于一个人的生死意义,关于一个人的精神永恒的话题。我们来看看梁衡的原作,这篇文章在选入教材时作了一些删减,看看梁衡在原作里面是不是主要想表达关于生死和永恒的话题,验证一下我们的理解。
师:梁衡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呀?
生:是关于生死、永恒的观点。生: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命意义。
师:我们通过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发现跟原作里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不是吻合的呀?
生:是。
四、课堂回顾,总结阅读策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我们抓住“关键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文章写了什么”;第二件事,我们抓住“关键词”理解这篇课文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也就是“文章是怎么写的”;最后,我们抓住“关键句”来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们在学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问题”“关键词”“关键句”,那么你的阅读就更有深度,更有厚度,也更有高度了,这样你就攀登上了阅读的金字塔。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0*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0*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课前展示,播放视频,导入新课,预习检测,出示学习目标,拓展延伸,当堂检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0* 青山不老免费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0* 青山不老免费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0*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0*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步感知,朗读课文,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说板书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